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读报

廖庆元:刻刀下的艺术人生

2017-12-20 09:44:48赖全平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蔡晓卿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木板上雕刻的“福”字

廖庆元(中)在圆木上雕刻《百家姓》

木活字传承人共同探讨族谱印刷

●三明日报宁化记者站 赖全平 文/图

“用棕帚蘸墨,在木活字版上刷匀,将白纸覆在版上,再用干净的刷子在纸背上轻轻一刷……”11月16日,宁化县客家祖地木活字印刷体验馆内,木活字传承人廖庆元向游客展示木活字印刷《伏虎禅师》的整个过程。在他灵巧的双手下,不到一分钟,字画就印好了,图文十分清晰,散发着淡淡的墨香,令人惊叹不已。

传承活字印刷

木活字印刷术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是中国对世界文化的重大贡献。宁化是千年古县,为世界客家祖地,木活字印刷术源远流长。2011年,宁化木活字印刷术被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15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宁化、连城、建阳设立“中国印刷博物馆福建印刷文化保护基地”。

刻字、拣字、排版、校对、印刷、装订……家住宁化淮土乡禾坑村人的廖庆元,今年63岁,从事木活字印刷近30年,先后刻过上万个木活字,用掉近100支刻刀。早在1989年,他就跟随父亲学习木活字及雕版技艺,熟练掌握了钩描、刻版、印刷等工序,长年奔波在外,为各宗族编印族谱,兼售“灶王”、“门神”、“菩萨”、“玉皇”、“八仙”、“寿星”等题材的神像年画。

“刻字有刀法,拣字有口诀,排版有格式。字模要选檀梨木,刻老宋体字,用上好的玉扣纸印刷。”廖庆元告诉记者,族谱印刷工序复杂,很有讲究。应记者要求,廖庆元现场印刷了《客家祖训》。“拣字就像查字典,要按汉字的部首,有规律也有口诀……”走到木活字字库前,面对一排排密密麻麻的字模,记者只感觉眼花缭乱,廖庆元却能快速地找到所需的字模,只听见他口里喃喃地念叨着什么,继而笑道,一副秘而不宣的样子。

廖庆元根据祖训内容在木活字字库中逐一找到字模,慢慢地在一块母版上排出整页的文字,校对后便用棕帚蘸取适量的墨汁均匀刷在字模上,慢慢地铺上玉扣纸,然后用干净的鬃毛刷,使每一个字都均匀着墨,再轻轻将纸掀起,整个过程与元代古籍中描述的木活字印刷技术如出一辙。

客家人把族谱的修订梓印视为千秋伟业。20多年前,各姓氏纷纷修印族谱,廖庆元的印谱业务很是吃香,他组建了一支木活字印刷团队,长年奔波在宁化及周边地区。哪个村需要印谱,他就会带上团队和整套的印刷工具,入驻村里的祖祠,一干就是数月,直到一整套家谱印刷完成。最忙的时候,他曾聘请村里有文化的年轻人,分成4组入驻各村,他则在各村来回跑。

迷上雕版字画

雕版刻字发明于唐朝,唐代中后期多用于印刷佛像、经咒。现藏于英国伦敦博物馆的唐咸通九年《金刚经》是现存最早的、标有明确年代的雕版印刷品。

走进廖庆元的工作室“燕冀堂”,记者发现,在木活字架旁,随处散落着手工刻制的木雕,线条简练流畅,造型夸张有趣。多年来,除了传统的灶画、文武门神等常规版画,他还创作出《财神》《五子登科》《孔夫子》《八仙对联》《吞山食海》《金鸡送福》等雕版字画,深受村民欢迎。

逢年过节,廖庆元的字画生意很是红火,在周边村寨经常能看到他印制的字画。今年3月,他曾两次应邀前往厦门海沧,参加当地的文化艺术展示活动,现场展示木活字和雕版字画印刷术,很受年轻人欢迎。

廖庆元很讲究选材,雕刻所用板材均选用上好的山梨木、荷树木和樟木。他将砍下的原木锯成2厘米厚的板材,通风阴干,然后将阴干的板材按版本的规格裁成若干块,有时也会根据板材形状大小雕刻各种工艺字画。在一块方形木板上,记者见到了他雕刻的99个“福”字,字体迥异,令人赞叹。

雕版是个技术活,对刻工的刀法要求很高,除了要有深厚的书画功底,更要熟悉宋、隶、篆、行、草等多种字体。雕版字画与木活字不同,木活字只是一个个简单而独立的字模,雕版字画属整体展现,刻版时不能马虎,一笔刻错,整版也就废了。有一次,廖庆元在苦苦雕刻了一个多星期的财神上刻眼珠时,因木纹是横丝,他只好挑出来,本想变竖丝重新填入,不想用力一挑,“眼睛”竟崩了一角,成了“独眼龙”,功亏一篑。

在廖庆元的工作室,摆着一截近百公斤的空心圆木,上面有他精心雕刻了数月还未完工的《百家姓》。与其他雕版不同的是,《百家姓》不是雕刻在平面上,雕刻难度可想而知。圆木上的《百家姓》也并非用于印刷,而是作为贵重的装饰品,留作永久收藏。

“廖庆元雕刻的字画很接地气,在农村有一定的市场,但整体上还不够大气,有一定的局限性。”宁化木活字传承人邹建宁表示,木活字与雕版画相融合,能给萎缩的木活字市场带来新的活力。邹建宁随即向记者展示了他雕刻在长木板上的《陀罗尼经》,上面密密麻麻的梵文及线条,足见工艺的复杂性,令人眼花缭乱。

抱团发展木活字

宁化木活字印刷技艺的支柱业务一直都是修族谱,印刷艺人被称为谱师。如今,随着印刷技术的进步和胶印年画的广泛普及,传统木活字和雕版字画慢慢退出历史舞台,当年的谱师纷纷转行谋生,廖庆元的木版字画长年躺在角落里无人问津。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是宁化木活字印刷的黄金时期,有上百名谱师活跃在全县各地及周边县市。目前,宁化保存有木活字近四十万枚,除刻印族谱外,也偶尔刻印蒙书、佛经道藏等。宁化木活字印刷传承人各自以“堂”为单位,现有文林堂、文斋堂、润化堂、印心堂、燕冀堂等5家10余人,年龄最小的才20多岁,最年长的已超过70岁。

多年来,谱师沿袭传统模式,以带学徒的方式充实从业者,后备力量严重不足。谱师带领自己的人马,各自为阵,没有形成统一的团队。面对刻字量大、时间紧迫的业务,各堂谱师经常因人手短缺痛失良机。

2008年8月,宁化木活字传承人邱恒伙在淘宝网注册“木活字雕刻店”,通过网上定制木活字接单赚钱,成为互联网上的首家木活字店。2015年,他成立宁化润化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成为木活字行业首家专业化企业。今年5月,他申请的“润化堂”商标正式通过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核准注册,成为全国首枚木活字印刷术商标。邱恒伙积极拓展木活字网上市场,倡导木活字传承人抱团经营。他不断整合行业资源,筹办宁化县木活字印刷术协会,尝试着对木活字行业进行公司化、品牌化、规范化运作。

刻字、拣字、排版、印刷……面对强大的互联网,宁化木活字技艺传承人邹建宁、廖庆元、谢应生等纷纷告别单一的线下修谱模式,开始抱团经营,积极开拓网上市场,并转向木活字工艺品、书本印刷、经典文本印刷工艺品、个性印章等多元发展,让冷清的木活字进一步走向大江南北。

与“传子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保守规矩不同,廖庆元、邱恒伙等谱师不再将木活字印刷的技艺视为传家秘籍,在收徒传艺上变得十分开放。廖庆元表示,只要年轻人愿学,无论本姓外姓是男是女,他都愿意教。

“弘扬木活字印刷任重而道远,除了传承人更新观念、抱团经营,更需要政府、社会的大力支持。”廖庆元感慨道,只有在坚守中不断寻找和培养传承人,这种传统文化总会有重焕光彩的时候。

宁化县文化馆副馆长戴先良表示,宁化木活字印刷术要在困境中重获新生,除了抱团经营,也可尝试“以文养文”的经营模式,将木活字印刷术运用于当代出版物的开发,承接馆藏图书、珍稀古籍的刻印,为企业定制宣传册。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更多>>本网原创
更多>>要闻
  • 新闻图片
  • 论坛热图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