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读报

张松辉:善学善思的“金牌工匠”

2018-12-11 09:52:09黄宝琴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林张清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三明日报记者 黄宝琴

在福建三钢闽光股份有限公司一炼钢转炉主控室的控制台前,记者见到了身穿工作服、头戴安全帽的一炼钢转炉车间生产组副组长张松辉。他一边盯着电脑屏幕上变化的数据,一边和炉长探讨冶炼过程的情况。

自参加工作以来,张松辉通过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用追求卓越的心态对待工作,身体力行演绎“工匠精神”。三明市第三届职工技能竞赛炼钢工冠军、三明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钢铁行业青年岗位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不久前,张松辉又被评选为2018三明“金牌工匠”,这一项项荣誉都是对他工作的肯定。

与炼钢结下不解之缘

“我学的是电子技术专业,在进三钢之前从未想过当一名炼钢炉前工。”张松辉说。

2007年,三钢开始对外招聘第一批协议工,那时能在三钢这样的老牌国企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刚退伍的张松辉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报了名,想不到就被录取了。

“刚被分配来当炉前工的那段时间其实很不适应。那时候的炉前工与现在不同,要干很多的体力活、脏活,工作环境也比较恶劣。”张松辉表示,工作一天下来,浑身又脏又臭,埋汰的样子连家人都看不过去。

“此外,炉前工还是一个比较危险的工种。比如炉前工的打枪操作,就是需要人工将氧枪上附着的厚‘冷钢’撬下来。虽说是‘冷钢’却一点儿也不冷,最低温也有几百度,不趁热就撬不下来了。”张松辉介绍,近距离撬“冷钢”不仅要接受高温的考验,更要时刻注意撬下来的“冷钢”不要掉到自己的身上。

艰苦危险的工作环境也曾让张松辉想过放弃。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他很快进入了状态。“生产时,工作节奏很快。32分钟内要通过加兑铁水和加废钢、吹炼供氧、加料及枪位控制、终点控制、合金化、出钢等几个步骤炼出100吨钢水。争分夺秒的感觉和部队很像。”渐渐地,张松辉习惯了这样的生产节奏,并立下了“学一流炼钢技术,做一流炼钢工人,创一流工作业绩”的志向。

苦练技艺,迅速成长

为了学会炼钢,张松辉走遍了炉前的每一个岗位,打枪、测温、取样、加合金、看火、摇炉……作为一个“门外汉”,不论什么知识点,只要不懂,张松辉就积极向老前辈请教,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原以为炼钢是项“粗活”的他,很快了解到这是一项技术很强的“细活”。

爱请教、好钻研、勤动手、肯吃苦……付出的汗水总有回报,张松辉渐渐脱颖而出,成为同期进入炉前岗位中的佼佼者。然而他并没有骄傲,反而更加努力,仅仅用6年的时间,就从一名什么都不懂的炉前工成长为一名技艺精湛的炉长,这样的晋升速度可以用“火箭一般”来形容。

炼钢的每一道工艺制度都有详细的规定,比如什么时候加料、加什么料、加多少料,温度如何控制等,这些都有明确的范围规定。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一炉钢水有时因为一些偏差,结果相差很大。如何在规定的范围内对细节加以把控,给出最优的判断,这需要依靠炉长的精确计算和丰富的经验。

“我一开始也判断不好,把控不准确。”为了掌握其中的关键,张松辉经常向高级技师请教。终点化渣情况好不好,压枪时间够不够……经过一次次的请教学习,张松辉的炼钢炼耗不断降低,命中率不断提高。

“他特别善于总结经验,分析问题,对于不足之处积极改进,遇到不会的问题积极向前辈请教。”一炼钢转炉车间副书记邝世华表示,想要学好炼钢技术,一要肯吃苦,二要肯学习,正是因为张松辉尽力做好了这两样,所以他比别人更成功。

精益求精,不断前行

2016年,在钢铁行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全流程降低成本成为重中之重。作为炉长,张松辉将这一重担押在了自己的肩上,竭尽所能做好降本工作。

冶炼过程中,他积极落实各项节能减排措施,稳定炉前操作,实现了无喷溅攻关冶炼,同时,把控好每一炉钢水的成分和质量要求,力争将终点渣中金属铁降到最低,减少金属损失,冶炼后,总结、反思冶炼每一炉钢水的经验和教训,探索最佳的冶炼操作模式。

在他的努力下,他所在的班组平均钢铁消耗指标较车间平均低4.3kg/t,仅这一项指标,3年下来比其他班组节约成本603.5万元。

同时,张松辉在设备安全运行、减少烟尘排放、冶炼工艺优化等方面,提出“建立热平衡动态计算与热值动态调整系统”等17项改善性提案。仅“建立热平衡动态计算与热值动态调整系统”一项,年节约成本40.7万元,为公司全流程降成本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此外,张松辉还特别注重团队的建设,他深知一个优秀的团队能够让工作事半功倍。自2013年担任炉长以来,张松辉坚持开好班前会,对当日生产任务进行细分和布置,并在下班后将当班生产情况、完成较好点、存在不足在班组微信群内通知,让每一位组员做到心中有数。

休息时,他多次组织户外活动,增进组员感情。在他的努力下,班组成员感情深厚,配合默契,他所带领的班组钢铁料耗、金属耗、石灰耗等各类消耗均大大低于车间平均数,稳居炉前各班前列。

在张松辉担任炉长的3年时间内,他所带班组每年都被评为“标杆班组”,多次被评为“明星班组”。“主要是生产指标抓得好,大家配合得好,众人拾柴火焰高,这就是团结的力量。”张松辉说。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更多>>本网原创
更多>>要闻
  • 新闻图片
  • 论坛热图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