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三明钢铁厂的建设历程
2018-06-15 11:04:17卢素平 黄宝琴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林张清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筚路蓝缕克难关 张民法谈起一桩往事。1958年,他曾被选派到上海参加培训。“四组8个人都住长江饭店,我是其中两组负责人。”考虑三钢创业艰难,只要有人外出空下住房,他都央求饭店员工将房间租给其他顾客,以换取房费。几个月来,为三钢节省了不少开支。 市档案馆里有一份福建省三明重工业建设委员会在1958年的工作总结报告,其中提到,“当前建筑材料、设备器材与工地需要悬殊很大。如一月份建筑所要钢材是1400吨,仅钢铁厂贮矿槽一项要200吨,而目前全部钢材有把握的只有200吨。木材需用量13000立方公尺(立方米),有把握的只有2000立方公尺。砖需用600万块,实有80万块,加上自产200万块,尚差一半以上。” “就连三钢的机器设备,有些也不配套。”刘锡珍说,那个时代大背景下,人们都想在重要节日向党和人民献礼、报喜,建筑工期不断压缩,各种劳动竞赛氛围浓厚。而设备供应不足或不及时,将影响生产进度。因此,车间里的吊车、轧钢的附属设备等配件中,有不少“三钢制造”。 “为了早日出铁,我们决定自己安装高炉照明设备,作为技术人员,我把这事儿揽在身上。”林玉盘介绍,高炉照明安装图纸由马鞍山设计院统一复印发放,与他所学专业并不对口。为了吃透图纸,他经常加班到深夜。最终,高炉照明设备顺利安装。 “大炼钢时,每隔两个小时要出一炉铁水。赶工时,时间压缩至1个半小时,24小时连续运作,工人三班倒。”陈清渊是高炉前工,工作强度大。他回忆,铁水进入沙池后,需要在表面铺一层沙,待铁水未完全凝固时,穿着厚底鞋踩在铁水上一块块撬开。一旦时机把握不准,双脚下陷,高温铁水就会“吞噬”双脚。 经济条件“捉襟见肘”,物资设备极度匮乏,生产技术水平低,就在这样的条件下,1959年1月3日,三钢第一炉钢炼成。10月1日,三钢轧钢车间试轧成功,生产出一批22毫米圆钢。10月6日,三钢一号高炉胜利出铁,质量达优。出铁、炼钢、轧钢一条龙的钢铁联合企业首期工程基本完成。 轰轰烈烈搞生产 1959年,三钢历史上极为荣耀的一年。第一炉6吨钢水淌淌流出,结束了福建省“手无寸钢”的历史。 1959年1月4日,一篇标题为《三钢炼出第一炉钢》的报道刊登在《三明日报》头版头条。“我省第一个钢铁联合企业——三明钢铁厂已于2日24点顺利地炼出了第一炉洋钢,在我省钢铁生产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至此,我省钢铁生产将从‘小土单’向‘大洋群’大踏步地前进。”导语部分,当年参与报道的记者这样描述。 “钢水呈现出很亮的金黄色,从管道流进一座四方形的大池子里,在这历史性时刻,我激动地拍了好多张照片。”作为三明日报创刊人之一,林斯民也是1958年支援三明的建设者,今年89岁。 冯林标当时正在做保卫工作,当年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周围都是工人和领导,大家的心情既自豪又激动……” 由于物资匮乏,没有大口径铸铁管输送水源,生产又急需大量用水,怎么办?三钢人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用松木制成有插口凹槽的木条,运到工地拼制成1800米的木管,并用圆钢箍紧木管,使其不裂开,成功将水输送至厂区。 1959年10月,三钢第一座高炉开炉。林玉盘成为领导指挥部成员之一,见证了第一炉铁水的诞生。“每个领导指挥部成员都有一块‘三钢炼出的第一块铁’,我的那块现在三钢展览馆。” 林玉盘回忆,由于急着在国庆出铁,设备调试的时间很短。生产时,汽机轮上的叶片掉了下来,导致风机无法运转。由于缺少风力输送,铁水从风口流了出来。工人们及时从炼钢厂借来了风机后,问题才得以解决。 三钢产出第一炉铁水时,炉前工陈清渊既是操作者,也是见证人。“出铁水前,我既紧张又兴奋,心想万一失败了怎么办?”成功出铁后,他松了一口气,周围响起了掌声和欢呼声。 历历往事寸草心,悠悠岁月甲子情。三钢的历史,不会被时间掩埋。三钢的开拓者们,将永远被铭记。 (本文图片来源:三明市档案馆、三钢集团档案室) |
相关阅读: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