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读报

浩气长存红土地——写在张廷发将军诞辰100周年之际

2018-04-13 10:23:07肖首洲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蔡晓卿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张廷发将军(资料照片)

1990年11月,张廷发阔别多年首次回乡,夏茂镇上人头攒动。

张廷发夫妇与乡亲畅谈家乡建设。

张廷发在小时候打水的茂溪边留影。

张廷发饱含深情书写“红军战士归”赠给故乡。

2000年11月10日,张廷发在京福高速公路三明段开工典礼上致词。

●三明日报沙县记者站 肖首洲 邓书榕 乐小丽 文/图

4月9日,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原空军司令员张廷发将军诞辰100周年。在沙县夏茂第二中心小学学生以网络祭奠的方式深切缅怀这位家乡的英雄。

85年前,年仅15岁的张廷发参加红军,投身革命。在长达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他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建立了不朽功勋。70多年间,他始终对家乡怀着难以割舍的赤子情怀,关心和支持家乡各项事业的发展。

2010年3月25日张廷发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在张廷发将军诞辰100周年之际,记者怀着崇敬的心情,通过走访夏茂乡亲及相关见证者,翻阅县志资料,追忆张廷发在家乡的点滴故事。

少年从军

1918年4月9日,张廷发出生在沙县夏茂一个银匠家庭。

张廷发从小上山砍柴,下地干活,勤快又麻利。过去,夏茂街上的居民都喝茂溪的水。每天清晨,张廷发挑着水桶到茂溪上游挑水,一连跑好几趟,直到把家里的大水缸装满为止。

一有空,张廷发就跟小伙伴们到镇东侧的文昌宫玩。文昌宫始建于明代,是过去文人讲学咏游之所。

55岁的林英灿是镇文化站站长。他介绍说,1928年,在福州求学的沙县夏茂籍中共党员官锦铨、姜敢受组织派遣,返回故乡,秘密发展党员,建立了闽西北第一个共产党组织——中共沙县特别支部,隶属于中共福建临时省委,支部地点就设在文昌宫。1933年至1934年,红一方面军东方军两次来到夏茂,掀起了革命热潮。1933年8月下旬东方军进抵夏茂、高桥地区。1933年9月12日在夏茂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沙县夏茂革命委员会”。

年少的张廷发就在这片红色土地上成长,耳濡目染,心中埋下了红色的种子。

1933年9月,彭德怀率领的红军第五军团第十三师在夏茂等地扩军,夏茂人民革命热情高涨,纷纷报名。1933年《红色中华》《沙县夏茂群众斗争》一文报道:“在夏茂,每天都有二十人到三十人,一批批地踊跃报名,加入红军,加入游击队。所以,不到三天,就扩大了红军百三十四名。”

另据当时《红军报》报道:“高桥、夏茂一带工农,像潮水一样地加入红军,一连新战士,百一十八名已到达接受正式训练,红军中又增加了一支新的力量。”

张廷发是这支新力量的其中一员。据张廷发生前回忆,他加入的部队是红五军团十三师三十七团,团部设在夏茂东街一家大房子里,报名地点就在他家对面的教堂。他砍柴回家时,看到教堂张贴的征兵布告,便独自去报名。

罗茂福是夏茂镇东街村老支书。他的爷爷罗嗣凎,当年和张廷发一家是邻居。罗茂福回忆起爷爷讲过的故事。罗茂福说:“当时兵荒马乱,参军随时会有生命危险,我爷爷就帮着张廷发的家人一起劝他放弃。可是,张廷发已下定决心,刚被劝回来又跑去报名。第二次,爷爷没再拦他。”

屡建奇功

没几天,年仅15岁的张廷发被编到新兵连,经将乐、顺昌边境,从泰宁到建宁集训,后编入三十七团某连文书,随部队前往江西黎川。就这样,他踏上了漫漫征程。

林英灿说,当时一起参军的夏茂子弟有300多人,因为人员众多,特别组建夏茂独立营。可惜,到全国解放后仍在世的只有

两人,一位是原上海造船厂纪委书记肖祖梅,另一位就是张廷发。

革命道路上,他浴血奋战,历经坎坷,屡建战功。他经历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残酷,也在“文革”时期遭受过迫害。有记载称,当年,张廷发(时任团通信主任)拖着溃烂的左腿从江西出发,始终坚持战斗,爬雪山过草地,走完了长征路。

新中国成立后,张廷发投身空军事业。1955年,他被授予空军少将军衔,曾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和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56年5月,他参与指挥并成功开辟了北京至拉萨空中航线,创造了我国航空史上的奇迹。1977年张廷发任空军司令员、中共中央军委常委。1985年9月,他被增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荣回故里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一晃57年。1990年11月,老将军终于得偿归乡夙愿。

据夏茂镇村民回忆,当时夏茂三角坪人山人海,张廷发一下车就被热情的老乡们团团围住。他面带微笑,手挽妻子,边走边向老乡们招手问候。将军声若洪钟,身材魁梧,沉稳大气,足显一代开国将军的风范。

张廷发先后到少年打柴歇息的文昌宫、少年挑水时的渡口、夏一小学、旧居、西街桥等故地重游。在渡口,他踱步到岸边,手捧茂溪水,轻轻啜了一口,动情地说:“我是喝这条河的水长大的。”他指着河中一块石头说,那是他以前担水时休息的地方。在夏茂西街桥上,张廷发说,那是他踏上革命征程经过的第一座桥……每一处都是那么熟悉。

最后,他登上桥东山,在夏茂革命烈士纪念碑前,向与他一同参加革命牺牲的战友和其他革命烈士敬献花圈,在纪念碑旁种下两棵桂花树。当天,张廷发还写了三幅字,分别是“乡思”“谢师”和“红军战士归”。

从那之后,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或者是家乡有重大活动,张廷发都会抽空回乡,为造福桑梓,多方奔走出力。每次回乡,他都坚持粗茶淡饭,从不搞“特殊化”,也从不安排警卫,更多的时间是与群众话家常、谈发展。

据沙县党史办记载,1990年至2005年间,张廷发共回乡13次,关心和支持家乡各项事业的发展。

悠悠乡情

张廷发非常关心三明的发展,为了三明的高速公路、三明机场建设,付出了很多心血。

张廷发对家乡的小吃情有独钟。每次回来,他都要吃夏茂拌面、状元饼等小吃。特别是拌面,一次能吃三份,连当时的家庭保健医生都劝阻不了。他还经常托人从沙县带些小吃到北京。

对沙县小吃的发展,张廷发十分关心。据原沙县小吃同业公会会长黄福松回忆,1997年,得知沙县县委、县政府作出把沙县小吃推向大市场的决策,他当即来电表示支持和鼓励。同年12月,首届沙县小吃文化节举办,张廷发携夫人专程赶来,并郑重宣布“1997中国·沙县小吃文化节开幕”。

之后,每隔一两年,他都会携夫人及子女回故乡,品味沙县小吃,了解沙县小吃发展情况,并建议沙县县委、县政府领导要把沙县小吃这篇文章做大做强,让沙县小吃走向全国,迈出国门。

家乡有需要出力的,他总是倾尽所能,及时响应。1991年,夏茂进行旧镇改造,规划的大街要穿过张廷发的旧居,夏茂政府写了一封信给张廷发请示能否拆掉旧居。张廷发当即回复“支持家乡建设”,还动员在家乡的亲属主动配合拆除旧居,为家乡的建设率先作出榜样。

他还亲自参加县委、县政府组织的沙县“支乡爱乡”活动,提出很好的建设性建议,希望家乡建设越来越好;并捐赠了不少具有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的作战装备和生活用品,有些至今仍留存在夏茂文昌宫展厅,使家乡人民再次接受革命传统教育;2000年,京福高速公路三明主干道一期工程开工时,他专程从北京赶来……

张廷发离开我们已整整8年了,但他的桑梓之情一直在延续着。福建多发台风等自然灾害,他多次慷慨捐钱捐物。2010年6月,张廷发逝世。那年夏天,沙县遇到有气象记载以来最为严重的洪灾,损失惨重。他的夫人、子女、身边工作人员及时为沙县受灾群众捐款4.7万元。

近年来,沙县新一届县委、县政府继续发扬“实说实干、敢拼敢上”的沙县精神,深入开展“增激情、敢担当、破难题”活动,新时代的沙县正以日新月异的变化,告慰张廷发对家乡的深情厚意。

张廷发牵挂的三明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达743公里,其中有3条高速公路在沙县交汇;三明(沙县)机场于2016年3月7日通航,开通了往北上广深等城市的航线,去年旅客运输量突破20万人次。被张廷发寄予厚望的沙县小吃产业,成为沙县老百姓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近年来又进一步转型升级,进行公司化、标准化、连锁化经营,发展标准店近千家,等等。

如今的沙县,经济实力进一步提升、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城乡越来越宜居,群众生活越来越幸福……张廷发“家乡人民生活越来越好”的愿景正在逐步实现。

(照片均由沙县夏茂镇文化站提供)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更多>>本网原创
更多>>要闻
  • 新闻图片
  • 论坛热图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