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读报

三伏灸冬病夏治正当时

2018-07-09 10:39:19刘莉婷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林张清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三明日报记者 刘莉婷

【核心阅读】

在过了“小暑”节气后,我们将迎来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在“三伏天”有一种中医治疗方法,叫“三伏灸”。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科主治医师兰贵芳告诉记者,“三伏灸”是以中医理论指导,根据“冬病夏治”的原理,在每年“三伏天”,用特殊药物在特定的穴位经络上,进行贴敷灸治的一种方法。

那么,今年“三伏灸”时间分别都是哪天?传统的“三伏灸”有哪些功效?是不是所有人群都适合灸“三伏灸”?“三伏灸”又有哪些注意事项?带着诸多问题,记者采访了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科主治医师兰贵芳。

今年迎来加长版“三伏天”

6月21日,我们在晴好天气中,迎来了“夏至”节气,北半球迎来白昼最长的一天。这是盛夏的起点,意味着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就要到来。而夏至不仅是北半球白天最长、夜晚最短的一天,同时还决定着当年“三伏天”的长度。

“三伏”的具体日期是由节气的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我国传统的推算方法规定,夏至以后的第三个庚日、第四个庚日分别为初伏(头伏)和中伏(二伏)的开始日期;立秋以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的第一天。庚日是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因第三个庚日、第四个庚日即为初伏和中伏的第一天,而每个庚日之间相隔10天,所以,初伏的时间为10天,末伏规定也是10天。中伏时间有长有短,可能10天,也可能20天,如果立秋日及其后两天出现庚日,则中伏10天,否则20天,于是就有了有些年份三伏30天,有些年份40天的差别。

“今年夏至到立秋有5个庚日,因此今年的中伏是20天。因此,今年的‘三伏天’将持续40天。具体来说,今年的‘三伏天’于7月17日开始‘入伏’,7月27日进入‘中伏’,8月16日进入‘末伏’,8月26日‘出伏’。”兰贵芳说。

兰贵芳告诉记者,“三伏灸”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利用“三伏天”炎热气候,敷以辛温、通经、走窜、逐痰、平喘等作用的药物,以达到温经散寒、补虚助阳、补脾益肺的功效,还能进一步促进气血运行,提高人体免疫力。

“三伏灸”并非人人都合适

进入炎夏以来,不少医院都贴出公告,提醒市民可以进行“三伏灸”的预约。在不少市民了解到“三伏灸”可以“冬病夏治”后,也积极响应。每当这个时候,许多医院的中医科、针灸科里常常是门庭若市。

那么,究竟什么人群,什么适应症才能做“三伏灸”呢?兰贵芳举例道,体虚易感冒者,患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病症者可以做“三伏灸”;小儿厌食、消化不良、慢性胃炎、慢性肠炎、长期腹泻、便秘等病症者也可以做“三伏灸”;此外,虚寒体质、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膝关节炎、颈椎病、腰椎病等病症者,及长期痛经、月经失调、带下病、产后怕风、头痛等病症者也适合做“三伏灸”。

“虽然‘三伏灸’有着较好的效果,但一定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做‘三伏灸’。”兰贵芳提醒道,80岁以上老人,2岁以下幼儿,孕妇、哺乳期,肿瘤、结核、发热病人禁用;急性支气管扩张、急性咽炎、血液病,严重心肺疾病,严重糖尿病患者也不适宜;阴性内热、湿热体质,背部广泛感染炎症、皮肤病患者也不适合做。

贴药前后禁忌要注意

那么,在贴“三伏灸”前后,有哪些事项需要注意的呢?兰贵芳建议,“三伏灸”治疗当天,女士应穿开衫,至少1人陪同,治疗前沐浴,治疗后24小时内不宜沐浴,现场按当初预约先后排队,治疗全程约20-40分钟。

兰贵芳解释道,通常情况下,在“三伏灸”治疗时,成人需敷贴2至6小时,儿童需敷贴1至2小时。在此期间,如出现皮肤刺痒、灼热、疼痛等不适可提前揭下药物,应避免剧烈运动以免汗出致药物脱落;取下药膏后禁止抓挠,不宜擅自涂抹药膏,一般可自行痊愈。

“‘三伏灸’为发泡灸,如局部出现潮红或簇状小水泡属正常现象,应避免手抓,以免感染,可用烧伤膏、龙胆紫外涂。如水泡较大,应避免皮肤破损并及时到医院处理。”兰贵芳提醒道。

另外,兰贵芳也提醒市民,在“三伏灸”贴敷期间,饮食以清淡为宜,忌油腻、生冷、辛辣、发性等食物,以免影响疗效。

“‘三伏灸’治疗每年三次,连续三年为一疗程,建议积极配合针灸、中药治疗和每年冬季‘三九灸’治疗可以增强疗效。此外,‘三伏灸’为发泡灸,治疗后背部可能遗留疤痕,影响美观,请慎重选择。”兰贵芳建议道。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更多>>本网原创
更多>>要闻
  • 新闻图片
  • 论坛热图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