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读报

清流国有林场建场60周年侧记

2018-08-09 11:02:53吴火招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林张清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科研人员正在精心制作科研项目。

绿了荒山,美了村庄

——清流国有林场建场60周年侧记

栉风沐雨六十载,前仆后继绘青山!

清流国有林场始建于1958年,风雨兼程一甲子,一代又一代林场职工在洋坑、南山、官坊等地,向荒山进军,向秃岭要绿,他们用寂寞、泪水灿烂山花,用热血、汗水绚烂青春,昔日的荒山野岭,如今已是郁郁葱葱。

截至目前,林场已完成场外造林1.54万亩,经营面积由原来的5.68万亩扩大至现在的9.26万亩,用材林面积由原来的1.96万亩增加至现在的4.70万亩,森林蓄积量71.1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93.82%。

回首往昔,迷茫困惑

清流国有林场,原名大丰山林场,是在一天等于20年、快马加鞭齐跃进的年代成立的,当地设想是要办一个综合性的多种经营生产基地,而省林业厅批准为办一个国营林场,因此上下设想不一,目的不一,以后的做法也就不一。

在建场初期,其经营范围、山权、林权等至关重要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国营林场的办场方针,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

“这个场在1960年8月被县委撤销,变为南山铁厂的副食品基地,副场长陈保权同志成了炉前工。”现国有林场余孟杨说道。

当时的各种经费完全依赖国家,林场收入微乎其微,农副业生产年年亏损,因此穷困潦倒。

因为场穷,人心不安,人心思变,领导班子也两三年就换。“当时的人都不愿意来大丰山,听到大丰山林场都觉得可怕。”余孟杨说。

以林为主,扩大种植

大丰山林场的转机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遵照“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生产建设上来”这一决策,林场开始大面积营造以杉木为主的用材林基地建设,认真执行造林6项技术措施,营造效益逐年提高。

自1980年至1988年的造林总面积约1.013万亩,占历年造林保存总面积的47.7%,而且杉木林占69.5%,也就是说9年的造林量相当于过去20年的量。

1981年偿还了历年的内外债务,消除财务赤字,1980年至1987年,累计实现纯收入121.42万元,上缴国家税金45.61万元,实现林价24.24万元,育林基金15万元,提留更改资金,道路费19.48万元,合计225.75万元,相当于国家给本场投资的1.36倍。

而在近10多年来,林场对现有林地资源又根据不同特征分门别类、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的科学经营措施和改造采伐利用,不但缓解了林场资源和经济压力,增加了林场和职工的经济收入,更为林场今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林地资源保障。

“在进行造林规划设计时,充分考虑提高阔叶树造林比重、林下套种乡土珍贵树种、推行多树种针阔混交林以及人工促进阔叶林培育等营林措施。”国有林场场长余孟杨说,这也改变了杉松“两棵树”当家的局面,拓展了树种组成,改善了树种结构,丰富了生物多样性,有效提高林分生态功能,提升了森林生态效益,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充分发挥了国有林场生态建设主力军的作用。

经调查,杉木10年生的造林小班,林木长势良好,平均胸径达10.6厘米,平均树高达8.5米,每亩蓄积达5.3立方米。

实施的场外造林是清流国有林场持续深化林改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国有林场发挥技术、资金、人才的优势,在培育森林资源、优化林分结构,促进当地林农致富、带动当地森林经营管理水平提升的有力创新。

场外造林工程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增加了大量就业机会,提高了当地村民收入的同时,也提升了林农林业生产的技术水平和实践经验。

灵地镇青甲村林农童光辉的山场原本半荒着,一直效益不好,在参加了国有林场的场外造林后,学到了造林、哺育和管护技术后,按照林场森林培育模式,在自己的林地上种植杉树、松树和木荷,长势良好,成为当地造林的示范户。

“现在自己山场的林木还是中幼林,我更多的是去帮别人造林和哺育,一年下来收入有近10万元。”童光辉说。

改善条件,提升效率

清流国有林场经营区地处偏远山区,场部人员到山场作业一般要很早进山,有时还要工作好几天,这就需要在基层保护站住宿,但是基层保护站原先的住宿条件都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有的甚至是租用民房来充当办公楼和住宿楼,条件差,配套设施不齐全,有时连供水供电都无法正常。

如何留住员工,并提高工作效率?国有林场建立“三同”基地解决这一问题。

“三同”基地设立在林场经营区的中心乡镇田源乡,面积780平方米,有20多间宿舍,并配有食堂、卫生间等生活设施,实现干部职工在保护站有一间房,实现场部与保护站的干部职工“同吃、同住、同劳动”。

基地建成后,解决了下乡施工、防火、防汛、科研和作业设计外业调查等工作的食宿,加强了一线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

“现在工作氛围非常好,大家同吃同住,经常可以通过聊天解决一些工作上的问题,有些在电话里讲不清的问题,在这里轻松的氛围中一提出来就能很快得到解决。”田源保护站站长李玉琪说。

随着工作效率的提升,清流国有林场的林木质量越来越高,桂溪省级森林公园、大丰山森林人家、洋坑绿化苗木基地等的陆续开发建设,不仅为当地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场所,也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可持续发展动力。

树木树人,科研项目多

林场建设需要专业化的人才队伍。

近年来,为了提高林场专技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年轻职工的综合水平,林场建立了党支部“树木树人”师徒传承工作领导小组,以书记为组长,支部委员为成员,同时,设立一个高级工程师为师傅,带两个初级或者中级徒弟,以增进林场的传帮带效果。

“林场在职党员11人,全部大学及以上学历,党员中高级工程师8人,工程师2人,涉及林学、经济林、采运、农业推广、森林工程、风景园林等专业。”余孟杨说,在传帮带过程中,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结合林场生产,开展了多个科研项目。

由场长余孟杨为师父,带的两个徒弟,做了福建省地方标准《南酸枣栽培技术规程》项目,于2016年7月通过省质监局专家的评审。

另外,为提升乡土珍贵树种“米槠林采种基地”项目管理和研究工作水平,将翁坊管护站1000多亩米槠林列入林木种苗项目;《南方丘陵水杉人工林高效经营技术研究与应用》研究项目已于2017年9月完成评审工作,目前正在向国家申报科技成果登记;《油杉种质资源收集与栽培技术研究》,被列入2017年三明市林业局林业科学研究项目,已争取科研经费5万元。

“目前,油杉种质资源收集与栽培技术研究,我们建立了一个基因库,收集了全省95个优良单株,等成果出来,就会选一个最优的在全县推广种植,以提高清流县的林木质量。”余孟杨说。

流年无声,岁月有痕。60年,对清流国有林场而言是一个里程碑,更是一个新起点。未来,他们将满载着绿色流韵,满载着美丽梦想,不忘初心,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砥砺前行。

艰辛的付出,有了可喜的收获。2015年4月,清流国有林场被国家林业局评为全国首批场外造林示范林场,是福建省唯一获此殊荣的林场。

(三明日报清流记者站 吴火招 文/图)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更多>>本网原创
更多>>要闻
  • 新闻图片
  • 论坛热图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