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读报

陈亨孝:老年成才的山乡诗人

2018-05-11 10:12:13洪新瑜 苏春凤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蔡晓卿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陈亨孝在写诗。

陈亨孝写的书。

陈亨孝被采用的诗。

●三明日报尤溪记者站 洪新瑜 苏春凤 文/图

上学只上到初一;几十年劳作、未碰笔墨;年近古稀开始学诗写联;10年前汶川地震时他写诗作送到本报发表;6年前开始用律诗呈现四大名著,现在有3本付梓。

《感时悟事》《“三国”风韵》《“水浒”吟声》《“西游”平仄》4本书,4000首现代四声七律诗及1000多副对联,都出自于一位80岁老人之手,而他初中一年级只上了一学期,曾经25年之间与笔墨无缘,68岁才开始学写诗。这位老人叫陈亨孝,住在尤溪县汤川乡光明村。

近日,我们到汤川乡拜访老陈,老先生精神矍铄,十分健谈。

辛劳岁月难舍对文化的热爱

陈亨孝生于1939年。他说,汤川乡地处偏僻,当时战火并没有烧到那里,百姓的生活也相对平静。陈亨孝和两个哥哥都有上学,后来哥哥因父亲去世,刚上初一就辍学回家,他也是初一时因病退学,那时他14岁。

当时,汤川乡很多人会弹棉被和打棕衣。退学后,陈亨孝就跟着乡里的老师傅学习这两门手艺。“一次跟着师傅到县里十三都打棉被,被三条恶犬扑咬,两昼夜火烧般疼痛,险些丧命,也没有药可用。”陈亨孝说。一个星期后他恢复过来又跟着师傅东奔西跑。

他人高力气大,学了一年就出师了。此后就跟老师傅合伙“四六开”,去福州等地打工,春季打棕衣,秋季弹棉被。他还到过清流县,为乡镇供销社弹棉被,文化馆就在同一条街上,白天做完事情他就到文化馆借书来看。“身上都是棉絮,文化馆的人都知道我在附近弹棉被,都会把书借给我。”陈亨孝回忆道,他上半夜睡觉,下半夜看书,第二天就把看的部分讲给一起弹棉被的人听。

后来因身份问题,陈亨孝没法在外打工,17岁起就回生产队劳动。在丘山劳作时,当地庆丰收有迎龙灯的庆典,会请戏班子唱闽剧。他每天晚上都去听,跟在队伍后面,自己学着唱。戏班子留声机里有几片闽剧唱片,因为听得懂福州话,五六个晚上下来,唱片里的每一出戏他都会唱。至今他还记得,当时最喜欢的一出戏是《荔枝换绛桃》。这期间,陈亨孝还学会了拉二胡,自学越剧。“拉二胡,我在汤川应该能排在前几名。”老陈说。至今他家里放有3把二胡,闲暇时,他还会拉上两首。后来他又喜欢上京剧,就跟着电脑学,还让孩子买了唱戏机,用U盘下载了很多戏曲,插在机子里跟着学唱。现在他能唱40多首京剧,前些年还被乡里推荐到县里,参加“八闽秀才”选拔赛。

30年在生产队劳作,陈亨孝寡言少语,很少动过笔。“中间有25年家里连一杆笔都没有,偶尔帮别人写信,总是嘱咐别人要带支笔来。”陈亨孝回忆道,后来,他到村棕床厂当了两年管理人员,才再次拿起笔杆子。1987年,陈亨孝被抽到乡企业站上班,这才经常与文字打交道。不过只干了两年,他就回村了。

可以说,陈亨孝原先与“文学创作”没有多少交集。

“生活到处都是诗”

陈亨孝与诗结缘,是在2006年。

“蒋昌雄、黄为艮两位老师一直鼓励我、引导我,可以说是连推带拉硬把我引上文坛。”陈亨孝说,一开始他没信心写诗,觉得自己文化根底薄,连现代四声都不会,怎么会写诗?

蒋昌雄是陈亨孝的表侄子,一名村医,工作之余他爱记日记、写诗,日记写了30年,写诗20多年。

他不时教陈亨孝平仄、格式等基本知识。见陈亨孝不敢动笔,蒋昌雄写了一首诗给他,并要求他必须回一首。在蒋昌雄的“逼迫”下,陈亨孝下功夫去学。他买来幼儿早教学拼音的挂图,挂在床头,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学习,一个星期就学会了现代四声。就这样,陈亨孝用现代四声写下了第一首诗:《渺尘君赠诗·步其韵和谢》“承蒙厚爱见真情,把手施教字字金。佳作褒扬希望切,雅文鞭策寄情殷。初提笔砚手先抖,未扣诗门心就惊。愧谢栽培时恨晚,从兹近水必习勤。”蒋昌雄看了说:“这第一首诗是及格了,我就知道你可以的。”

此后,陈亨孝一发不可收拾写起诗来,边学边写。“我做梦都梦见自己在写诗,怎么对仗,研究词性。”他把自己的阅历、家乡的风物和趣闻轶事等写成诗,还开始学写对联。

“想写,生活到处都是诗。”生活就是他写诗、写对联的素材和来源。2008年汶川大地震,正身处三明的他看到新闻,百感交集,写了《汶川地震亡灵祭》等4首诗抒发胸臆,并将手写稿送到了三明日报社,没想到被采用了,其中一首是这样写的:“民族苦难屡飞临,五月西南天府倾。地震灾生及蜀境,山摇命丧遍川丁。当头大祸江河泣,灭顶奇凶日月惊。旷野哀鸿啼昊暗,瞬间颠晃地谷陵。”

诗作第一次发表,他备受鼓舞,开始积极投稿。建国六十周年之际,他的10首作品被收入《建国六十周年中国作家诗文大系》中,并荣获“建国六十周年中国作家文学终身成就奖”;他的十八首新声韵七律被《当代百家爱国诗词精选》评为二等奖,被收录到2009年《精选》第一卷中;他的对联还被一家雕刻公司选中,刻在艺术品上……

2011年,陈亨孝在《华夏诗联书画》上看到了一位收藏家筹建的藏书楼“六合书屋”向全国征联,分为院门联、藏书室联、读书室联等8个门联。陈亨孝挥毫泼墨,写下8副对联寄过去。没想到全部被采用,还被评为“优秀征联作者”,并给他寄来了整理后的书稿。“这是我最满意的作品。”陈亨孝笑着说。之后,他还成为华夏诗联书画院诗联类的研究员。

用诗写四大名著

2011年,一个朋友从沙县回来,给他带了一本王力的《诗词格律》,他如获珍宝,细细研读,并写下了《感悟律诗格律与新旧声韵的关系》的心得体会。没想到,该文被刊登在《华夏诗联书画》的学术见解栏目上。

也是在2011年,陈亨孝将自己4年来写的诗,选出1000首,汇编成第一本书——《感时悟事》。

从一个门外汉到自己写诗出书,欣喜之余,陈亨孝也开始反思:自己写了这么多的诗,意义在哪里?“孩子看了之后说我写的太零碎了,很多都是些小事,没什么大作用。”思虑再三,他决定写点不一样的东西:把中国四大名著以现代四声七律诗的方式呈现。

说干就干。2012年6月27日,翻开《三国演义》,陈亨孝写下了第一首诗《楚汉相争》。他根据书里每回的内容一边看一边写,最多的一回写了8首诗,少的只有一两首。就这样,他一门心思扑到四大名著里,每天写诗,最多时一天写了近20首诗。

老陈的床头放着字典、成语词典等工具书,有的已经翻烂了,用胶布粘着。他每天坚持写诗,200多天写成一本书,这样的强度连年轻人都未必吃得消,而这位杖朝之年的老人却做到了。这几年他为四大名著写了4000首诗。2013年7月,《“三国”风韵》付印;2016年初,《“水浒”吟声》出版,并申请到了市里的内部书号;2017年夏,《“西游”平仄》印刷。2015年,他申请加入尤溪紫阳诗社,成为第100位社员。

现在,陈亨孝在准备为四大名著的最后一部书《红楼梦》写诗书,目前已写了300多首诗。“出书难,现在出书的规定越来越严格,很难能印上书号。经费也紧张,对于我这样毫无收入的农村老人家来说,每本书4000元还是一笔大数目。”陈老坦言,这几本诗书能够成功出版,都是自己四处奔走、自己出资,挺辛苦的。要是上级部门或爱心人士能给予支持和帮助,那他对完成《红楼梦》诗书就更有信心了。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更多>>本网原创
更多>>要闻
  • 新闻图片
  • 论坛热图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