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读报

从交通工具变化看三明的时代变迁

2018-11-08 09:56:01三明日报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林张清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三明日报记者 郑丽萍

今年80岁的郑新弟,22年前从三明坐火车到厦门看孙子,那是她第一次出远门。从尤溪县八字桥乡下畲村家里步行一个半小时到乡里搭车,再从乡里坐客车到市里乘坐火车,奔波20多个小时后,她才能见上孙子一面。

“现在,早上家里吃完早饭搭村里的班车到尤溪动车站,2个小时就到厦门,可以赶上到那里吃午饭了。”郑新弟感触很深,“现在没有到不了的远方。”

郑新弟的感慨,引发了许多人的共鸣。改革开放40年来,人们亲身感受着我市交通方式的巨大变化,享受着越来越便捷的出行服务。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市交通运输保持快速发展态势,交通基础设施规模不断扩大,实现“城市有机场、市域有快铁、县县通高速、镇镇有干线、村村通客车”,交通区位条件大为改善,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初步形成。正是这样,40年交通工具的变迁史,勾勒出改革开放以来三明百姓生活的巨大变化和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那么,这些年,三明交通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

公共交通改变百姓生活

10月20日,家住三元区台江的李昌盛正赶着去城关买菜,推着“永久”牌自行车,车头挂着一个菜篮子,年近古稀的他满脸带笑:“几十年了,还是习惯骑着它出门。”

李大爷回忆说,以前,交通远没有现在这么发达,出门办事或者买个东西什么的,都是用自行车运载,那时候一辆自行车快顶上现在的一辆小皮卡。“买个粮或买个大件的东西,经常要花很多时间,现在公交车都通到家门口了,省时又省力。”

现在,家人出行要么骑摩托车,要么乘公交车,曾经的“宝贝”,自然受到了冷落。

跟进百姓的出行需要,我市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也逐步推进。2003年,我市实施“年万里农村路网工程”项目。2005年,全市1732个行政村通公路,实施788个行政村公路硬化路面工程,行政村公路路面硬化率达74.36%,全市普通公路实现了国道通、省道连、县乡公路通村庄。

路通了,公交车开进来了。1960年,自开通城市公共交通以来,我市公交车增长速度不断加快。目前全市拥有运营车辆437台,先后开通了52条公交线路,运营线路总长851.5公里,市区线网密度6.24公里,公交站点300米覆盖率达87.13%,实现了公交线路进社区、进学校、进乡村、进警营、进动车站及梅列区“村村通公交”目标,公交出行分担率达27%,位居全省前列。

除了公交车,市民搭出租车出行同样便利。“我们年轻的时候,就算出门到城关办个事,一个来半天就过去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是再正常不过了,现在再也不用遭这样的罪了。”家住梅列区列东街道的陈阿姨深有体会,“现在出门打出租车,十几分钟就到了。”

出租车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一个重要补充方式,1993年,我市出租客运汽车经营权开始实施有偿使用,共有出租车210辆。从第二年开始,为了方便群众出行,解决城市交通拥挤问题,市区出租车辆逐渐增多,1996年出现车型为箱底黄色“面的”的出租车,2003年将“面的”全部退出更新为轿车型。目前,三明市区共有出租车400多辆。

此外,近两年来,随着共享单车的兴起,解决人们“出行最后一公里”,自行车又迎来了“新生”;“互联网+交通”正在满足人们个性化便捷化的出行需求,网约车成为出行的另一选择……多元化的公共交通工具,极大满足了老百姓的出行需求。

随着公共交通工具的变革,市区道路建设也跨入了新时代。目前,已建成三明至沙县城市快速通道、G205三明市区过境线,基本实现三明中心城市的快速通达。

家用小轿车不再是梦

进入21世纪,出行工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行车慢慢淡出视野,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多的私家车。

“2003年,我们驾校成立之初,每天接待的学员不超过20人,训练车10多辆就足够了,来学车的都是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市区某驾校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而如今,这样的现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目前这个驾校训练场地扩大了6倍,训练车辆达100多辆,每年来学车的人络绎不绝。“现在学车的人越来越多,我们的教练每天都忙不过来,现在要求越来越高,驾考也越来越难。”该负责人说。

当汽车成为最普遍的代步工具背后,我市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也跟着变化。改革开放后,我市交通基础设施有一定改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全市有公路里程8400多公里,鹰厦铁路、永加铁路以及41条厂矿铁路专用线总长200多公里。而交通仍是制约三明发展的“瓶颈”。

1993年,三明市政府继续设立三明市交通局,主管全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输行政事务,我市公路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市委、市政府为解决交通“瓶颈”制约三明经济发展的问题,作出在全市国省干线公路及繁忙路段实施“先行工程”的重大决定,公路建设从部门行为上升为政府行为。

“以前回家一趟坐汽车要5个多小时,现在生活条件提高了,自己开车回去2个多小时就到了。”市民吴晓燕是建宁县溪口镇马源村人,2009年大学毕业后到三明工作,谈起以前回家时路上的奔波,现在依然心有余悸,“一天都在不断转车,到家天都暗了。”

吴晓燕亲历了这场交通“变革”带来的益处。1999年全市实施“县通地市工程”,2001年三明市开始建设高速公路,市交通局贯彻落实《三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加快建设京福国道主干线至福建三明段高速公路。

2004年8月,三明至福州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实现了三明高速公路“零”的突破。2005年,“县通地市工程”解决了建宁县通往三明市区的交通问题。2009年12月13日,福建省建泰高速公路在建宁和泰宁同时开工建设,建成后三明实现县县通高速。

据市运管处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市国省道公路中二级及以上公路1320公里、三级及以下680公里、农村公路12133公里。普通国省干线二级及以上公路通畅率达66%,实现所有县城二级以上公路连接,三级以上公路乡镇节点通畅率达到97%。

另外,全市高速公路规划总里程达1139公里,通车总里程达743公里,居全省第二位,形成“一纵两横三联”高速公路网络,各县(市、区)高速公路网全覆盖,实现各县城15分钟内可上高速,打通了连接沿海港口城市和内陆腹地、南连珠三角、北接长三角的快速通道。

四通八达的交通,也提升了百姓的生活水平。现在,吴晓燕自己买了一辆白色的小轿车,周末一家三口经常驾车出游。“以前从市区到郊区都很不方便,现在开车去趟福州也就个把小时,私家车的普及,使得百里之遥变成咫尺之隔。”吴晓燕说。

拥有小轿车不再是遥远和不可触摸的梦。改革开放40年,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印证了时代的变迁。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更多>>本网原创
更多>>要闻
  • 新闻图片
  • 论坛热图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