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工匠”主题讲述装起风鼓“风”稻谷
2018-11-22 12:04:45林生钟 温欣孝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林张清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林生钟/文温欣孝/图 白露时节,毗邻三元和尤溪的大田县北部粮仓广平镇,黄灿灿的水稻已经垂下了穗,人们在田里挥镰收割,脱粒好的谷子在“风鼓”的风力作用下,吹出了一股股夹杂其中的杂质。在元沙村的一栋民房里,木工张占布也在忙不迭地拉锯、推刀、抡斧,村里不少人几个月前就来订造风鼓了,大家等着张师傅赶工交货,好在收割季到来后投入使用。 农业文明的产物 “风鼓”是大田农村用来“风”谷子的一种木制用具,后者的“风”指人工制造风力。风鼓体型大,四脚落地通高1.5米,长2米,宽48厘米,这种农具用杉木板拼装成,重量轻,移动容易,农户家家必备。主体部分是风仓,风仓居中,两面为进风口,木质的轴承和四片风叶固定正中,操作者摇起仓外的摇把,吸入空气由低向高,呈波浪状吹到出风口,将倒在鼓顶漏斗里往下落的谷子吹净。 风鼓的进风口和出风口都是正方形,前者边长29厘米,后者38厘米,圆盘状的风仓直径约90厘米。风谷子时,农人面对风鼓右手摇风叶手柄,左手即时调节漏斗流量大小。底下放置用于装干净稻谷的箩筐,左侧伸出的架子上托着簸箕接住秕谷。 木制风鼓比电风吹好用,风力大小按人的意愿可随时调节,比如风刚收割起来的稻谷,因为含水分多又夹杂了异物,清理时就需要手重风大,晒干的谷子风起来柔和用力,吹出秕谷不致粮食浪费,恰到好处。 张占布的妻子林玉珠在一只旧风鼓上“风”稻谷,他本人则在另一边的作坊里向旁观者演示:风仓用鼓板12片,外沿包篾条的叫“钉鼓”,木板穿进仓壁铆榫的称“扣鼓”……夹板条用的“板骑”钉在板凳上,用途不一的刨刀或平或凹,形状多样。 父亲是个老木匠 张占布出生于1954年,父亲张上根1934年出生,是个老木匠,盖房打家具样样精通,用张占布的话说:“理出一门大同小异,只要父亲看上一眼,没有什么活不会的。” 县里组建木器建筑生产合作社,张上根带着自己的首徒一起应聘,两人被招录后,他把张占布和母亲、姐姐的户口转为居民。性格乐观豪爽的张上根做事情从不偷懒,在建筑社里以做工“质量好”“速度快”著称。大饥荒时期,他一个劳力挣钱养家生活艰难,一家子吃不饱肚子。当他回到乡下看见家中年幼的儿女饿得奄奄一息,决定放弃“吃居民粮”待遇。之后国家出政策允许给农民分“自留地”,张上根干脆把一家人的户口迁回到村中,自主种瓜种菜和种杂粮。 每天,张上根都和队友们一起下地干活,如果有人请他去盖房,领到了工钱他立马补交上在生产队没出工的“工分值”。除了赚到三餐饱饭,扣除工分后仍有结余。 张上根有次在家里休息“病中偷艺”。邻居请了尤溪师傅来做风鼓,他天天上门去作陪。老师傅带的孙子干活很生疏,张上根看不下去了就跟老师傅提出,不如让他也帮忙打下手。不几天,邻居的风鼓装好了,师傅挑起工具向“东家”辞行:“以后我不会再来了,这个年轻人是来学艺不是陪我玩的,我已经把手艺给他了。” 因为随和,做事公道,在几千人口的村子里,所有的红白喜事大家都推张上根主持。 子承父业做木匠 只有小学文化的张占布,17岁开始跟父亲学盖房子,他做过县里坑口水库的库槽模架,单拱跨度20多米。指挥部来村里招木工时,才二十多岁的张占布在本地已经小有名气了,年轻的他被领导相中。建水库同样按工分给福利,每10个工分补大米半斤、钱三毛。因为算技术工,张占布每天得到15个工分,自带的工具也有补贴,小项目允许承包,这样又多赚了许多钱。 村里的木匠们都争着去,可名额有限制。张占布只去了一年,把机会让给了别人,他回到村里没农活时,就给队里做犁耙、修板车斗,完全就是个多面手。经他手盖的房子很多,拆旧修补的为数也不少,镇里的老祖房、老土堡、知青馆,他都参加维修过。去年秋天,他带着另两个木工兄弟,修建了村头五龙山上的“百香诗院”。“百香诗院”与《二十四孝》编撰者郭居敬有关,元代乡贤曾经著过作品集《百香诗》。 说起村部边上的知青馆,这种“人”字屋架大跨度的会场建筑,目前全县只剩两座。元沙村里的这座会场,最初是由张上根主持建造的,如今屋宇破损腐烂,接过衣钵的张占布义无反顾地维修起来。 之前的14岁,正值“文革”如火如荼,学校停课,孩子们天天批斗人搞“串联”。父亲看不惯社会风气,得知儿子又被组织起来出去瞎闹,一怒之下叫还差几天就可以小学毕业的张占布退学回家。父亲认死理,就是想不明白“哪有学生斗老师的道理”。父亲让张占布帮着做农村贺寿用的“镜牌”,这种木质镜框两侧可以写贺词,是当地流行的贺礼。做“镜牌”挣钱的虽然不多,但畅销,也为张占布子承父业打下了功底。 祖孙三代造风鼓 “风鼓在1980年时,一架售价18元,现在涨到1400元。”张占布制作风鼓,念念不忘夸自己的父亲。他说父亲发明了铁质手柄,使风鼓的寿命更长,他也因此记下了土地联产承包到户“搞单干”的第一个年头里,父子俩上门装了风鼓84架,农业生产脱离了集体以户为单位后,家家都需要。 张上根干活始终是个动作快的人,别的师徒两个人造一架风鼓用时半月,他一个人两天就完成,而且保质保量。他的工钱按5个工作日收取,但客户们都愿意给,这比起他人省了数倍,而且吃喝少了更合算。张占布说自己的手脚比较慢,但三天时间同样能够造好一架风鼓。 广平地势平坦,水田面积大,田埂少,坵壁矮,耕作省时省力,适合现代机械作业。村里的农户对风鼓有需求,说明当地的农业生产没有受到城镇化影响。在偏房里看张占布装风鼓的邻居张兴钮由衷称赞:“他做的东西都非常精致美观,技术在广平地界数一数二。”张兴钮进一步介绍:“比如他装的房间木门,不管晴天还是下雨开关自如不受影响。” 张占布长期盖房子且善于计算,他懂得地理学与民间择吉知识,经常建议雇主如何搭配人居环境。他生育有二男二女,小儿子与人合伙办公司拿项目,得意门徒大儿子负责搞装修。同样,一家三代人都会制作风鼓,手艺传承永不说再见。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