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三明珍藏明清“博物馆”——访明清园主人陈明青
2018-01-05 10:05:21杨远英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蔡晓卿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明清园全景 明清园收藏的古屏风“聚贤堂” ●三明日报泰宁记者站 杨远英 文/图 人物名片: 陈明青,1967年11月出生,尤溪县人,祖籍福州。自1983年开始从事古木雕收藏和古建筑保护,潜心专研古建筑文化,至今已30余年。现任“中国木雕艺术博物院”院长、鲁班文化研究创作中心主任、中国收藏家协会古典家具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三明市第十届政协委员,三明市工商联副主席。2011年在泰宁县建立首个以传承保护古建筑和木雕文化的博物馆——福建泰宁明清园,先后被列入市、省、国家重点文化项目,2013年度被授予“福建省重点项目建设功臣”“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陈明青先生是大忙人,他长年在外地跑。眼下,泰宁明清园二期已完工,他有好几个合作项目在谈:“恒大·养生谷”住宿养老项目、四川都好养老服务有限公司及一个国际化运作度假养生项目。 从事收藏30多年,明清园几乎是他全部心血的结晶。2013年,一期项目开始接待游客。高品位、严格依古风打造民宿,则是二期的定位。 明清园与其他民间收藏馆截然不同:它有古宅院古民居几十组,木雕逾5000件之多,其中无一藏品不精。“做古董的人最后留的都是糟粕,因为他经不起钱的诱惑。”对于明清园如今的“硕果累累”,陈明青有理由自得。正是他心中对古建筑、古文化的热爱,让他“禁得起诱惑”,也留下了这满园精华。 骨子里挚爱老宅子 对古建筑、古木雕的着迷,几乎镌刻在陈明青的骨子里。1967年11月,他出生于尤溪县,那时家庭成份不好,被定性为“官僚大地主”。不得已,陈家认了镇里的一个寡妇作义母,哥哥和弟弟都改姓卓。陈明青排行老二,父亲把他送往福州老家养在祖母跟前,他得以保存祖姓。 陈家是书香世族,祖上出过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陈宝琛。福州家中老宅雕梁画栋,“好东西”不少。陈明青还记得宅中有一副郑板桥画,被年幼的堂弟拿去在背面涂鸦,不久整幅画就遗失了。最让他痴迷的是家中那些飞檐翘角、悬梁吊柱、床榻屏联。他观察、抚摸着那细腻的纹理、巧妙的工艺、精致的雕工,心生欢喜。他甚至仍清晰记得,这种对古物懵懂的崇拜萌发时,自己不过四五岁稚童。 初中生闯进“新大陆” 7岁后,他回到尤溪上学。上世纪80年代,旧房改造开展得如火如荼。家家户户忙着拆老屋建新房,那些老旧木工木雕不能往新房摆,就被大量丢弃在户外。 已经上初中的陈明青找到了“新大陆”。那些被丢掉的木雕构件、门窗、楹联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煞是好看。他像捡着宝贝一样拿回家。一次,在人家菜地里看到一块鎏金门板,大半截埋在土里。他把自己攒的几块钱悉数给了主人,欢天喜地地把门板扛回了家。 陈明青的收藏路由此开始。上学时他省吃俭用,拼命攒钱。一到暑假,他撒了欢往外跑。“谁家盖新房,外面一定有(老物件)”,他用牙缝里省下的5元、10元,把这些物件搬回家,直到把院子里的杂物间堆满。 收藏的天地一旦打开,学业便成为桎梏。高中上了一个学期,陈明青告诉父亲:不想上学了,我要去外面闯一闯。当时正是上世纪80年代末,国内刚开始收藏热,广东和省内莆田的收藏市场方兴未艾。 父亲了解他,知道他下定了决心,就拿出600元工资给他当本钱。揣着这笔钱,他只身去了广州。那一年,他20岁。 广州昆明淘到“第一桶金” 当时中国有三大古玩市场:北京潘家园、天津沈阳道、广州带河路,他就安置在带河路。他和人合伙搭了个铁皮棚,做起古玩交易。带河路在当时被称为“鬼市”,那时台湾客下船往往已经半夜,市场开始人声喧哗起来。整整3年,陈明青忙疯了,每天工作20个小时。这3年的打拼,他攒下300万元,赚到人生第一桶金。 不过,和那些纯粹做买卖的人不同,陈明青始终保持着“清醒”,对于那些他喜欢的、有收藏价值的东西,无论客人开多高的价,他都忍住不卖。 人生的轨迹总是不经意间被一些细微小事完全改变。1990年,陈明青决定去云南昆明发展,理由竟然是他怕热,身上爱长痱子,昆明的天气诱惑着他前往。 他运气不差。刚到昆明,碰上金碧路改造,整条街大拆。这些明朝宣德年间的古民居一间间被拆除,拆下来的东西可能会被烧毁,也可能被丢弃。他当机立断租下60亩地修建仓库,把这些古建筑构件一车车买下来,全部保存在仓库里。 在昆明的17年,他如鱼得水。这里气候适宜,古建筑文化深厚。那些年,昆明多次旧城改造、公路建设,他“抢”下了众多当时被别人视为“废物”的文物。他以昆明为据点,全国各地跑,抢救、收藏那些被丢弃、被拆解的古物。2005年,他在昆明“西南文化城”里开了一间私人收藏馆,只供参观、交流,不涉交易。 满园尽是“无价宝” 如今明清园里8成以上的古建筑、古木雕是陈明青在云南时收藏的,当然,它们来自全国各地。如果这些藏品会说话,这几十组古民居、5000多件木雕都会讲述它们不同的故事,所有故事的关联,是“陈明青”这个名字。 镇园之宝“司马府第”是陈明青在江西某处旧料市场发现的,他看到破谷仓上的一个榫头,心头一震,问卖家:这个东西原来的架子还在吗?卖家找出一堆散碎的构件,告诉他架子被人买走了。原来,在被拆掉之前,这座古民居还做过当地的学校、生产队仓库,最后,分崩离析,一部分成了榫头,架子则被农民买去做门窗。一番寻找,陈明青又从农民手中买下架子,浩浩荡荡装了几十车拉到昆明。他花了3年时间,拼接、修补,让这座金碧辉煌的府第重现世间。 聚贤堂也是无价之宝。它原本是光绪年间13间商号联合送给盐运史许文达的礼物,重达6000余吨,通体金丝楠木,由一生只雕了6件作品的高姓艺人花费十几年心血制成,却从未到达这位五品官手上。百年之后,一位陈姓商人在成都古玩市场听卖家说起自己家乡云南通海县村里有件东西,花费十几年制造却没有组装,光一块零件就占了3个房间。陈姓商人立刻前往通海县,把失踪的零件找齐后,连夜运回昆明。6000多块构件,没有图纸,只要连续装错两块,又要重拆再来。他请了当地七八位老艺人,花费3个月时间,终于组装成功。这位商人就是陈明青。 一位广东老板知晓后上门,从昆明追到尤溪再到泰宁,抛出4字“任你开价”,陈明青无动于衷。 馆藏的五百金身罗汉,是他1997年花费几万元收购来的,过了两年,一位马来西亚华侨出价500万元购买。当时国内木雕收藏不热门,出口没有严格管制。陈明青考虑良久,还是拒绝了。 久而久之,行内人说陈明青的收藏是“只进不出”。不以藏养藏,如何维持展览馆的运转?在对古建筑、古木雕不断修复的过程中,陈明青收集了众多珍贵的老木料,也对古建筑、古木雕的建造技艺钻研够深,他开始仿古家具的制作,以“老料新做”和古朴工艺畅销北方市场。 游子返乡情定泰宁 “我这辈子花在运费和路费上的钱不知道多少。”陈明青感叹,从广州到昆明到北京、黄山再到福建,那些构件都是几十车地运送,一次次地拆卸、组装。好几年,他每天都在天上飞,空乘们都和他熟了。 如果不是母亲,陈明青也许就把家安在昆明了。2007年的一天,他正在昆明周边出差,忽然接到母亲打来的一个电话,说她想家了,想回老家。第二天,陈明青就带着母亲搬回了尤溪洋中镇。 昆明市政府听闻消息,极力挽留,也开出优厚条件,只要他愿意留下,他的个人收藏可以选择昆明市四大博物馆中的任何一间入驻。陈明青去意已决,他一向是个孝子。 搬家容易,可是要给那么多的藏品找个合适的地儿就不是简单的事了。陈明青认识到,要往旅游方向发展。经有心人介绍,泰宁县对这个项目产生了浓厚兴趣。 为了表示诚意,泰宁县政府把陈明青父母接到泰宁,把他们安顿妥帖,给予关怀;拿出几块合适的地块,供陈明青选择。为项目的落地办理绿色通道,从明清园的选地到一期项目的施工,只花了几个月时间。 “我在18岁的时候,已经决定这辈子要开个展览馆,现在总算实现。”陈明青感慨道。 从博物馆到民宿园 2012年,明清园一期项目完成,同年被列入省十大重点文化产业园之一。2014年列为国家级文化产业重点支持项目,升级国家AAAA级景区。2015年7月获得“中国木雕艺术博物院”称号。 2014年,尤溪朱子文化园落成,陈明青把一批自己珍藏的牌匾和大型木雕放在这里展出,为尤溪朱子文化添上了精彩一笔。 2015年,冯骥才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对于那些古民居“如果无法在原地保存,我们不能让它们‘坐以待毙’。在此背景下,采用露天博物馆方式集中保护并加以利用,确实是最佳的选择之一”。而明清园堪称我国当代“露天式博物馆”中的佼佼者。 如今,明清园的二期项目也完成了,是陈明青请名家朋友设计的,他满意极了。精致的傍水园林,9幢表现不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主题馆,入园所见,步步是景,处处玄机,传统文化与园林艺术完美融合,是另一种风情。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