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读报

宁化:当族谱遇上了“互联网+”

2018-12-06 10:24:47赖全平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林张清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通过电子族谱宣传家训家风

设计“圆形修谱”增添格式

族谱(家谱)载体的演变历程

王立华(右)向客户介绍新族谱

王立华指导员工网上修族谱

王立华的团队

●三明日报宁化记者站 赖全平 文/图

“我的祖先是谁?我从哪里来?类似问题经常模棱两可,只能依据族谱,电子族谱便于快速查询。”12月3日上午,在宁化县电子商务产业园二楼一间并不起眼的房间内,宁化县客家谱牒协会会长王立华正坐在电脑前,轻轻地点击手中的鼠标,打开网上族谱,供身边的客户浏览与查询。

成立全市首家谱牒协会

族谱又称家谱、宗谱,记录着一个家族的来源与变迁,是一个家族的血脉史,族谱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儿女、客家子孙有着浓浓的寻根情结。民间自发兴起修族谱热,源于老百姓对血缘关系的重视。据不完全统计,宁化现有169个姓氏,已征集到谱牒66姓270种,尚有大量谱牒散落在民间。

族谱在互联网上安家,集文、图、声、色于一体,具有纸质版族谱不具备的查(阅)、娱(乐)、聊(天)多种功能,越来越受到客户的青睐与欢迎。王立华感慨道,自古以来,社会一直沿袭木活字或铅字印刷的纸质族谱,查找和修改极为不便。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电子族谱的优势日益凸现,广受好评。

传承谱牒文化,凝聚血脉亲情。2013年4月,王立华成立宁化广发宝信息服务中心,积极推介电子族谱“同心圆核心技术”。2015年5月,王立华成立宁化县谱惠华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公司旨在将传统纸质族谱修上互联网,展现个人的资料图片、视频影像以及人物传记,传承每个家族先哲仕贤传下来的家规、家训、家风。2016年3月,王立华成立全市首家谱牒协会——宁化县客家谱牒协会,并成功入驻电商产业园,进一步助力族谱在互联网上安家。

与传统族谱相比,电子族谱增加了个人头像、语音、视频等多媒体记录形式,使族谱信息更加丰富。而与纸质族谱“查字典式”的检索方式相比,电子族谱的输入、点击等查阅方式,无疑要方便得多,也避免了传统族谱因保存不当造成的信息散失。网上族谱查询简便,保密性强,凭族谱账号密码才能安全登入浏览,查阅本宗族全部族谱资料,可随时修改、增添自己的个人资料,与个人成长阅历相同步,避免了传统族谱因年代久远造成的资料陈旧、残缺不全。

20部族谱修上互联网

近年来,王立华通过“谱惠有约”微信公众号、“谱总有约”订阅号和宁化县谱惠华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网站,积极推介电子族谱。他通过积极推广家文化,在“同心圆核心技术”的基础上推陈出新,设计“圆形修谱”增添格式,进行修“谱”建“网”,帮助各姓氏宗亲把族谱修上互联网。

王立华在积极研究客家姓氏源流和编撰族谱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互联网,将传统族谱搬上互联网,实现线上线下同时修谱的目的,方便客户保存与查阅。按照不同客户的需求,他将纸质版族谱制作成仿古本或现代本,具有使用文字规范、插图(照片)清晰、纸质和文本质量好等诸多优点,广受客户好评。

无纸化办公乃大势所趋,族谱日益“爱上”互联网,网上修谱与传统修谱不同,向上追根溯源,让每个人的“寻根”之旅成为掌上一键可寻。王立华说,为方便客户查阅,他还设计了圆形型、树型、书籍排版格式等多种查阅方式,供客户自由选择。

族谱,贵在详实,不详则疏,疏则不知;不实则误,误则不孝。电子族谱由谱系图和世系图组成,而同心圆技术是一种描绘家族关系的圆形结构图,由一个姓氏鼻祖为中心,将数代宗亲关系呈年轮状发散展开,开枝散叶。随着不同支脉家族信息的汇聚、合谱,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同祖同宗的姓氏总谱。

近年来,王立华带领谱牒协会7名成员,先后为宁化中沙楼家张氏、中沙雷氏、中沙夏氏、水茜廖氏、石壁上祠张氏、淮土廖氏、清流嵩溪余氏及江西石城巫氏、刘氏、罗氏、巫氏、谢氏、付氏等姓氏宗亲修订族谱20余部,进一步理清各姓氏渊源、世系传承、迁徙播衍等问题,积极宣传各姓氏的家训族规和传统孝德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通过对姓氏、字辈、家族源流迁徙等信息的梳理,以及大数据分析和匹配,帮助不少客户实现寻根问祖和认谱归宗,还意外发现20多名史册外的红军烈士。”王立华坦言,修族谱、修祠堂,要牢记家规家训所传递的谆谆教诲,修谱过程中新发现的红军身份,已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进一步助推当地红色文化的发展。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更多>>本网原创
更多>>要闻
  • 新闻图片
  • 论坛热图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