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读报

一纸美丽婚书见证美好爱情

2018-07-18 10:27:47聂艺璇 刘莉婷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林张清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陈伟民、严林美婚纱照



  2008年,陈辉、朱秀珍夫妇金婚时,返回上海南京路王开照相馆,拍金婚纪念照。

三明日报记者聂艺璇 刘莉婷文/图

上世纪50年代浓郁的农业风唱主角,60年代奖状式为标配,70年代“毛主席像”“毛主席语录”成见证,80年代简洁护照风来袭……岁月流转爱永存,一张张结婚证,不同的样式,烙上了深深的时代印记,但唯一不变的,仍是那些最美好的爱情……

情牵《梁祝》

7月6日,走进市档案馆,一张长方形、竖排,四周装点着棉花、并蒂莲、麦穗与和平鸽图案,用毛笔书写的繁体字结婚证印入记者眼帘。

结婚证上,新郎和新娘,一个23岁,一个19岁,正值美好年华。

“当时的结婚证,正上方大都印有五角星,五角星两边则有国旗围绕。新人的合照就贴在五角星下方。照片的右侧用毛笔写着我们的姓名、年龄等信息,证书四周还有小麦等农作物,寓意丰收。”陈伟民告诉记者,五十年代的结婚证,带有非常浓郁的农业特色,稻穗、棉花都是当时结婚证上的主角。

看着1954年的婚纱照,陈伟民娓娓道来他与爱人相知相恋的爱情故事。

时间退回到1951年,瓜子脸、柳叶眉、白皙的皮肤……曾是上海三星糖果厂文艺队里文艺骨干的严林美,五官清秀、气质温婉。

擅长越剧,时常参加糖果厂文艺汇演的严林美,台上的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抬足,凄美温婉的唱腔,深深地吸引了陈伟民的目光。

1951年,陈伟民、严林美同在上海三星糖果厂工作。“他是厂里的会计,我在咖啡厂里制作咖啡,每天都会碰面,自然而然就走到了一起。”严林美回忆道。

“单位开具未婚证明,医院检查身体,带着之前照好的结婚证件照,我们就去当时的上海嵩山区民政局领证了。”他们俩三年后结了婚,“那时,结婚很简单,没有添置什么家具,更没有聘礼,我们就这样拿着一纸婚书组成了一个家庭。”

手牵着手,日子一过就是64年,陈伟民与严林美两位老人在相知相伴里,步入了钻石婚,他们之间的感情也早已化成比血缘还浓的亲情。

“我们这一代人比较郑重,结婚就是一辈子。在60多年相处里,我们夫妻就是要互相取长补短,更要包容照顾。”严林美说。



1967年陈桂明、潘清荷登记结婚。



1954年陈伟民、严林美夫妇结婚证

情定“照相馆”

“今年是我们俩的钻石婚,一眨眼功夫,我和老伴已携手走过60个年头!”现年83岁的陈辉看着当年的结婚照感慨道。

陈辉是上个世纪50年代,第一批投身建设三明的工作者。与大多数人一样,“拖家带口”式地搬迁,成为他们那个年代的时代印记。1960年,在那波支援山区建设的大潮中,陈辉也携手新婚妻子,安家三明。

来三明之前,他们曾是同事。在共同经历的60年婚姻生活里,陈辉、朱秀珍夫妇的感情一直很好。

“以前在一起工作时,我的脾气比较急,人长得又高,给人的感觉很凶,因此不少同事叫我‘土匪’。看到秀珍和我在一起,有的人就叫她‘土匪婆’。这么叫着叫着,我们最后就真的走到了一起!”陈辉笑着说。

1958年,23岁的陈辉与22岁的朱秀珍喜结连理,在上海登记结婚,并在南京路上的“王开照相馆”拍摄了属于他们的第一张合影——结婚证件照。

“当时结婚,一切从简,没有彩礼,也没有添置家具,有的仅是单位分给我们的一间十余平方米的房子。买来新床、五斗橱、吃饭桌、椅子后,我们就正式搭伙过日子了。”朱秀珍回忆道。

“那年,我们没有办结婚典礼,只买了糖果,待周末亲戚好友来家里时,分给大家吃,沾点喜气。”陈辉补充道。

2008年,是老俩口结婚的50周年,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的他们决定再去拍一张金婚纪念照,地点就选在他们结婚时拍摄结婚照的地方——王开照相馆。

“王开照相馆是一家上海的‘老字号’了,年轻时给我们拍结婚照的人都退休了,但就是在同一个地方拍照,让我们觉得非常有纪念意义。”陈辉乐呵呵地说。看着照片里自己和老伴从一头黑发,到满头银丝,皱纹也渐渐爬满额头,虽然青春不在,但经过岁月沉淀下来的感情犹如钻石般闪耀。

“今年是我们结婚60周年,我们老俩口还打算回王开拍照!”朱秀珍说。

平淡见真情

2017年是陈桂明与潘清荷结婚的金婚年。50载春秋的相互扶持,平淡过日子是他们的“法宝”。

“金婚纪念日时,我们什么仪式也没办,平淡过日子才是真。”陈桂明微笑着说。

1958年,11岁的陈桂明跟随父亲从明溪来到三明。

“我是家里的独子。1958年三钢建厂,我就跟家里人一起过来了。”陈桂明说。

来到三明后,由于一直都没有正式的工作,陈桂明参加了当时的列西劳动服务队。在那里,他认识了妻子潘清荷。

“清荷家是惠安的,也是1958年随家里人一起来三明的。”陈桂明回忆,“当时在服务队,我们要挖土、挑土方,非常辛苦。”

由于同在一个服务队,大家每日一起出工、劳动,陈桂明和潘清荷的感情愈来愈浓。

“我们的家庭经历很相似,再加上当时年轻,身强力壮,经常帮她干活,日子久了,就生出了感情。”陈桂明笑着说。

有了深厚的感情基础,1967年国庆,陈桂明、潘清荷带着各自的户口簿,来到当时的列西人民公社登记、领证结婚。

一张并蒂花开奖状式的结婚证、一套在富华村租下的木头婚房、一餐由家人下厨宴请2桌的结婚酒席……陈桂明和潘清荷穿着平日里稍显新的干净衣裳,完成了简单的结婚仪式。

没有气派的排场,更没有靓眼的结婚照,但陈桂明内心仍非常激动:“我们终于拥有属于自己的家了!”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更多>>本网原创
更多>>要闻
  • 新闻图片
  • 论坛热图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