中共三明市委关于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补齐民生短板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
(2017年8月22日中国共产党三明市第九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全面落实中央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决策部署,根据省委十届三次全会部署要求,中共三明市委九届四次全会就加快我市社会事业发展,补齐民生短板,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了深入讨论,并作出如下决定。
一、总体要求
1.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民生建设贯穿于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作出了“抓民生也是抓发展”的科学论断,对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作出一系列顶层设计、制度安排和工作部署。市委坚决贯彻党中央和福建省委决策部署,致力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在加快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大民生投入,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持之以恒为民办实事、解难事,每年全市财政涉及民生支出都占公共财政支出的70%以上。但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和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生活期待相比,我市民生社会事业领域还有不少薄弱环节,特别是教育、卫生与健康、养老、城乡民生基础设施等领域短板比较明显,群众反映比较强烈。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全市各级各部门要深刻认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加快补齐民生社会事业短板,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2.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及对福建、对三明工作的重要指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增强“四个意识”,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按照中央和省委十届三次全会加快补齐民生社会事业短板的部署,围绕“再上新台阶、建设新三明”,瞄准问题,把准需求,精准施策,加快补齐教育、卫生与健康、养老和城乡民生基础设施等社会事业短板,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性平衡性协调性,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3.主要目标。到2020年,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适应,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供给能力明显增强,“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和“宜居宜业”等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迈上新台阶。
——构建更加公平的教育发展体系。以着力建设教育强市,努力争当全省全面素质教育排头兵为目标,各类教育资源总量扩大,教育各项主要发展指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力争部分指标保持全省前列,学前三年适龄幼儿入园率达98%以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稳定在98%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超过97%,基本满足人民群众获得更好教育的愿望。
——构建更加优质的健康服务体系。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居民主要健康指标保持在全省中上水平,每千常住人口医疗机构床位达到6.5张,力争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0岁,健康三明建设迈上更高层次。
——构建更加健全的养老服务体系。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协调发展,“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场、高端有选择”的多层次养老服务格局基本形成,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5张以上,打造“安养绿都·孝满三明”养老服务品牌。
——构建更加完善的民生基础设施体系。堵、涝、污等得到有效治理,城市建成区平均路网密度达到8公里/平方公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4.2平方米,市县生活污水、垃圾处理率分别达到94%和98%以上,乡、村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全覆盖,城乡公共服务设施日趋完善,人居环境更加便捷舒适。
4.基本原则
——以破解难题为导向。对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坚持缺什么就补什么,哪里薄弱就补哪里,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着力提升社会公共服务水平,有效保障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需求。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改革的思路、创新的方法,着力破解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存在的问题,破除影响社会事业发展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更好地发挥政府与市场的作用,不断增强社会事业发展的动力活力。
——以项目带动为抓手。把项目作为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结合开展“五比五晒”项目竞赛活动,切实策划、生成、开工、建设一批民生社会事业补短板项目,遵循规律,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事业互促共进。
——以共建共享为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共建共享理念,在履行政府职责、强化各项保障的同时,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凝聚全社会力量推动社会事业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二、主要任务
(一)补齐教育事业短板
1.大力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将幼儿园建设纳入城乡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规划,引导各地根据人口生育政策调整、新型城镇化推进等情况,优化学前教育布局。落实新建住宅小区同步规划配套建设幼儿园政策,鼓励各地盘活机关、企事业单位闲置资源改建普惠性幼儿园。坚持公办民办并举,实施幼儿园建设“工程包”,到2020年全市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80所以上,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建设一批普惠性幼儿园,鼓励支持各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加快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确保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5%。扩大“名园集团化”办园模式,推动幼儿园达标创优,不断提升办园水平和保教质量。加强幼儿园收费管理,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保教费收费标准控制在当地同质公办幼儿园2倍以内。
2.提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推动中小学扩容达标,坚持把中小学建设纳入城乡建设发展总体规划,优先保障建设用地,到2020年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项目192个,70%以上的义务教育学校基本达到管理标准化要求,基本消除大班额现象。加快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进程,继续推进农村中小学生“幸福成长工程”,实施“改薄”校舍改造22万平方米,不断缩小城乡、校际办学差距。实施小学“强基”工程、初中“壮腰”工程,完善义务教育“小片区管理”和薄弱校“委托管理”机制,推进名校办分校、学区制管理、校际联盟等改革试点,改革初中考试评价制度,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落实义务教育划片就近入学政策,做好随迁子女、留守儿童和残疾儿童入学组织工作,保障不同群体平等享有教育权利。规范民办初中招生,加强计划管理,实行公办民办初中同期招生、免试入学。
3.促进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建设项目15个,改善高中办学条件,适度扩大普通高中办学规模。推进优质高中建设,引导和支持符合条件的民办高中学校争创省级达标高中,力争到2020年100%公办普通高中学校达到省三级(含)以上达标高中标准。推进特色高中建设,到2020年重点培育5个以上省级普通高中课改基地、6所特色普通高中、3所改革创新示范普通高中,满足不同潜质和兴趣爱好学生的发展需求。
4.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强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确保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全部达到教育部设置标准,市职教园二期工程投入使用,全市建成4所省级示范性现代中等职业学校。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建立健全专业设置“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制度,完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推广“二元制”“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力争到2020年建成15个省级对接产业的特色专业群和10个省级示范专业。创新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组建职业院校联盟,实行由三明医学科技职业学院托管职教园区的办学体制,促进资源整合,中高职有效融通对接。鼓励企业和民间资本兴办职业教育,支持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家、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到职业院校兼职任教。
5.加快高等教育应用型内涵式发展。支持三明学院探索应用型发展模式,新建工科实训大楼、体育实训大楼、艺术实训大楼,争创国家、省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高校,到2020年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模不少于70%。支持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在2020年前创建“福建省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支持三明医学科技职业学院改建为“以医学教育为主、非医学教育协调发展”的综合性高职院校,培养基层医疗卫生和新兴产业发展人才,成为我省山区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引导高校调整优化专业设置,重点建设一批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应用型特色学科,扩大医学、工学等紧缺专业招生规模,加快发展氟化工、石墨烯、绿色铸锻、生态与健康等领域的学科、专业,增强专业服务产业能力。
(二)补齐医疗卫生事业短板
1.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加紧解决儿科、产科、精神科供给不足问题,市县级医院新增床位重点用于儿科、产科、精神科等紧缺床位。扩大儿科资源供给,在市区规划建设一所市级儿童医院,每个县级综合医院设置儿科,到2020年县级综合医院儿科床位比例达10%,县级二级甲等中医院儿科床位比例达5%。完善妇幼保健体系,完成市妇幼保健院、宁化县妇幼保健院、建宁县妇幼保健院业务用房建设,推进泰宁县、明溪县妇幼保健院整体搬迁,加强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妇产科、优生优育、产前筛查等优势学科建设,到2020年符合条件的县(市)均建设1所设有床位的妇幼健康服务机构,每千分娩量产科床位数达到21张。高度重视精神疾病防治能力建设,完成市台江医院老年儿童康复病房及户外康复设施改建项目,提升三明市康复疗养院服务能力,每个县(市)原则上设置1所精神专科医院,未设立精神专科医院的县(市)应在综合医院或中医院开设精神科,到2020年精神科床位数不少于医院总床位数的10%,精神卫生床位每万人口达到5.64张。
2.推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以县(市)为单位、以县医院和中医院为龙头,整合全县(市)医疗卫生资源,组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的紧密型医联体(总医院),到2020年全市所有公办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参与医联体建设,建立较为完善的医联体体系。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以组建总医院(医联体)为契机,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医疗人才双向流动,逐步实现同一诊疗区内医学检验、医学影像检查结果互认,逐步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公平可及的优质医疗服务。加快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组建基本型、标准型、提高型等类型的家庭医生团队,通过免费签约服务、固定付费签约服务和个性化签约服务等形式,向居民提供综合、连续的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服务。到2020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县域内总诊疗量比例达到65%以上,县(市)域内就诊率达90%以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基本设备实现双达标,远程医疗服务覆盖100%的县(市)总医院,基本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全覆盖。
3.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加强三明市第一医院、三明市第二医院、三明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学科建设,力争2020年3所市属三级医院进入全省中上水平,成为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加强医院高水平人才培养,支持市属三级医院和其他专科医院与省上高水平医院合作共建,定期邀请省上高水平医院管理专家到我市开展培训指导,选派临床重点专科带头人、专业骨干人才到省内外一流医学院校和医院进修学习,全面提升医学科研教学能力。扶持消化内科、泌尿外科、眼科等7个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打造临床专科龙头,到2020年力争3个以上重点专科进入省级临床重点专科行列。
4.推进健康三明建设。强化疾病预防控制,分类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设立市疾控中心省级饮用水卫生监测重点实验室,加快尤溪、宁化、建宁、清流等6个县级疾控中心实验室建设,促进检验检测能力提升。开展重大疾病和突发急性传染病联防联控,提高对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职业病和出生缺陷等的监测、预防和控制能力,强化疫情监测报告与风险评估,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继续保持低水平。强化预防接种能力建设,到2020年以乡镇(街道)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95%以上。强化健康服务保障,推广尤溪、将乐试点经验,全面实施“全民健康四级共保”工程,深入开展“居民健康教育与促进”试点工作,加强心理教育、健康教育、治未病等前端服务,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健康素养,推动卫生工作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强化中医服务能力,推动中医优势特色专科、治未病科、康复科和基层标准化中医馆建设,构建具有中医特色的三级康复服务体系,到2020年全市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都设有中医馆。强化卫生应急队伍建设,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紧急医学救援、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
(三)补齐养老服务短板
1.大力发展居家养老。合理布局、统筹规划,新建或改造一批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完善提升一批居家养老服务站,力争到2020年城市社区每万人拥有养老服务设施达到500平方米以上,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覆盖所有街道和中心城区乡镇,各类养老服务设施覆盖60%以上的建制村。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加快复制推广永安“三自三助”、明溪幸福院等居家养老模式,支持专业化养老服务机构开展服务,完善“互联网+医养”暨“一键通”信息服务平台功能,提升养老服务水平。推动建立完善养老服务补贴、高龄津贴、护理补贴、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等制度。80周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居家社区养老基本服务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加快居住区无障碍改造,完善适老化配套设施。
2.全面提升机构养老。坚持“保基本、兜底线”,提升公办养老机构服务质量,推动符合条件的公办养老机构转制为企业,实行老年人入住评估制度,优先保障特困人员集中供养需求和孤寡、失能、残疾人、高龄老年人的服务需求。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进一步放宽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申办养老机构的准入条件,完善和落实对民办养老机构的优惠政策,鼓励通过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方式兴办养老机构,鼓励整合改造企业厂房、商业设施、存量商品房等用于养老服务,力争到2020年民办养老机构床位占比超50%。盘活用好乡镇敬老院,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承接运营政府投资的乡镇敬老院,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或社会服务机构规模化承接、连锁化运营,开展“乡镇敬老院+光伏”试点,探索建立“挂、帮、助”三叠加等制度,推进敬老院长效运营发展,力争到2020年床位使用率提高至60%以上。
3.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增强养老机构医疗服务能力,以列入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建设为契机,支持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发展,强化医保支付导向,推动符合条件的内设医疗机构纳入定点基本医疗保险范围,力争到2020年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签约率达100%、符合医保定点条件的医保定点签约率100%全覆盖,居家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覆盖率达60%以上。加强社区医养结合卫生服务站建设,健全养老机构与医疗卫生机构合作机制,搭建双向转诊绿色通道,确保到2020年市、县均有1所以上护理型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数占养老床位总数比例达到30%以上。提升医疗机构为老年人服务能力,加快发展服务老年人的专业医疗卫生机构,全市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设立老年病科达70%以上,大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建立面向老年人的康复治疗室,构建集老年病医院、护理院、康复医院和综合医院老年病科等一体的老年病医疗服务体系。重视老年人的精神慰藉、临终关怀等安宁养护服务,营造舒心养老环境。
4.加快发展养老产业。发挥三明生态、文化等优势,引导养老与医疗、教育、健康、旅游、文化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将乐县深呼吸康养基地、永安市国德老年康养中心、建宁县康养中心、大田县闽中康养服务中心、宁化县客家老年颐养中心、静心泰宁候鸟旅居小镇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打造一批健康养生、养老服务示范基地,争创国家(三明)全民健康科技创新先行区。培育壮大养老服务企业,鼓励养老服务企业连锁化、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经营,培育和打造一批龙头企业。鼓励支持企业开发康复辅具、食品药品、服装服饰等老年用品用具和服务产品,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求。
5.促进养老服务健康发展。加强养老机构服务监管,限时完成已建养老机构安全达标排查鉴定、设立许可和分类处置工作,到2020年投入使用的养老机构设立许可率达100%。依法依规加强对从事养老服务的机构和社会化组织的全过程监管,推动养老服务规范化、标准化。大力推行养老机构服务合同制度,切实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全面推行养老机构投保责任保险,降低养老机构运营风险。全面启动养老机构、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农村幸福院等设施的星级评定工作,建立统一的服务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
(四)补齐城乡民生基础设施短板
1.改善交通出行条件。提升城市交通路网,加快三明南站等立体综合客运枢纽及其他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加强铁路、机场、高速公路以及国省干线公路与城市内部路网衔接,推进中心城区综合交通路网建设,到2020年建成G534线过境段、G205线三明南站连接线等一批市区路网项目。完善航线网络布局,开辟9条新航线,其中国内航线7条、国际包机航线2条,推动三明、永安、尤溪、大田、将乐、泰宁等地建设通用机场。抓好交通拥堵治理,拓宽一批老城区支路、小巷,打通城市“断头路”,增加城市人流密集区域过街天桥和过街地道,有效缓解交通拥堵。加强水、电、气等地下管线建设,在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域的新建道路同步规划建设地下综合管廊,减少城市“马路拉链”对道路畅通的影响。着力解决城市停车难问题,充分挖掘地上地下空间,加快建设公共停车设施和停车泊位智能诱导系统,加强公共停车场规范化管理,到2020年新增城乡公共停车泊位12000个以上。落实公交优先战略,将公交场站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加强公交枢纽站、首末站建设,完善公交线网布局,新增、优化公交线路,增加清洁能源、新能源公交车辆投放,加快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发展电动汽车分时租赁业务,到2020年实现中心城区公交站点500米全覆盖,新能源、清洁能源公交车占比达到50%,全市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35%。实施沙溪沿河两岸公共自行车道工程,规范有序发展共享单车,新建及改扩建的城市主次干道设置具有足够通行能力的步道和自行车道,并与城市公园、绿道建设有效衔接,构建完善舒适的城市慢行系统。加快完善基层交通网络,改造一批普通国省道,深入实施农村交通惠民工程,推进“百乡千村”公路提升计划,以部分单车道通村公路拓宽改造为重点,建设具有旅游路、资源路、产业开发路性质的交通扶贫农村公路,进一步提升城乡公路通行能力,完善城乡物流配送网络。到2020年,普通国省道二级及以上公路比重达到73.1%,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400公里。
2.构建防洪排涝安全体系。构筑“上调下防,库堤结合,疏挡并举,滞泄并重”的防洪排涝安全体系,沙溪、金溪、尤溪及重要支流的重点河段堤防达到规定防洪标准,三明市主城区综合防洪能力达到50年一遇,县级城区达到20~30年一遇,重点乡镇、重点中小河流防洪能力进一步提升。加快推进防洪工程建设以及11座中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新建及改扩建防洪堤100公里,继续推进中小河流重点河段治理,实施江河湖库水系综合整治,持续提升流域防洪排涝能力。健全灾害防御体系,完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推进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改造升级,抓好防汛视频监控系统建设,不断提高防汛防灾现代化和信息化水平。加强城市内涝治理,加快完善堤防、涵闸、泵站、蓄滞洪区等城市水利设施,强化城市河道、排水管渠系统改造和河道清淤治理,增强雨洪调蓄能力,基本消除城市内涝点。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编制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在新建、改造区域的人行道、广场、停车场地等低荷载区域,大力推行透水铺装,新建、改扩建地块内部绿地、公共绿地等推行下凹式绿地建设,市区完成省级海绵城市试点建设。
3.提升城乡环境质量。深化生态环境治理,持续推进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全面深化河长制,抓好重点流域、小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小流域水生态修复、水土保持等项目建设,促进农村生活污染、畜禽及水产养殖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的根本改善。加快工业企业烟气脱硫脱硝、燃煤锅炉节能环保综合提升等工程建设,加大工业烟(粉)尘、机动车尾气、施工扬尘等治理力度。加强危险废物规范化处置,推进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不断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到2020年,完成省上下达的“十三五”减排目标任务,市区空气质量指数优良天数达到96%以上,10个县(市)环境空气质量均达到或优于国家二级标准,主要河流好于Ⅲ类水质的比例达到100%。优化城乡生活环境,加强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完成三明市列东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等一批项目,推动城区污水管网全覆盖和雨污分流,到2020年市区建成区污水基本实现全收集、全处理,全市乡镇完成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力度,推广“户分类、村收集、镇中转、县处理”的城乡一体垃圾处理模式,中心城市基本实现生活垃圾焚烧处理,有条件的县(市)建成1座以上大中型垃圾转运站,实现全市所有行政村垃圾收运设施全覆盖。积极推行垃圾分类,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运、分类利用、分类处置,到2020年市区开展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处理。推进城乡公厕改造提升建设,全面完成农村公共旱厕改水冲厕任务。加大东牙溪、薯沙溪等饮用水源保护力度,把薯沙溪水库水源作为市区重要的饮用水源,加快清流、宁化、泰宁3个县应急备用水源建设,推动城镇老旧水厂改造提升和供水管网更新,到2020年全市所有县(市)具备双水源供水或者应急备用水源,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5%以上。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提升,支持符合条件的老旧既有建筑加装电梯,完善消防、照明等设施,提升社区物业管理服务水平,改善居住条件。提升城市园林景观,坚持低维护、节约型绿化理念,着力实施公园、道路、重要节点、小区、单位绿化“五个提升”工程,加快市区沙溪十里闽学文化长廊等项目建设,到2020年全市新增绿道515公里,新增绿地面积4800亩,不断巩固提升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成果。
4.健全公共文化等社会事业设施。推动公共文化设施提档升级,新建大田、建宁、宁化等县图书馆,加快市档案馆以及沙县、尤溪、明溪等档案馆新改建工作,统筹建设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推进数字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等建设,提升公共文化设施服务效能,到2020年全市60%的公共图书馆、文化馆达到一级馆标准,乡镇“数字文化站”实现全覆盖。大力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实施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工程,推进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创建国家级朱子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推动万寿岩国家遗址公园、明溪南山考古遗址公园、宁化客家祖地博物馆、中央红军村、闽学文化村等一批文化保护项目建设,到2020年初步形成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完善公共体育设施,进一步加强中小型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对公众免费开放和低收费开放,构建市、县、乡、村四级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和城市社区“15分钟体育健身圈”。健全社保服务设施,加快完善市、县、乡、村四级人社公共服务平台,到2020年全市142个乡镇(街道)100%达到标准化要求。探索建立优抚安置对象社会化服务平台,将优抚安置对象优先纳入社区、养老、医疗卫生等服务体系,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优抚服务,提升服务保障水平。加强残疾人无障碍环境建设,推动公共交通工具逐步配备无障碍设施,完善公共服务场所、行业窗口无障碍信息服务,推动公园、旅游景点和公共文体设施免费或优惠向残疾人开放,加大残疾人康复培训、救助保障力度,到2020年有基本康复需求的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覆盖率达80%。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实施“互联网+市政基础设施”计划,大力发展智慧道路、智慧水务、智慧管网、智慧环卫、智慧园林、智慧城管等,在教育文化、医疗健康、社会保障、环境保护、交通出行等领域建成一批智慧应用平台,到2020年实现管理对象和民生服务应用智慧化覆盖率达70%。
三、保障措施
1.强化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加快补齐民生社会事业短板工作摆上突出位置,像抓经济工作一样抓社会事业工作,像落实产业发展项目一样落实社会事业项目,加强研究部署,科学规划布局,明确量化目标、时间表、路线图和责任人,确保取得实实在在成效。教育、卫计、民政、住建等重点职能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牵头抓好各项任务的推进实施,参与单位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推动各项任务落实。要加强督促考核,把补短板惠民生的实绩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作为效能考评和督查的重点,由相关部门明确量化具体指标,对工作做得好的给予加分奖励,对工作领导不力、开展不到位的严肃问责。
2.强化资金投入。各级各部门要加强中央和省民生社会事业补短板政策的跟踪衔接落实,用好用足老区苏区、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生态文明试验区等“多区叠加”政策,进一步研究梳理短板领域和投资项目,策划实施一批补短板投资工程包,争取上级部门资金支持。完善投入体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逐年加大民生领域投入,确保全市民生和各项社会事业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70%以上。健全正向激励机制,对补短板惠民生成效明显的加大激励支持力度。积极拓宽投入渠道,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的引领作用,落实金融、税收等促进民间投资的各项扶持政策,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鼓励支持民营企业进入民生社会事业补短板领域,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形成多方参与、多元供给格局。鼓励倡导社会各界捐赠助推民生社会事业发展。
3.强化人才建设。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力度,依托“海纳百川”等六个人才政策平台,深入实施高校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三项计划”,围绕医疗“创双高”工程等,加强医疗卫生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运用“人才驿站”“周末动车引智工程”“假日教授专家”等形式,汇聚一批行业高端人才。积极培养本土人才,依托三明学院、三明医学科技职业学院等高校以及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加快培养一批民生服务领域的急需紧缺人才。完善名师、名校长、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优秀班主任选拔培养和师资委培、师资补充等制度,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全科医生培养力度,开展乡村医生规范培训,着力解决基层卫生人才短缺问题。加大养老服务专业培训力度,着力培育护理专业人才,探索建立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入职奖补制度。稳定基层人才队伍,提高基层一线人员待遇,完善工资收入、职称评定、技能鉴定、医疗保险、养老保障等激励政策,通过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推动各类人才向山区和基层流动。
4.强化机制创新。完善政策法规,用好设区市立法权,推动制定历史文化遗存保护、饮用水源保护、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居家养老服务等社会事业方面的法规,形成依法推动补齐民生社会事业短板的长效机制。完善支持民生社会事业发展的配套政策,优先保障用地用林、污染物排放总量以及用水、用电、用气等指标需求。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逐步将有条件的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或社会组织。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以“一趟不用跑”“最多跑一趟”为目标,进一步简政放权、优化服务、提升效率,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5.强化氛围营造。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广泛宣传民生工作的典型经验做法,合理引导社会预期,切实增强舆论宣传的引导力和影响力。加强民生政务公开,及时向社会公布民生社会事业补短板项目实施进度,大力发展慈善事业、社会志愿服务,引导、鼓励和支持广大群众参与。弘扬求真务实作风,注重质量为先,确保每个项目都经得起历史检验。坚持规范运作,切实抓好廉政建设,坚决纠正侵犯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规案件,真正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凝聚合力共建共享幸福美好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