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读报

建宁灯舞,正月闹得红

2018-02-26 09:38:07宁江炳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蔡晓卿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龙灯舞

蚌壳舞

东南网2月26日讯(福建日报 宁江炳 文/图)建宁客家民间艺术源远流长,春节期间,正是民间艺术大展时。建宁俗语云:“正月闹得红,四季都太平。”而“闹红正月”的民间艺术主要有龙灯舞、马灯舞、傩舞、花灯舞、蚌壳舞、伞灯舞、桥灯舞等,过去还兼之以古装戏、木偶戏等,风格独特,地方色彩浓,为民众喜闻乐见。

马灯舞是在原建宁土戏和器乐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集闽西北乡村民间马戏之精华,起源于元朝。当时,盛行骑马风气,为了表达骑兵英勇出征杀敌的慷慨壮举,民间艺人用夸张的表现手法,把洗马、喂马、驯马、出征、凯旋等场景和动作,用舞蹈的形式表现出来,体现了英勇的骑士爱护战马和得胜归来的欢乐心情,后演化为用于庆祝丰收或节日一种喜气的民间舞蹈。

扮装主要由战马、旗幡、牌灯、凉伞、乐队、马夫等组成。开场时,五位青年骑着五匹战马踏着马步,一手拿着缰绳,一手舞着马鞭,以奔跑的姿势出场,然后依次表演“五马出征”“五马冲锋”“五马团聚”“五马凯旋”等场景,其队列灵活多变,动作干净利落,舞姿潇洒大方。持旗幡、牌灯、凉伞者踏着碎步,在队列的两侧,随着五马的表演而及时变换队列。

蚌壳舞的前身是龟蚌舞,龟蚌舞是建宁的民间艺人取材于“龟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一典故而创作的,逢庙会和重大节日,都要表演龟蚌舞以助兴,后来固定为一种风俗。龟蚌舞由龟、蚌、艄公、渔女等角色组成。道具有竹篾裱彩纸扎成旱船、鱼篓、网等,渔女、蚌由少女扮装表演,龟和渔翁则由男子扮装表演。随着鼓乐合奏的音乐响起,龟、蚌、渔翁就翩翩起舞,分别表演出各种的舞姿。其乐曲旋律流畅而优美。

蚌壳舞表现的是一个美丽传说:在一个乡村,住着一户穷人,只有母子俩,母亲多病,儿子是年轻力壮的渔翁,很孝敬母亲,他宁愿不娶媳妇,把打鱼挣下的钱为母亲四处求医问药。这位渔翁孝顺母亲的事感动了濉溪河里的一个蚌仙姑。有一次,他去濉溪河里打鱼,花容月貌的蚌仙姑突然从蚌壳里钻出来,渔翁一见钟情。蚌仙姑为了考验他,沉没于溪底,渔翁撒下大网,就是捕不到蚌仙姑,他急了,就脱下衣服潜入河底摸寻,经过三天三夜的寻觅,他终于捉到了一只大蚌壳抱上岸,蚌仙姑被渔翁的真情感动了,从蚌壳里钻出来,随渔翁回家结成了一段人间良缘。

伞灯舞从明朝的“伞灯”演变而来,集龙灯、伞灯、花钵灯、团牌灯、跳马灯、杂耍及民间小曲吹拉弹唱为一体的综合性民间娱乐艺术。其表演形式由一位少女执伞灯居中,踩着乐曲的韵律领舞。另有八位少女手执花钵灯,按一个步法随之而舞,直至一个乐曲结束。伞灯舞还配以花旦小丑说唱,那位手执伞灯的少女居中旋转,一男子扮小丑手执马鞭做引路样,另一少女扮花旦,由小丑指东道西,载歌载舞,曲调为《小放牛》。

伞灯舞引人入胜的是“伞”,是油纸伞,饰以各种颜色的喜鹊、花木等图案,显得喜气和灿烂。乐队由唢呐、二胡、京胡、锣、钹、鼓等组成。上世纪80年代,当地人对伞灯舞进行了革新,把纸伞改为铜质凉伞;把原来的执花钵灯,改为执伞并扩为十把伞;乐队增至十二人,这样表演起来更为壮观。

团牌舞是矛和盾两种兵器的对峙组合舞,是一种很有功力的建宁民间传统舞蹈。没有经过一定的基本功训练,是打不好团牌舞的。它始于元朝末年,过去全县大部分乡镇均会打团牌舞,现在只流行于里心镇一带。团牌舞由五人组成,四人右手执刀,左手持盾(盾由篾编纸裱而成,直径1米),一人手执兵器(棍、叉、大刀等),随着紧密的鼓点引队出场,走圈,穿八字,窜篱笆,然后由持棍者分别换用不同的兵器与四人开打较量。持棍者挑刺紧密,执盾者抵挡快速,表演好的只听得到兵器击节声,见盾不见人,翻滚时盾不着地。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更多>>本网原创
更多>>要闻
  • 新闻图片
  • 论坛热图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