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智荣:把“生命希望”捐到大洋彼岸
2017-12-26 10:24:39雷露微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蔡晓卿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马智荣归来。 捐献造血干细胞 ●三明日报宁化记者站 雷露微 文/图 “身体没什么问题呀,还是杠杠的!”12月13日,宁化县城南乡政府办公室里,乡两违办主任马智荣正忙着工作。 11月28日,马智荣在北京空军医院捐献了造血干细胞,用以挽救一名美国血液病患者的生命。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介绍,这是福建首例向美国患者捐献造血干细胞,是我市第14例、我省第180例、全国第6917例捐献造血干细胞。 马智荣回来后,乡领导非常关心他的身体,叮嘱多休息几天,但他闲不住,休息5天就上班了。 为美国患者捐献“生命种子” 今年9月21日,马智荣接到省红十字会的电话,称美国一名血液病患者与他初配型结果相合,希望再次采集他的血液进行高分辨检验。“能够救人,真好,想也没想,我就说好啊。”刚加入中华骨髓库两年就配对成功,对于马智荣来讲,幸运来得好快。 他将这个消息告诉76岁的母亲,原本担心老人不同意,但母亲很支持:“这是救人的事情,应该去做。” 经过一系列体检,马智荣顺利通过高分辨检验和体检,符合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所有条件。11月22日,马智荣在省红十字会会议室签订了“志愿捐献造血干细胞同意书”,次日,在省红十字会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管理中心工作人员陪同下,奔赴北京空军总院。 采集造血干细胞需要注射动员剂,11月24日上午,马智荣注射了第一针,接下来3天,每天上、下午各注射一针。“注射动员剂后,除有些腰酸外,没有别的不良反应,我还逛了故宫。”马智荣说。 11月28日上午9时,开始采集造血干细胞。 “采集的过程就是左手抽血,经过机器分离出造血干细胞,再从右手回流回去。”马智荣说,自己躺在床上一点也不会怕,只是担心受捐者能不能适应,手术能不能成功。 13时30分许,完成采集。这份“生命种子”立即送往美国,拯救那位素不相识的美国患者。 热心公益的“小马哥” 2011年,马智荣成为宁化县红十字会第一批志愿者。至今,他的登记志愿服务时间长175个小时。 在志愿者小伙伴眼里,马智荣是热心公益的“小马哥”。他不仅跟随大伙一起募捐、助学、看望孤寡老人,还将公益事业做到了家里。 河龙乡女孩小丽在县卫校读书,养父智障,家庭困难,马智荣等好心人资助她上学。小丽毕业实习时不能住学校,又没钱租房。马智荣得知后,主动让她吃住在自己家。 “家里房间空在那也是空,至于吃饭的话,就是加个碗筷而已。”马智荣说,母亲也很喜欢小丽,对他这一做法很支持。 小丽在马家一住就是一整年,参加工作后,她也成为一名红十字志愿者。 而在朋友们的眼里,马智荣可是见义勇为的英雄。 1996年9月一天深夜,马智荣在乡里值班,突然听到外面一声急刹车声音,“不好,估计出车祸了。”他立马起床,飞快地跑出去。 果然,一辆吉普车栽在水里。夜晚河水很冷,但救人要紧,马智荣没想太多,果断跳入水中,扯掉车上的帆布,发现被困的4人已昏迷。马智荣赶紧将他们拉出来,一个个背到岸边。最终4人全部得救。 当好捐献宣传员 捐献后第三天,马智荣在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陪同下返回宁化,副县长周颖特地来迎接。这一下,“小马哥”成了宁化名人。大家赞许他的大爱精神,也对捐献造血干细胞颇为好奇。 马智荣的手机里储存了很多在北京捐献时的照片。每当人们问起,他就打开手机,一遍遍地解释:捐献造血干细胞是外周血采集,其实跟献血差不多,一点都不痛苦,没有那么可怕。下次献血车来,我带你去采样登记,中华骨髓库登记的志愿者越多,患者成功配型的概率就越大…… 北京空军总院动员剂注射室隔壁,是血液病患者的治疗室。那些天马智荣每天经过那儿,总能遇见白血病患儿。“他们都用敬佩的眼神看着我,大声叫我‘英雄叔叔’,顿时觉得自己肩上有神圣的使命感。”马智荣说,对于等待配型的患者来说,每一个捐献的志愿者都是救命稻草。今后,他将和宁化前三例造干捐献者邱德健、罗新文、陈端一起,现身说法,当好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宣传员,让更多的人打消疑虑,加入到这个爱心队伍中。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