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夫妇坚持20年复垦荒田安家永安
2017-12-28 10:43:55廖昌照 刘地长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蔡晓卿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廖昌照 刘地长 文/图 20年来,永安市曹远镇汶四村高山上几十亩山垅田一直是生机勃勃,年年稻谷、玉米、毛豆、西瓜、蔬菜、鱼不断上市。守护这片田园的是一对重庆夫妇。 重庆人唐世华带着妻子王宗莲在这里复垦抛荒山垅田,20年披星戴月、勤劳致富,受到当地村民的赞赏。 辗转打工 唐世华夫妇是重庆市江津区四面山镇双凤村3组的村民。23年前,他们带着4岁的女儿来到闽西北务工,辗转于南平、三明、龙岩一带,因为没文化,不懂技术,一直找不到工作,带来的钱也花光了。最后在漳平市一家私营超市当搬运工,干了几年只领到生活费,拿不到全额工资,后来超市亏损,老板跑了,唐世华一家子无奈只好离开。 1997年,唐世华夫妇来到永安,在汽车站门口等招工时,有人建议他们到燕西罗源村去割芦苇做扫把出售,于是他们就到罗源村山上落脚,搭起简易房住了下来。 落脚立足 有了住所,唐世华夫妇开始割芦苇捆扫把卖,当时扫把价格很低,维持不了生计。看见邻村曹远镇汶四村高山顶上山垅田大面积抛荒,长满杂草和芦苇,唐世华向村民提出让他垦复后租来种田,村民立马答应,并帮助唐世华联系学校,让其7岁的女儿上了学。 艰难垦荒 最初,山上荒草遍布,无路可走,唐世华夫妇先割芦苇除荆棘,然后深挖芦根整理荒田成垅,高坡陡处创出台阶钉制木梯,捡砖头、石头修砌,用水泥加固,慢慢地陡峭的荒地有了小路,方便行走。夫妻俩边复垦边耕种。种上玉米、大豆等作物后,最大的困难就是地势高长年干旱。为了给庄稼浇水,又不与当地农民争水,王宗莲就错开时间挑水灌溉庄稼,从晚上零点干到天亮。治虫也是一样,夫妻俩为了避免白天劳作的当地人闻到农药,晚上2点就起床到地里喷农药,累得常常是一回家顾上煮饭,上床睡一觉后,随便啃一二根玉米,来不及煮饭时,当地百姓也会端饭菜给他们充饥。连续10年,他们复垦了34亩抛荒的山垅田。 头几年,这对重庆夫妇不熟悉永安土质和气候,不知道种什么品种合适,走了很多弯路,加上农产品销路不畅,卖不到好价钱,一家子生活实在凄苦。简易房里没有电,晚上只好点煤油灯和蜡烛;女儿上学的借读费要四处求人借和减免;儿子出生时,唐世华挑着一担地瓜下山过渡船还走上十多里路,一大早赶到永安五一桥卖完,买了三盒补血药,让妻子每天吃一支,算是坐月子补身体;严冬时节,没余钱置办厚实的衣被,寒风吹得水泥瓦呼呼作响,冷气直灌房间,一家大小抱成一团取暖…… 扎根永安 守得云开见月明。2007年苦日子终于迎来了转机。唐世华夫妇勤劳踏实、厚道大方,周边村民看在眼里,就把闲置荒地、好的山地低价租给他们耕作。 现在,夫妻俩耕作的田地有50多亩。不断摸索,多样化种植,他们终于找到山地田园的经营门道。起初,他们种地瓜、玉米、毛豆、西瓜、蔬菜,后来种植特优水稻,发展稻田养鱼,山坳围栏养鸡、养鸭,马不停蹄昼夜干。如今,每年产出5000多公斤稻谷、1万多公斤毛豆、1.5万公斤玉米,还有蔬菜和家禽不断上市。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不仅丰衣足食,还供女儿考上了大学、儿子上高中。 如今,他们的女儿唐天凤已在重庆工作,52岁的唐世华也买了农用三轮车,改变步行肩挑的供货模式,成了永安小有名气的批发户,除开支外夫妻俩每年纯收入3万元以上。 汶四村村民很关心这对勤劳善良的重庆夫妇。2016年曹远镇张坊村村民将一座闲置的二层楼房屋以每年1800元的低价租给唐世华居住并做仓库。唐世华夫妇农忙时也免费帮助村民割稻插秧。现在,张坊村建设美丽乡村,他们没再大量养家禽,而是扩大租地规模准备种果树,轮作套种力争成为农业大户。 唐世华的儿子唐天成还在念高三。小唐对笔者说:“父母背着我挑担卖农副产品的情景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这里的村民对我们一家很友好,我也很热爱这片土地和村民,非常支持爸妈选择在这里扎根。现在他们老了,我会尽早接班,帮助他们实现小康目标,达到定居永安的愿望。”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