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大学生“回乡能人”范晓燕的创业心路
2018-03-08 11:00:26吴联参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蔡晓卿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范晓燕和她的大棚菜 范晓燕的蔬菜基地安排了众多农户就业。 ●三明日报大田记者站 吴联参 文/图 “这10亩地作为草莓立体种植基地,农业技术培训教室就建在大棚里……”范晓燕在蔬菜基地里谋划着,今年要搞农业旅游,带动更多的乡亲致富。 范晓燕今年34岁,一身朴素,头发盘成麻花辫,显得十分干练。 十年前,这位大学毕业生不顾家人反对跳回“农门”,扎根在农村,当起“菜农”。如今,这位“回乡能人”执掌千亩良田,带动大田县上千名农民走上了种菜致富路,被人们誉为“翱翔在田野上的金燕子”。 “金燕”返乡:做全县最大的“菜农” 范晓燕出生在大田城关农家,家里虽不富裕,可从小衣食无忧,1999年,她考上福建农林大学畜牧兽医专业,看到她跳出“农门”,家里放心了 2003年大学毕业后,她在福州一家饲料公司做业务员,每天起早贪黑,却总觉得没有归宿感。跑业务时,她结识了摆地摊卖菜的老乡叶先举,小叶只有初中文化,但勤劳善良朴实,打动了范晓燕。 为了支持爱人,晓燕毅然辞去福州的工作,和爱人一起做“北菜南调”批发生意,从河南、河北、辽宁等地批发蔬菜,运回南方贩卖。 做了两年,她看到蔬菜行业很有前途,但没有充足资金,没法做大做强。与其在外奔波帮别人做,不如回家种地,建立自己的蔬菜种植基地。 就这样,2005年9月,她与丈夫回到武陵乡上岩村,在自家两亩责任田里种起黄瓜。除草、灌溉、挑肥、施肥……晓燕每天一大早挑着两个木桶,到村里各户收集粪便,精心“伺候”黄瓜,别人觉得臭不可闻,她却毫不在意,坚持着。那一年,两亩黄瓜每亩净赚1万元,解决了全家一年的开支。 初战告捷,晓燕有了“野心”:要做全县最大的“菜农”。2006年承包周边28亩菜地种黄瓜。2007年,跨乡到太华镇西埔村承包150多亩地种花菜、莴笋、西红柿等时令蔬菜,并建立67亩基地。如今,她在武陵乡上岩村、桃源镇桃源村、桃新村、东坂村等地,建起近千亩大棚蔬菜种植基地,成为全县最大的设施农业基地。 她用心琢磨卖菜经,注册“日日鲜”品牌,在大田县城开拓蔬菜配送,还结交许多三明、泉州、厦门等省内客商,市场拓展到省内外。 乐观“小燕”:“狂风暴雨”中不服输 说起自己的种菜经历,晓燕的眼眶湿润了。12年“菜农”,一波三折,汗水夹着泪水,她经历多次“灭顶之灾”。但一次次的“狂风暴雨”并没有打倒她,反而激发了她不服输的个性。 2006年,晓燕带领乡亲种了28亩黄瓜,但因行情不好,亏损十几万元,但晓燕没有倒下。这年除夕,她逐户上门承诺第二年一定还上欠的工钱、租金。 2007年,上岩村第一书记张增田向晓燕伸出了援手,晓燕从信用社获得25万元贷款,还清了欠钱。同年,在好友入股支持下,夫妻俩“转战”太华镇西埔村种菜。那3年,菜要么被霜打,要么被雨水浸泡,一直看不到效益。股东们纷纷撤股,晓燕欠下了近40万元债务。 “再难我也得咬牙坚持!”晓燕把结婚戒指、项链和耳环等首饰卖了换种子。屡屡受挫,晓燕意识到种菜不能靠天吃饭,必须发展大棚种植。 可一亩大棚建设成本要2万-5万元,钱从哪来? “团县委是青年创业者的基地,妇联是女性的家。”2009年,走投无路的范晓燕走 进团县委、县妇联,在这里,她得到了温暖的拥抱。团县委推荐她加入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简称YBC),帮她规划创业道路,并帮她从邮储银行申请5万元贷款。县妇联引进泉州商人谢永健,投资48万元入股建设大棚。晓燕的父母也将20多万元积蓄拿了出来。 2010年10月,67亩钢架连拱蔬菜大棚终于建成。第一年,晓燕就把本钱赚回来了。2011年,她聘请山东寿光农业技术员指导种植,可由于技术员没把握好南北气候、土壤等差异问题,种植不成功,加上泉州客商临时撤资,又欠债十几万元。 再次陷入绝境,晓燕欲哭无泪。可当丈夫问她是否坚持时,她却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2012年,是晓燕的幸福年。先是被选为市人大代表,时任县委书记汤俊生到基地参观,给她鼓励。随后,县里落实省里对超过50亩大棚种植大户进行每亩一万元的补助,晓燕一次性获得67.5万元补助款。时任三明市副市长詹积富也来给她鼓劲,并带来了10万元创业扶持基金。 “爱笑、乐观的女孩,运气总是不会差。”回忆起这段经历,她仍是满满的感动,她很感谢生命中遇到的每一个人。 孝心“家燕”:肯吃苦的“好媳妇” “她是县里有名的种菜能手,是创业‘女强人’,更是我们眼中的孝顺好媳妇。”晓燕对公婆一番孝心,感动了很多乡亲。 “第一次到小叶家时,我惊呆了,房子已是墙不避风,瓦不挡雨了,家徒四壁,那时就一个念头,我要改变这个家。”小叶的家境并没吓退晓燕,在各种反对声、诧异眼光中,两人建立起了幸福家庭。 十年来,夫妻恩爱,共同经营着这个大家庭。晓燕从不叫苦埋怨,每日默默地下地干活、洗衣做饭、伺候老人。 范晓燕对公婆、爷爷奶奶无微不至地照料。小叶的奶奶瘫痪3年,晓燕为奶奶端屎端尿,擦洗身体,从不嫌弃。乡亲们都说:“自家孩子都无法做到这样,叶家娶了一个好媳妇!”2011年,小叶的爷爷90岁过世,2015年奶奶89岁过世。,在她和丈夫的共同努力下,家里的光景慢慢好起来。丈夫叶先举谈起她,都忍不住感叹:“刚回来种菜时,我心想她一个大学生,从小就没干过什么活,肯定不能受这份苦!没想到后来还真做到了,说实话,我挺佩服她的。” 共富“头燕”:“我是精神富足的‘富婆’” “以前家里全靠种水稻过日子,一年一亩地也就挣个一千多元,还不够家里看病吃药的,现在把土地流转出去,还可以在家门口打工,一手收租金,一手收工资,一年可以收入2万元以上。”近日,东坂村贫困户巫梅娣笑着算起这一年的收入。 巫梅娣丈夫过世多年,家里没有其它劳力,她身体也不好。在晓燕的帮助下,她建起了西红柿大棚基地,终于盼来了好日子。 创业上,范晓燕是有名的“铁娘子”,风风火火闯市场;质朴的她,更有着一颗善良的心。 “个人富了不算啥,让乡亲们都富起来才是真本事。”为了让更多的乡亲过上好日子,回馈社会,晓燕创立了大田县崇康大棚蔬菜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有资金的可以承包土地,自己建棚,自己管理;没有资金的可以租园区的大棚,等有了效益再给钱;在基地周边发展蔬菜种植的,她提供种苗和技术,统一包装,统一收购,统一销售。同时,她还提倡农户以投工入股的形式参与公司的利润分红,农民有了土地流转、劳动劳作、利润分红3项收入。 范晓燕还积极参与精准扶贫,探索出“公司+大棚+贫困户”的脱贫路子。她划出13亩青春扶贫标准蔬菜大棚,参加市级种植创业孵化基地项目,大棚提供给贫困户,免费提供土地及种苗,传授技术,不仅管种植,还包销售,让贫困户自食其力有了保障。 目前,晓燕的蔬菜基地解决160余人的就业问题,带动周边农户350多户,人均年增收8000多元。12年来,她的合作社和周边蔬菜基地累计解决2000多人就业,其中妇女占90%以上,残疾人40人,引领50多户贫困户走上了致富路,累计发放工资500万元。 这些年,晓燕先后获得“省五四青年奖章”“省乡村创富好青年”“省向上向善好青年”“省三八红旗手”“三明市劳动模范”等荣誉……可她却说,荣誉是肯定,更是责任,但绝不是我追求的目标。 “我也确实是个‘富婆’,因为我的精神富足。”不少人认为晓燕现在是个大老板,是个“富婆”,而实际上,晓燕一家6口人还挤在一套六七十平方米的二手房里。不断投资发展,不断积累经验,晓燕结余存款并不多,但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同时带动他人就业、增收,这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