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读报

提线木偶长伴戏曲人生

2018-11-07 10:03:36邱慧敏 苏春凤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林张清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严希圣(右)和严积坛(左)在表演中



  四位老人经常一起看剧本,讨论音乐编排等

戏班红一时

四人组戏班并不是无稽之谈,他们在戏剧上各有所长。

郑诒谐的父亲是西华业余剧团的导演、演员,他从小在剧团长大,耳熏目染之下,对戏剧表演颇有心得。严希圣颇有戏剧天赋,12岁那年还曾通过了县闽剧团的招生,但因为年纪小不敢离家,放弃了机会。严积财之前就会拉二胡,对乐器比较敏感,严积坛则喜欢听戏,听得多了,每台剧就都能哼唱上几句。

据此四个人做了明确的分工,严希圣和严积坛负责操作木偶,连说带唱,严积财和郑诒谐负责敲锣打鼓、进行伴奏。木偶、乐器、设备等各项准备就绪,戏班正式成立,取名为西华木偶戏彩凤班。

虽说几个人都有些底子,但是不足以撑起一场戏。他们虚心、积极向剧团老师傅请教学习,自己也刻苦训练。

去买木偶的时候,严希圣和严积坛在雕刻厂里遇到了一个闽南人。他是一个专业的提线木偶表演者,手法娴熟,木偶在他的手里十分“听话”。两人就向他请教如何操作,那个闽南人也不吝赐教。虽然他只会讲闽南语,双方语言不通,但是经过他手把手地教学,两人还是受益匪浅。

戏班建成,几个人白天干活,晚上就提着木偶、拿出乐器在那研究。一个木偶高80多厘米,轻的是3斤,重的有8斤,提线有16条。“天天就是提着木偶在那练,手都磨出泡来长出茧,手臂一直举着,但是也没有觉得辛苦,能操作木偶感觉很满足。”严积坛说,木偶里面还有机关,可以控制木偶的表情,非常神奇。

经过3个多月的学习和准备,木偶戏彩凤班在西华举办了3场试演活动。

“人一场比一场多,到处都站满了人,隔壁村的都跑过来看。我们别提多高兴了。”郑诒谐笑着说,人一多,表演都有劲了,一台戏2个小时也不觉得累。试演后没多久,就有坂面镇等周边乡村的人,来邀请他们戏班去表演。

演出用的所有器材装在一起也有好几大箱子,每个箱子有70斤左右。当时没有车坐,就一大早每人挑一个担子,走路去。中午左右到达演出地,下午搭台布景,傍晚演出。演出规模较大时,四个人不够用,他们就会邀请西华业余剧团的师傅们来帮忙,一起演出。最多的时候,一场戏要9个人,其中提木偶演出5人、后台3人、打杂1人。

严希圣不仅要说唱、操作木偶,还负责戏班的剧本编写。虽然只有初中文化,但从小就喜欢看小说,他就根据看过的书改编,写成剧本,共写了《包公斗国舅》《纸马记》等近40个剧本。有的戏,还是根据西华村当地的故事、民情等自编自导的,如《王审知驾临名山湖》等。

“写剧本首先考虑一台戏要出几个人物,然后要给人物编词,考虑词能不能唱出来。”严希圣拿着剧本介绍,现在写好的剧本装起来已经有两箱了。他还说:“不同的角色的调是不同的,还要考虑伴奏要怎么配合,我们四个人还经常会一起商量。”

没多久,西华木偶戏彩凤班在周边乡镇、隔壁县都“出名”了,台溪、新阳、管前、德化、沙县等地,都向他们发出了邀约,庙会、祈福等,戏班天天往外跑,他们就又买了11个木偶,打算好好演戏。

“有些时候去比较远的地方,我们还会带些米,在路边拾些木柴,就地解决吃饭问题。”严积财说,那时交通不便,碰到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时候,有钱都没地方买,自己弄一点将就着吃。

天天往外跑的他们无心照顾家里的生意,加上当时行情不好,几个人陆续把厂关了,没有演出的时候就去打零工。有时候打工也经常去不了,一有人来请,四人就得放下手上的活,出门去忙表演。

去一些比较远的地方,戏班也会多待几天、多演几场。“1986年,有一次在新桥(现新阳镇),我们连续在那里演了2个多月,演完这家去那家,有时候一天要演个两三场。”严积坛回忆,那是出门最久的一次了,唱得嗓子都沙哑了。

碰上逢年过节,是戏班最忙的时候。农历十二月廿七、廿八才回家,正月初三就又出去演出了,有时候好多家要同一天演出,还需要协调错开才排得过来,要是遇上像正月十五这样的好日子,都要提前一个多月来预定。最红火的那段时间,他们一年可以演100多场,多的时候会有1000多名观众。

继续演下去

随着时代发展,人们的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加上审美情趣的变化,观赏戏剧的人也少了。上个世纪90年代,西华业余剧团就解散了。木偶戏一年也就演出30场左右,有时候一年到头也没有几场。

“条件越来越好了,有车坐不用挑着担子走那么远了,但是看的人却越来越少了。”郑诒谐说道。

木偶戏的表演,难以维持四个人的家庭生活。他们曾经也有过想把这些木偶卖掉的想法,最终还是舍不得。“在自己手里那么多年了,哪里能说卖掉就卖掉。”严积财说道。

四个人又坚持了10多年,边打些零工,维持生活,每当有人来请,他们就聚到一起去演出。

至今木偶戏表演用的所有物品都是当年购置的,戏班有好几次都想把一些衣服、乐器等进行更新换代,都由于经费紧张屡屡搁置。之前业余剧团留下来的4个比较小的木偶也因为多次搬动而遗失。

现在虽然演出少了,他们依旧会选晴好的天气,每两个月把木偶等道具拿出来晒晒太阳,进行养护,有时候也会自己演上一场。“表演的时候手上都是汗,沾在丝线、衣服、勾牌上,不晒一晒会发霉的。”严积坛边给木偶换线边介绍。

前年,西华村的木偶戏登上了尤溪《乡村大舞台》进行表演,为尤溪人民上演了一出好戏。他们也备受鼓舞,同时希望通过这样的平台宣扬传统文化,让有心人加入到他们的传承队伍中。严积财说:“年轻人过年回来看到愿意拿着把玩一下,但毕竟赚不到钱,又累。大家还是选择出去打工。”

现在,四位老人已逐步迈入古稀之年,今年戏班演了近30场戏。最近几天,2日至4日,西华村里又热闹了起来,《天鹅宴》《闹花灯》等轮番上演,每天从早到晚演5、6场戏。

但后继无人的窘境和演出技法都濒临失传,他们希望以这次纳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为契机,西华木偶戏彩凤班能后继有人。

让人感动的是,他们对木偶戏的那份热爱仍是无人能及。“只要有人想看,我们还是会继续演下去。”严希圣坚定地说。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更多>>本网原创
更多>>要闻
  • 新闻图片
  • 论坛热图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