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代销岁月
2018-08-21 10:55:49董美娟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林张清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董美娟 星星一样明亮的供销社,坐落在拔口伐木场篮球场正面的高坡上。长长一溜柜台,只一个店员。左边无序地摆放着食盐、酱油、海带、咸鱼筐、萝卜干、酒坛子等,地板终年潮湿,散发着咸臊异味;另一端地板干燥干净,萦绕着浓郁的樟脑丸香气,各色布匹齐整地摆放在枣红色木制柜台上;中间是百货,只要你掏得出钱,隔着玻璃指点,定能让你满意。 后来,为方便群众,在人民公社各大队的一些小队也设了代销点。1977年深秋,母亲成为清流城关供销社枫林代销店代销员。为便于经营管理,代销店开在家里。初设在厅堂右房,两个老式货柜,商品10来件,盈利几乎为零。登门最多的是小孩,喊着买一颗小糖果。母亲每日里尽为这忙活,尤其是正午,最伤脑筋;再是,一家人正围桌吃饭时,常有人经过厅堂来买半斤盐巴或一盒火柴。即便两分钱一盒的火柴,也没有理由拒绝——来者皆为邻里乡亲。每每,母亲迅速取来碗筷客气地拖他们入坐吃饭,父亲则颇为不悦,一时间代销店成为家里的累赘。右拔三村人口稀少,购买力低下。生意离“兴隆”二字还差十万八千里。次年,代销店移至厅外杂物间,这样买东西的人就不用出入厅堂了。父亲用一块长方形木板写上“城关公社拔里大队枫林代销店由此进”钉在大路旁的电线杆上。经过半年摸索,代销店商品渐渐多起来。 糖、食盐、酱油这类计量货物,销售每百斤可享受运费补贴2.5元,销售一条香烟提取手续费0.2元,销售每瓶酒、醋提取手续费0.2元,另外还卖饼干、味精、电池、电珠、毛巾、口杯、牙膏、牙刷、草帽和解放鞋等,可售商品有几十样。每隔一段时间母亲就会认真盘点,记录计算商品的数量和价格。始有微盈。 第三年夏末的一天,母亲突然将两件减价的红色“的确凉”摆在我和二妹面前,同龄人见了都对我们报以艳羡的目光。 母亲精打细算,经营灵活,代销店成为家中的主要经济来源。 山里人习惯抽土烟,0.5元一包20支,方便实惠。母亲就去湖村向人学习手工卷烟,学成买了卷烟器回来。母亲用一根铅笔大小的钢筋和整打的烟纸,三下两下便成就两支连在一起的烟。剪断,装袋,上架即可销售。手工熟练了,母亲自制卷烟器,一次卷三支。后来,母亲手里那根钢筋更长了,一次可卷烟五支了。于是,二妹常常被母亲差去湖村买烟丝。听说连城烟丝又好又便宜,二妹就去连城买,她说进出连城要巧妙地躲过几个关卡。 山村人口稀少,生意较冷清。一人守店,有不少空闲时间。多年来,母亲梦寐以求有一台缝纫机。但计划经济的物资供应是要凭票购买的。终于,在一个隆冬,以抽签的方式,母亲幸运地得到一张缝纫机票。 于是,母亲一边看店一边自学裁缝。先免费替人做,待人家穿着舒适了,母亲才对上门裁衣的乡邻开口要工钱。 小店在竹园搬了四趟,最后搬到大路边。父亲和小妹种地兼进货,母亲边守店边缝纫。当地的小火车轨道拆除后,大汽车飞驰,进货反而不便了。踩单车,40里,返程稍微上坡,载重常常是上气不接下气。父亲说:体力不支了,路上要歇好几次,有时还得在路边躺一会才能缓神,救心丹随身带着。唉,山里人赚钱不易!为方便乡邻及外来顾客,母亲收藏的赊欠账薄摞了半尺高,被赊欠的钱物年复一年。一些外来工和小包头竟挖空心思跑账。有的乡邻手头紧时来赊账,手头松了却到别处去买。 枫林,在我小时候,村边路旁溪头有几十棵粗壮高耸的枫树。一晃三四十年,现在仅存枫树一棵,孤零零地站在村桥头,经林业部门考证并钉上予以保护的“百年古枫”牌子。 “家里的小店开了几年?”我问。手机传来妈妈激动的回答:“刚好20年,你忘啦?我们还开了大店啊!在拔口呀!后来城关供销社收回那个店了!没生意啊。”我记得,拔口的大店盘过来时,《春天的故事》已唱遍祖国大江南北,也唱进了山村。伐木场篮球场正面的供销社,渐渐失去了它的光彩,无数个商店在山村盛开成了又一组新星。 父母经营20年代销店,养大了一群儿女。小弟经营10年网店,在翔安一次性为父母和自己各买一套住房。父亲说:“国家为农民免征农业税,农民就为国家缴纳工商税!”后来,小弟驾着凯迪拉克带父母去看海,风光无限。 |
相关阅读: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