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让废弃矿山披绿“重生”
2018-10-26 10:27:52林辉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张清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从满目疮痍到美丽蝶变 大田县是闽江、九龙江、晋江三大水系支流的发源地之一,也是全省12个重点生态功能区之一。生态环境治理任重道远,如何突围?路子只有一条,那就是加强矿区综合治理,让矿区美丽蝶变,实现矿区增绿、乡里增地、农民增收的多重效益。 将矿山建成公园,这个新奇又务实的想法,是大田治理矿山最初的一种尝试。 太华镇万湖村农民公园曾经是满目疮痍的矿区,通过治理平整了土地,铺上了方格砖,种上了绿草,成为村民们休闲运动的好去处。矿区山坡之上,也被种上了油茶、板栗,披上了一层绿装。 万湖矿山公园项目总投资4500万元,治理总面积3000亩,通过矿区坡耕地改造达到保水固土目的,因地制宜规划新村、矿山文化科普展示馆,新建休闲步道、自行车道、休憩凉亭、园林景观等设施,把矿区建设成集耕作园、公园、家园等为一体的生态观光园。 建设镇贵竹林公园也是经过治理由矿区变公园的。从高处往下望去,山体绿意茵茵,俨然成了天然氧吧。清晨和傍晚时分,一些村民不约而同地来这里做运动。然而,当年矿山治理的艰难程度超出了想象。土层薄,撒上草籽,下点雨就冲没了;土壤含硫高,一些树种根本活不了;多数矿山坡度接近80°,治理难度就更大了。 “矿山治理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动脑想办法。”建设镇党委书记乐永权说,在治理过程中,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办法,回填弃土弃渣,建设截、排水沟,仿生态种植草皮、苗木等。 矿山治理是个慢过程,需要长期的坚守。那么,如何避免一边在治理、一边被破坏的现象? 大田县摸索出生态综合执法的新路,2012年12月在生态环境综合执法大队的基础上,集中多部门在生态管理领域的行政处罚权,成立了全省首家生态综合执法局,推行“河长制”,加强矿山监督管理,做到“三个坚决”:对采矿许可证到期的坚决不予续证;对已关闭的矿山加大巡查力度,坚决打击非法盗采行为;对在生产的49家矿山企业,实行“严管、勤查、联动、重罚”督查机制。 从环境治理到综合发展 大田县自然实体为“九山半水半分田”,土地资源十分有限。在矿山治理中,该县伸手向废矿要空间,集约土地推动产业发展。 一些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的矿山,不具备依山造景、打造矿山公园的条件,却是发展生态农业的“良田沃土”。大田县因情施策,探索出一条矿山水土流失治理的“五园”模式,将各个治理点打造成家园、公园、田园、工业园、物流园等多类园区。 位于大田县上京镇的永安煤业公司仙亭煤矿,有一座废弃的矸石山,长期露天堆放煤矸石,产生很大粉尘和有害气体。2014年5月,永安煤业通过对矸石山进行填埋、覆土、种草、植树等措施,共计平整绿地3.2万多平方米,实现了从“黑色”变“绿色”。2015年建成48套职工居住平房,2018年又开建8栋32套中端绿色环保住房,并建设集职工居住、休闲、健身、娱乐为一体的福能“绿色小区”。 为解决废弃矿山环境治理投入大、巩固难、利用率低的问题,大田县坚持“谁治理、谁保护、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探索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开发式治理、市场化运作”的生态环境治理新模式。 近来,在均溪镇银锭岬现代农业项目大棚里,种植的西红柿挂果累累,丰收在望。该项目将成为“矿区变田园”的典范,引进资金6000万元,治理面积300亩,改变过去土地利用率低、投入产出比低的传统矿山治理模式,在废弃矿山上发展无土栽培设施农业等,并拓展休闲农业,建设生态餐厅、智能温控大棚,规划采摘区、花卉观光区、种植体验区,建成后每亩年产值可达6万元左右,可带动50名农民年均收入2万元以上。 前坪乡山川村银川废弃矿山,将被打造成全省规模最大、标准化程度最高的蛋鸡产业化企业。该项目系省重点项目,占地400亩,计划投资6亿元,建成后可饲养存栏蛋鸡150万羽,年产无公害鸡蛋2040万公斤,年处理活鸡200万只,实现年产值3亿元,税收800万元。 废弃矿山也是一种资源、一种潜力。大田县委书记陈文华说:“让废弃矿山披绿‘重生’,需要走一条治理恢复与综合利用发展道路,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共赢,大田将为之长期坚守与努力。”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