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读报

微信群里的“育儿经”

2018-04-23 16:52:51乐小丽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蔡晓卿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三明日报沙县记者站 乐小丽

自从当了宝妈后,沙县的罗女士一门心思全放在孩子身上,仅育儿微信群就加了12个,各种育儿经验和指导文章横飞。罗女士仿佛一夜间多了无数“老师”,她自己也成为其他家长的“老师”。

微信群里交流什么?

“宝宝3岁,什么都好奇,跟他说刀子很危险不能玩,他还是要玩,怎么办?”

“我家小孩想玩刀,我就满足他,买了一把儿童专用刀,每次切菜都让他跟着切。我们总想为孩子避开所有的危险,其实不是不让他碰刀,而应该教他正确使用刀。”

这是沙县某个育儿微信群里的一段对话。

群里,家长们讨论热烈,十几分钟的时间,聊天记录已经100多条。其中,孩子厌学、叛逆、沉迷网络、二孩矛盾等问题最为热门。

孩子生病求助的家长也很多。网友“爱琴海的鱼”说:“去医院太麻烦了,到群里请教‘过来人’简单方便。”

更多的家长进群是为了得到教育信息,几乎每个群里都有类似的咨询。

“我的孩子下学期就上四年级了,惯例要换班,城三小学该年段哪一个老师比较好啊?”

“今年实验幼儿园入学抽签什么时候开始?”

除了育儿,有些微信群的话题还延伸到家庭,聊的最多的就是婆媳矛盾,夫妻关系以及亲戚之间的人情世故。

在群里交流一段时间后,有些群主或者志趣相投的家长会组织线下亲子活动。罗女士就参加过好几次亲子活动。几十个家长带着孩子,利用周末的时间,约在公园阅读,分享图书。她表示,通过这种方式,确实提高了孩子的阅读兴趣,也增进了亲子关系。

爸爸在哪儿?

值得关注的现象是,进育儿群的家长大多是妈妈,有的群甚至清一色是妈妈,干脆改成“宝妈群”。网友“虎妞”说:“爸爸去哪了?难道教育孩子都是妈妈的事?”

“虎妞”的疑问折射出一个现实问题:长期以来,很多家庭都是进行“丧偶式教育”,父亲严重缺席,照顾、教育孩子的事都落到妈妈一个人身上。

“让孩子的爸爸也进群!”呼声很快得到响应,有几个妈妈把丈夫拉进群,尴尬的是,爸爸们依然没有发言,个别爸爸进群不久就退群了。

微信群“谁家的娃儿不折腾”,群主“古刀王”是个爸爸。他致力于公益事业一年多,本职工作是一名少儿游泳教练。在与孩子的接触中,他体会到孩子性格的养成与家庭教育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最近,他组建了这个亲子教育群,希望更多的家长,特别是父亲加入家庭教育的队伍中来。

便利的同时也有弊端

记者本人也是宝妈一枚,曾被朋友拉进至少5个亲子类微信群、QQ群。起初,大家都围绕育儿主题交流经验,渐渐地偏离主题,有的拉票,有的打广告。到最后,亲子群不再是亲子群,成了吐槽、团购、推销群,垃圾信息泛滥,很多人选择屏蔽甚至退出。

即使是育儿交流,也是见仁见智。有的认为孩子快乐成长就好,有的则认为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意见相左的信息会让一些家长产生焦虑,无所适从。至于那些分享的医疗“偏方”,更可能对孩子的健康造成影响。

除了家长自发创建的微信群以外,还有学校班级组建的家长群,本意是为了促进老师和家长之间的交流,但加入久了,发现群里无用的信息太多。

老师发个通知,一堆附和点赞的,直接把老师的话淹没了。一到节日,家长发大段花哨的恭贺词,还要求其他家长跟上,一些家长生怕得罪老师,只好硬着头皮复制,瞬间几十条垃圾消息刷屏,烦不胜烦。

育儿是门学问,微信可以促进交流分享,但是不能简单套用。信息爆炸的时代,家长要理性对待各种育儿信息,不要盲目跟从,更要注意保护好隐私,以免坏人有机可乘。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更多>>本网原创
更多>>要闻
  • 新闻图片
  • 论坛热图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