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初基:敢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2018-01-09 11:20:20郑宗栖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蔡晓卿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游初基在村里第一个“吃螃蟹”投身种养业,曾获得“省十佳农民”“省劳动模范”等称号。 ●三明日报大田记者站 郑宗栖 文/图 “在那个艰苦卓绝的时代,我们流过血和汗,一切恍若昨日……”回忆起20多年前的日子,大田县建设镇建国村村民游初基感慨万千。 游初基1955年出生,改革开放初期,他在村里第一个“吃螃蟹”发展种养业,靠劳动致富,并带领一拨人脱贫致富,曾获得“省十佳农民”“省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我出生在大家庭,有两个兄弟和5个姐妹,饿肚子的日子我曾经历过,我太懂得温饱对我们有多少重要。”游初基回忆说,早年,为了一家人不饿着肚子,他四处打工,干过水利、建筑、伐木等,后来还承包过小工程。到处奔波,也没有挣到钱,只够糊口。 游初基28岁那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致富能手不断涌现。游初基心想:为什么我们不能像他们一样?为什么我们不利用家乡地理和区域优势发挥发展种养殖业?建国村的高云水库总库容130多万立方米,1983年游初基承包了水库,着手养鱼,并在周边山上种橘子。 村里不少人都为游初基担心:胆子太大了!但他却是信心满满。 创业之初十分艰难,首先是没钱。怎么办?只能到处借,还向银行贷款,一贷就是3万元,这在那个年代可不是大数目。 1994年,游初基开始大规模发展种养业,在水库里投入几万尾的罗非鱼、鲢鱼、鲤鱼苗,年可捕捞鲜鱼15万多公斤。此外,还养了200多只鸭子、500多头猪、几十只羊,种起60多亩的果园。一个人忙不过来,就约了七八个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创业,一起致富,这些人不仅成为了最好的合作伙伴,还成为了终生的好朋友。 “那时候干劲足,不怕困难,也不觉得累。”游初基说,当时一门心思想把事业做起来,一年365天没有休息过一天,每当看到猪、鸭出栏了,特别的开心,倍感欣慰。有一年大年初一,他和大伙们顶着零下七八度的严寒去水库抓鱼,鱼一出水面就结冰了,但内心却是十分的温暖。 有时候忙起来都顾不上家,幸亏家人也很理解,妻子会默默把家里的事情都处理好,免除了游初基的后顾之忧。 游初基说,那时一年能净赚3万多元,请一个工人一天的工钱还不到4元钱。他成了“万元户”,成了村里、镇上名副其实的第一个靠劳动致富的人。 但事情也不总这么一帆风顺,规模扩大了,问题接踵而来。 “有一年,水库里的鱼因为养殖密度过大严重缺氧,死了10多万公斤,当时的市场价是每公斤5元……”游初基摇着头叹息。果园也曾因为直接使用未发酵透的猪粪作肥料,导致病虫害严重,收成大大下降。 这些问题,让游初基意识到科学技术和专业知识的重要性。于是,他立马派人外出学习,力求带回先进的技术和知识,不断改善种养方式,优化产业链。他还建立了饲料加工厂,除了供应自己的养殖场,也提供给其他养殖户一同发展。 产业越做越大,游初基富了,但他牢记“先富带动后富”的使命。1999年,他把水库和果园免费提供给村民养猪、养鸡、养鸭,每年还定期为水库、果园里的猪、鸡、鸭发“薪水”。原来,他利用鸡鸭粪、猪粪的肥水养鱼、壮果树,使得鱼产量和鲜果产量得到相应增加,自己增收了,村民们也能得到一笔可观的收入。就这样,村子里越来越多的人跟着游初基走上了致富之路。 “人在年轻的时候,不要怕辛苦,踏踏实实做点事,要把每件小事做好。”游初基说,“要感谢改革开放,是改革开放改变了我的‘大脑’,是改革开放给了我们创业的机会,是改革开放让我们彻底地拔掉了长久以来的‘穷根’。” 如今,游初基年过六旬,虽然已不再干“老本行”,但浑身充满精气神,为了家乡的发展、年轻人的创业,他依然闲不下来……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