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读报

专家高度评价南山遗址:植物遗存最丰富的史前洞穴遗址

2017-11-28 10:28:32江月兰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蔡晓卿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三明日报明溪记者站 江月兰

“仅南山遗址4号洞穴20平方米的发掘面积内,就发掘并浮选出5万余粒碳化稻谷和大量的狗尾草、飘拂草,这表明在新石器时代南山遗址的先民们已掌握相对较发达的稻种农业,并学会大量种植水稻。这在同一时期全国乃至全世界发现的史前洞穴遗址中是十分罕见的。”11月2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周振宇博士告诉记者。

南山遗址位于明溪县城郊狮子山南侧,总面积约18万平方米。1986年,在文物普查时首次发现,这是一处洞穴和旷野相结合的史前文化遗存,地层保存较好、时代跨度较大。1988年被评为福建省十大考古发现之一。2001年1月,南山遗址被确定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南山遗址作为福建省首个“考古创新工程”列入国家级考古发掘项目;2013年,南山遗址被确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至2017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福建省博物院与明溪县博物馆联合对南山遗址开展正式考古发掘。

周振宇博士担任南山遗址的考古团队队长并参与全程发掘。2012年至今,共发掘面积约820平方米,钻探面积约5万平方米。

周振宇介绍,考古团队在南山遗址4号洞穴发掘过程中发现,在十几个地层均有碳化稻谷分布,其中距地表3米左右,碳化稻谷分布最为密集。此外,在3号洞穴也发现了一些碳化稻谷和狗尾草,但是发掘地层碳化稻谷保存得不如4号洞穴来得完整,挖掘数量较4号洞穴少。

“南山遗址出土的碳化稻谷是目前在武夷山东麓地区发现的最早的水稻遗存;出土的粟和黍两种小米是目前在整个华南地区,包括岭南地区和武夷山脉以东地区发现的最早的小米遗存,这为探讨整个华南沿海地区的稻作农业和粟作农业的来源问题提供了关键的考古实物证据和新的线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赵志军说。

在4号洞穴内,考古团队发掘出了5座墓葬,其中新石器时代墓葬4座,商周时期墓葬1座,还有数个史前人类活动面、火塘等遗迹,其中泥质磨光黑陶和白陶数量丰富、独具特色,为福建省内所罕见。此外,在南山遗址的山顶上还发掘出新石器时代墓葬3座。

考古专家在对南山遗址人骨的研究中发现,南山遗址的先民患有龋齿、牙结石、牙釉质脱落等口腔疾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王明辉博士刚刚完成初步的分析,他说:“头骨的额头比较宽阔,比较直,下颌也比较粗,比较宽阔,与福建漳平奇和洞遗址、广东鲤鱼墩贝丘遗址、台湾亮岛人以及泰国、越南等类似遗址中的特征相似。人骨中的牙结石、龋齿、牙釉质发育不全、骨质增生等古病理学方面的特征,是非常典型的农业社会人群才会有的特征。这为下一步探索南山遗址人群的食物构成、生活形态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线索。”

今年9月至11月中旬,考古团队还在南山遗址中先后发掘出近百个柱洞、数个史前人类活动面、火塘,还挖掘出陶瓦、磨制的石斧、石箭镞、石锛等新石器时代文物千余件。在山顶上,考古团队还发掘出两处大型蓄水池。

种种发现,为进一步研究分析南山遗址先民们的生产、生活情况提供了有利的佐证,也进一步表明了南山遗址的古代先民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农耕技术,他们不仅学会了种田,还学会了灌溉。在南山遗址旁,一条小河潺潺流过,南山古代先民选择此处洞穴,或许就是看中了此处的水源,既利于生活,又利于水稻种植灌溉。

“经过6年的精心挖掘,考古团队在南山遗址中发掘出连续而完整的文化层,展现出距今5300年至4300年的文化面貌,填补了闽西北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至商周时期考古学文化谱系的缺环。”周振宇博士欣慰地说。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更多>>本网原创
更多>>要闻
  • 新闻图片
  • 论坛热图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