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读报

大田:冬日里静美的守候

2018-01-17 10:22:30郑宗栖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蔡晓卿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每根甘蔗都是土地无私的馈赠

这一只只腊鸭是严寒中乡村最丰满的音符

甜蜜的醉意由此酝酿

 

●三明日报大田记者站 郑宗栖 文/图

“穷冬百草死,幽桂乃芬芳”。冬季为一年之中最后一个季节,故有“穷冬”之别称。在南方,冬日里却难以常见皑皑白雪装饰的世界,不萧瑟,不凄凉。冬天里,许多生命依旧在美丽地绽放,“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那是意志与美的交汇。

冬天也是孕育希望与爱的季节,只要给予足够的时间,用心等待,一样有它的无限温情。

雪蔗:严冬洗礼,甜味更浓

61岁的池恩义,这个冬天过得特别有滋味。

他是大田县建设镇建强村村民,种了3亩的雪蔗,遇上了风调雨顺,株株长得粗粗壮壮的;又碰上了好市场,卖上了好价钱。“现在一根卖8元,整把十根也要70元。”池恩义乐得合得不拢嘴。

建设镇在明正德年间取名“三十九都”,村治划分为一至六保,治置中心设在三保。1962年,取“建设祖国”之意命名建设公社,但“三保”这一称呼依然耳熟能详。大家说,大田城关有的,三保都有;城关没有的,三保也有。建设镇是省级商贸重镇、全国文明乡镇,素有“大田小香港”“大田第二城关”之美称。

建设镇洋面有十公里,形成了“准平原”的地形,造就了较好的农业耕作条件,物产丰富,加上临近永安、三元、沙县、尤溪,自然催生了繁荣的市场。这里,地方特产声名远播,雪蔗、腊鸭、红曲等系列农副产品被称为“富贵三宝”。

建设镇种雪蔗有30多年的历史,是一种优质青甘蔗。良好的气候条件和肥沃的土壤,使得这里出产的雪蔗茎粗皮薄、汁多酥软、清甜爽口,纤维含量低,被省消费者委员会定为“绿色消费推荐产品”。

池恩义的雪蔗摊点就设在集市306省道边上。说是摊点,其实就是一个摆零摊的位子,用木头支起了一个架子,然后将雪蔗平靠在架上。在池恩义边上,还有六七个一样简陋的摊点,一看到有客人来往,他们抢着吆喝买卖。

“每亩可以出产2800根雪蔗,按今年的价格零售平均每根7元计,一亩可卖近两万元。”池恩义说,农民最大的愿望,就是自家种的东西可以卖个好价钱,今年扣去成本,估计有四五万元的收入,这是令他最开心的事。

作为蔗农,一年到头的劳作是辛苦的。池恩义说:“头一年的农历十二月就要将地整好,这地整得如何是决定雪蔗生长好坏的关键,最重要的是做好排水。”深耕是增产的基础,而种蔗最核心技术则在施肥,要做到“三攻一补、两头轻、中间重”,分期多次追肥。

“别小看种蔗,没有技术可能就‘颗粒无收’。”池恩义说,种田种地,有时候就跟养孩子一样,急不得,更要悉心去照顾好。正月育种,间苗定苗,中耕、除草和培土,灌溉和排水,剥叶和防倒,病虫防治……这些样样都不能少。“你对土地有多少热爱,它就会回报我们多少。”池恩义说。

这样富有哲理的话,让在一旁帮忙卖蔗的妻子笑得乐呵呵。“你看,这蔗株直立,蔗节长短均匀,有光泽,才能卖上好价钱。”池恩义说,甘蔗适合栽种于土壤肥沃、阳光充足、冬夏温差大的地方,而建设镇海拔在500米左右,正好符合甘蔗的生长条件,这样的甘蔗才好吃清脆,经历寒冷天气的洗礼后,才会上更多的糖分。

池恩义的两个儿子都成家立业了,平时不需要他们照顾,种蔗挣得的钱是老两口的“私房钱”。“我们身体还算是硬朗,准备明年多种点,更期盼像今年一样风调雨顺,又有好价钱。”池恩义说,“以前,大家都很穷,现在日子越过越好了,有医保,生病住院还可以报销医疗费,现在当农民真有幸福感。”

池恩义“冬天的温情”——甜蜜的滋味,祈愿年年长久。

腊鸭:咸的不只是一种味道

进入冬至,起霜风,气温骤降,在建设镇却是一派家家户户做腊鸭的热火朝天景象。建设镇以及后路的广平、奇韬,永安的槐南,这一带人都喜欢吃腊鸭,白米粿配腊鸭干被称为“最经典美食搭配”。

建设镇海拔较高,进入寒冬后,干燥的霜风让鸭子在特定的风力、温度、湿度的作用下,形成了独特腊味。喜欢吃才能嚼出滋味,品质上乘的腊鸭肥瘦层次分明,油色光滑通透,放入口中,润滑肉香,回味无穷。尝过建设腊鸭的人都称赞:“越品越香,越嚼越有味”,有人将这种味道称为“醇香”。

建强村43岁的李玉文是勤快的女人,20多年前就开始晒腊鸭,今年又晒了450只。“要有好味道,就得有好材料。”李玉文说,“我家晒的腊鸭都是选用当地的麻鸭,每只活鸭6斤左右,晒干后有2.5斤左右。”

建设人好吃,也懂得吃,只要一看腊鸭的皮肉色泽就可分辨出质量好坏。李玉文介绍,制作腊鸭一定要在冬至之后半个月内,一来天气冷,肉质不易变坏;二来因为温差大,在霜风的作用下,才能使鸭子入味,色泽美观。

作为一种有着数百年之久的传统地方美食,建设腊鸭的制作过程严格遵守着气候、选材、工艺等方面的约束。活鸭的大小选择也是关键,大了肉太厚,太阳晒不透,肉质会变松软,没有劲道,也不起香味;而太小,晒干的腊鸭都成了“皮包骨”,自然就不好吃。

李玉文的丈夫郑国扬是位村医,他对腊鸭制作方法颇有研究。他介绍,建设腊鸭最大的特点是原汁原味,除了用盐腌制外,不用任何添加剂。杀鸭、去毛、破腹、去除内脏、洗净,用盐腌制一夜;第二天用细绳穿过鸭鼻孔,挂在竹竿上晾晒,去除其水分;第三天撑鸭,即将鸭子平展,用竹片将其撑开;再将撑好的鸭子挂在竹竿上晾晒,傍晚时分收起悬挂在通风干燥处。

“这个过程,需要近20天的反复晾晒,阳光太强,会使肉质松散;阳光太弱了,鸭肉有可能变坏,影响品质。”郑国扬说,晒腊鸭,下霜天是最好的天气,夜里下霜,白天有暖阳,不渣不硬、不寡不颓的腊味才可能蜕变而出,这样腊鸭味道才够“醇香”。

这种“醇香”,事实上也蕴藏着岁月的厚重滋味。腊鸭晒好后,也不要急着食用,最好是先放在农家谷仓里,将腊鸭所有的水分挥发干,这样等上一个月,可收获意想不到的腊味。腊鸭易于保存、不易变质,无疑是在外打拼的建设人的最爱,而建设繁荣的商贸更使“三宝”腊鸭的名气扩散至天南地北。

“腊鸭最大的消费时令是在春节,是一道当地招待客人缺一不可的佳肴。如果没有吃上腊鸭,这年一定过得没有‘味道’。”郑国扬说,春节过后,建设人或上学上班或外出打拼,都喜欢带上几只腊鸭。这其中,也许蕴藏着某种家乡情怀,或是一种让人不可忘却的家乡味道。

今年每只鸭子可以卖到70多元,其中有20元利润。这对于李玉文和郑国扬来说,无疑是满足的,忙碌了一个冬天,虽然收入不是很多,但一家人一起忙碌一起分享,就是最幸福的事。

李玉文“冬天的温情”——幸福的日子,越嚼越有味。

红曲:从曲到酒的温情蜕变

对于建忠村的曲农吴士暖来说,这冬天过得特别的安逸。中秋节后,他一共做了三万五千斤的红曲已全部脱销,心情也随年关接近,越来越美好。平日里,他就在村里的小店打打牌,但每天也总忘不了照看他那11口的曲窑。

红曲,是建设镇“富贵三宝”之首,红曲加工是吴氏家族祖传独特的手艺,500多年一直传承到现在。61岁的吴士暖,从小跟着父亲学做红曲,18岁那年另起炉灶自行做曲,如今已有43年。

吴士暖说:“前一段时间,我和妻子每天凌晨两点起床忙碌,到晌午之后才可稍作休息。”红曲加工工序繁杂,但吴士暖掌握着做曲所有的“秘密”,这些秘密靠的是代代“心传”,以及流淌在血脉里的那份勤劳与坚守。

大米筛选、浸泡、蒸煮、冷却、搅拌“曲饭”、装筐、入窑……从“米”到“曲”,要经过15道工序,每一道工序不得含糊,都是体力活。入窑发酵是保证红曲质量好坏的关键,发酵时间长达7个昼夜。发酵无标准可依,不同的季节操作有异,最终全取决于曲农们对发酵认可水平和平时经验的积累。耳听、鼻闻、手感甚至是心悟……发酵的时长,不同的操作习惯,红曲的质量将截然不同。

村里现共有360口曲窑,遗留至今还在使用的百年以上的古曲窑多达120口,最早的有310多年历史。今年,村里可出产红曲300多万斤,年产值净利润达600多万元,红曲不仅销售到本省各地,还远销浙江、广东、广西等,成为吴氏家族一大经济产业。

红曲发酵的一种菌种叫红曲霉,它是一种耐高温、糖化能力强,又有酒精发酵力的霉菌。在建设一带,妇女坐月子都要喝红酒,用于治疗产后恶露不净、瘀滞腹痛等病症。

吴士暖说:“我的生活缺不了酒,白天做红曲,晚上睡前总喜欢喝上一两杯红酒。”懂酒的人,自然练就了一手酿酒的好手艺。吴士暖指着屋后的几大酒缸说:“这是为春节准备的,早就冒出酒香了,但别去动它们,让它们静静地发酵。”

从红曲到红酒,这是神奇的转化。选米、浸米、淘洗、蒸饭、摊凉、拌曲、装缸、注水、煎酒……酿造红酒的工序“一个不能少”。红酒的味道甚至可以成为衡量一个主妇合格与否的标准。而水的选择是酿造红酒的关键,水质过硬不利于发酵,硬度太低,又会使酒味不甘冽而有涩味。

吴士暖介绍,60天后,缸中的“曲饭”融为一体,颜色由清红逐渐变成深红,红曲所固有的微生物将糯米的蛋白质转化为氨基酸、维生素等营养后,这酒算是酿好了。

“虽然家里酿了几大缸酒,但当年酒是不喝的,我们一般放上三五年后才喝。”吴士暖说,存放多年的酒,色泽由红变黑,六味协调丰满,醇而不薄、口感温和,醇香浓郁、回味悠长。

这酒的味道其实也是等待的味道,人情的味道。吴士暖的儿子在南京做外贸生意,平常回家不多,但每次儿子回家,父子俩都得喝上几杯。这是一种温暖亲情的传递,也是对大自然无私馈赠的感谢。酒不在于多,意不在于醉。一杯“三宝红”,勾兑着甜蜜,酝酿着幸福,编织着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与追求……

吴士暖“冬天的温情”——有盼头的日子,最为醉人。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更多>>本网原创
更多>>要闻
  • 新闻图片
  • 论坛热图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