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读报

清流返乡创业青年将小泥鳅做成大文章

2017-08-31 10:37:41杨 颖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肖晓敏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这里的泥鳅苗确实比我们的好多了!这趟到清流没白来!”8月9日,南平龙源水产养殖公司一行专程来到清流县晟源(福建)水产开发有限公司考察,看着水塘里的泥鳅苗啧啧称赞道。

“我们的泥鳅长势快,水花苗一般7天就可以出售,寸苗也只要40天。”晟源公司的老板黄军介绍。

黄军,个头不高,但看上去精力充沛。

他2003年从三明化工第一技校钳工专业毕业,在福州东南汽车厂打了4年工,2007年在厦门成立河顺贸易有限公司,开始从事电子配件销售。

2013年,小黄和一个台湾朋友聊天时得知,泥鳅除了可以食用,药用价值也很高,而且它的粘液还可以做化妆品。养泥鳅的前景十分广阔,亩产能挣2万元。他听了,动起了回乡养殖泥鳅的想法。

说干就干,上网查阅全国各地泥鳅养殖信息,又去江苏连云港泥鳅育苗基地实地考察、学习泥鳅大密度生态养殖技术,2个月后,他基本掌握了泥鳅养殖技术。

2013年10月,黄军放弃了厦门的外贸生意,回到老家清流县灵地镇姚坊村,承包了村里60亩闲散地,投资100多万元,建起20口总面积1.3万平方米的精养池、600平方米孵化室和300平方米管理房。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2013年底,小黄从台湾屏东县引进4吨大鳞副鳅种苗,由于缺少经验,养殖用水不达标、饲料配比不合适等原因导致泥鳅大面积死亡,4吨幼苗只剩下不到500公斤。他找来台湾泥鳅养殖专家,在专家指导下,通过晒池、杀菌、消毒、肥水处理注入泥鳅池等措施,很快解决了问题。

“刚开始泥鳅苗都是从台湾进的,成本高了很多。”小黄说,“后来通过反复摸索和学习,我琢磨出一整套孵化技术,现在所有的苗都是自己孵化,大大降低了成本。”

创业路上,风险一再考验着黄军。2015年“5·19”洪灾,养殖场里的泥鳅全跑光了,损失上百万元。放弃?还是咬牙坚持?小黄最终选择了后者。很快他重振旗鼓,再次大规模地养殖泥鳅。凭借这股不服输的劲头,黄军的事业走上了正轨。去年收益超过200万元。

为了长远考虑,黄军将泥鳅养殖基地扩展到100亩,建起2.5万平方米的工厂化精养池,可一次性培育1.5亿尾水花的育苗池。他聘请了1名工程师、5名技术员,并与省、市、县水产专业技术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依靠温室大棚存储、育苗和反季节销售等优势,这里出产的泥鳅远销广东、浙江、天津、四川等地。

“一个人富不算富,下一步,我打算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更多的村民加入一起养殖,一起致富,争取做到年产150亿尾水花和170吨成品鳅。”小黄描绘出了“小泥鳅的大文章”。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更多>>本网原创
更多>>要闻
  • 新闻图片
  • 论坛热图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