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读报

尤溪:春早焙出茶香“第一绿”

2018-03-14 09:58:51刘岩松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蔡晓卿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三明日报记者 刘岩松 文/图

“现在人都在茶山上呢!”

“春茶采收时间并不长,所以是要和时间赛跑的。”

茶乡春早。3月7日,尤溪县台溪乡象山村民陈君友一早就上茶园,帮父亲采完茶园后,还要采自家的茶园。而帮儿子照看的小孙子,他就只能带到茶园来了。

台溪乡是我市第一产茶大乡,茶叶种植加工交易尤其以清溪片区最为集中。戴云山麓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所形成的小气候,使得这里的茶叶每年迎春抽芽、率先上市,赢得了“华东第一绿”的美誉。

“春天自然该忙活茶叶。”

被勤劳的茶农悉心照料的茶树,如一条条墨绿色的丝带横陈在大山上。

春天给茶树带来了新绿,一个个牙尖翠绿清亮。拇指和食指娴熟地配合,如在茶树上飞舞的蝴蝶,一片片清香稚嫩的茶尖便被握入手中,放入竹篓。

“春茶是一年中最好的茶。”尤溪县茶叶站站长姜能宝介绍说,茶树经过一个冬天的休养和积累后,茶叶所含的物质最为丰富,使用春茶制成的茶叶泡茶,往往茶香持久,香气和口感都属最佳。

“早的人年没过完就开始采摘了。”74岁的陈君跨和71岁的林碧珍夫妇自然知晓在这个一年最好的时节才能采摘出最好的茶青,虽然老俩口年纪已经很大,但仍爱“忙春”。

“我们一个人一天可以采四五斤。”林碧珍说他们年纪大,采茶并不算快,手脚麻利的人一天最多可以采七八斤。虽然采的不多,但也需要1天10个小时的劳动,从早上7点忙到下午5点,不会骑车的老俩口中午选择不回家,就只能提前准备好午饭在山上吃了。但老俩口还是很开心,因为,“春天自然该忙活茶叶”。

“这里原来种的是油茶,后来改种了茶叶。”望着自己的茶园陈君跨对记者说,当年这里是生产队分的油茶林,后来由于油茶的效益不高,大家就改种了茶树。当地很早就有人开始种植茶叶,看到他们种的福云6号比较好,陈君跨也选择种植这个品种,时隔多年他依然记得,当时的茶苗是6分钱一株。

“银行里取不到多少现金。”

下午2点,一场春雨不期而至,采茶的工作只好提前结束,茶山就渐渐地安静了下来,而象山桥头却热闹了起来。象山桥头的茶青交易市场,是多年来自发形成的,而在清溪片区内的一些重要路口,都有类似的交易市场。

“平时都是下午5点半左右才开始交易,今天下雨就提前了。”姜能宝介绍说。由于雨水会影响制茶的口感和香气,所以开始下雨后采茶工就会停止采茶了。

一台台电子秤出现在了桥头“T”形路口的路边,电子秤上放着大铁盆,等待着茶农今天的劳动成果。渐渐地,原本空旷的马路上,出现一部部摩托车,茶农们带着一天的收获而来。

没有想象中的讨价还价,也很少有大声的叫卖,茶农们一般都径直走向一处摊点,把麻袋里、竹篮里的茶叶倒在铁盆中称重。而后茶商把茶青倒入麻袋,茶农把现金放进口袋,交易便简单快速地完成了。

“每到春茶采收的时间,银行里取不到多少现金。”这里虽然不是乡镇所在地,但是清溪主街上布有几家银行网点。每年这里形成了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长期的现金交易习惯,使得银行的现金早早被茶商们取光。作为三明第一产茶大乡,春茶采收期间的现金流水可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

“我一个人一般一天收三四百斤,一家人可以收一千多斤。”在桥头收茶的茶商陈阿娇对记者说。他们一家人分别在桥头和各个路口收茶,一个地方一个人,三四个人同时收。从开始收茶到结束,就一个多小时,但期间基本是闲不下来。

桥头收茶的人群中,开始出现了年轻的面孔,最年轻的有90后的年轻人,有帮助家里经营茶厂的,也有大学毕业后返乡创业的。年轻的他们开始继承父辈勤劳的品质,在家乡的春天里忙得不亦乐乎。

“茶青的温度就是生命的温度。”

随着茶农渐渐散去,原来桥头、路口拥挤的街道空旷起来。茶农一天的工作结束了,茶商的工作还要继续。

“要赶紧晾青,不然会影响茶叶的品质。”刚收完茶,回到自己茶叶加工厂的阮锡才,把还带着温度的茶青在萎凋槽上铺开晾青萎凋,老阮笑着说,“茶青的温度就是生命的温度。”

老阮的春天都是从早忙到晚的,从收完茶开始,一般每天晚上都得干到十一点,第二天一大早起来接着干,萎凋、揉捻、发酵、干燥每个环节一丝不苟,茶叶的品质基于当地高质量的茶青,而茶叶的味道全凭多年的经验。各个环节的时间把控,制茶时的温度、湿度,独家不外传的技巧都直接影响制茶的口感。哲学家说:“人不可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制茶人同样不可能两次做出完全相同味道的茶叶。

老阮对制茶的要求很高,收茶的时候只收单芽或者一叶一芽且茶香浓郁的高品质茶青,制茶时对每个环节把控的老道经验使得出品的茶叶很受欢迎,今年第一批制作出的白茶已经被全部收走。“春天忙碌的意义就是制作的茶叶得到市场的认可。”

“每年这个时候都要回来帮忙一个月。”廖贻生是个90后的小伙子,家里是当地最早开始制茶的一批人,父亲创办的碧叶馨公司已经是当地行业的龙头企业,年纪轻轻的他也算是个专家了,他自然明白春天忙碌的含义。

受家庭影响,廖贻生读书时选择了茶叶茶艺专业。读书时,廖贻生经常把家里制作的茶叶带到学校里,和老师同学们交流,还把老师和同学的意见带回家里,和父亲探讨如何改进制茶技术,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要制茶,首先要会品茶,从学校毕业后,廖贻生还专门到武夷山学习一年品茶。现在做电商了,还会经常参加各种品茶活动。和廖贻生走在象山村的茶叶加工区,不时有茶叶烘焙飘散出香味,不时有茶商们拿出刚制作出的新茶和他一起品鉴,那是当地独有的春天的味道。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更多>>本网原创
更多>>要闻
  • 新闻图片
  • 论坛热图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