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你好,新闻!》一书的新闻故事
2018-12-21 11:35:25郑宗栖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林张清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2002年7月24日,三明日报报道张知松采写的陈占填兄弟携手求学的故事。 2017年1月,陈占填返乡拜访恩人张知松时,接受三明日报大田记者站记者采访。 张知松(右)深入项目工地采访。 脚下有泥 心中有光 ——解读《你好,新闻!》一书的新闻故事 ●三明日报大田记者站 郑宗栖 12月14日,在大田县基层通讯员新闻写作培训班上,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我市优秀通讯员张知松所著的《你好,新闻!》一书吸引了众人的目光。该书系张知松从业20年新闻路上,在中央、省、市主流媒体刊发的5000余篇(幅)新闻作品中精选出100篇,这些作品大多被《福建日报》《三明日报》评为好稿,不少还获得各级新闻奖项。 其中,《福建土堡,下一个世遗?》《茶园抵押贷款大田试水》等多篇报道引起较大反响;《道德荣誉,货来“真金白银”》获第二十五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他本人“创纪录”连续11年获评福建日报“十佳通讯员”…… 在培训班上,《你好,新闻!》一书赢得好评,省市资深媒体人、基层新闻同仁、书中新闻当事人一起解读、品味书中可圈可点之处,堪称“实战版”新闻教材。福建日报社总编辑、高级编辑梁建平评价说:这些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报道,靠的是张知松用“脚板走出来”的硬功夫、真本事。 一路追逐新闻梦想,一路阳光风雨相伴,回首20年的新闻奔跑之路,张知松感叹道:“太多的事值得回味!太多的人值得感恩!” 20年的新闻坚守 1998年,张知松大学毕业,回到家乡大田,加入新闻队伍。20年,他的笔下写的都是大田的人与事。在同事和朋友们的心目中,他是特别勤奋的人,精耕细作、不息奔走;他还是能使十八般武艺的“多面手”,能写会拍,消息、通讯、评论、摄影样样能比划;他不但紧紧围绕县委中心写好时政、经济等重稿,唱好主题宣传的“发展曲”“和谐曲”“生态曲”;他还是个特别心细的人,关注小题材小话题写作,将小题材写出大特色,同一题材写出不一样的内容,有如古诗所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张知松长期关注大田县茶产业发展,共采写茶题材新闻上千篇,为推动茶产业“接二连三”,拉长产业链条,有效促进传统茶产业转型升级,树立大田高山茶品牌、提升形象,起到了积极的宣传推动作用。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翻开张知松从事新闻工作20年的作品精选集《你好,新闻!》,字里行间,泥土气、稻花香、百姓话,扑面而来,这些作品沾泥土、冒热气、带露珠。20年,因为执著,所以坚守;20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所以才能在熟悉的地方发现这么多的好新闻。 福建日报社泉州记者站站长刘益清这样评价:张知松的新闻作品极具亲切感、现场感,甚至还有反常点。《“下不了台”的村主任》是张知松在2002年采写的新闻,讲述的是基层干部勤政为民的故事。村主任为什么下不了台?辞职也难吗?这其中有什么原因?回忆这篇新闻采写过程,张知松坦言:当时正值全国上下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这位村主任的故事不就是为民代表的真实写照吗?小角度取材折射大背景,此稿先后发表于《三明日报》《福建日报》,深受好评,被评为福建日报社评好稿一等奖。 好声音在基层,好故事在路上。大田五中体育教师李晓华是张知松的新闻当事人,长期从事无线电测向教练工作。“2006年9月15日,《三明日报》A2版整版刊发了张记者对我工作的采访报道,张知松长期关注着我们这个运动队,不仅让更多的人知道了我,更是因此一次又一次地鼓励着我……”在座谈时,李晓华热泪盈眶,动情地说道,她的公公还将当天出版的报纸装裱起来,挂在客厅显眼处,引以为荣。 茶商严互佐也是张知松的新闻当事人,张知松采写有关严互佐制茶卖茶的文章不少于10篇,其中,《严互佐:两年拼出一个品牌》发表于2011年11月27日《福建日报》头版。“小人物荣登党报头版!”一时间在当地引起了热议。但是,对于严互佐来说,这其中的意义不止于被人知道。“这篇文章的发表,不仅对于我,甚至是整个大田茶产业‘绿转红’都起到了促进的作用。”严互佐说。 温度与情怀的时代记录者 善知、善待、善交朋友,这是张知松给人特别深刻的印象。 16年前,在一次偶然的友人攀谈间,张知松得知了陈占填兄弟俩携手求学的线索,立即展开了采访,被他们励志求学的精神所感动。临别时,参加工作不久的张知松还塞了300元生活费给陈占填,这是他当月工资收入的一半。 《弟弟打工送哥读书,哥哥自强助弟复学》一文发表后,引得众多热心人前来相助。此后,张知松一直跟踪着陈占填的成长,相继采写了有关他得到资助、考上大学的两篇跟踪报道。2017年1月,事业、家庭已小有成就的陈占填返乡过年,特地来拜访恩人张知松。十几年未曾谋面,岁月的痕迹写在脸上,却永远无法忘记的是那份真情。恩人如亲人,见面时,陈占填紧紧抱住张知松,一脸泪花:“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如果没有张大哥的帮助与鼓励,我没有办法完成学业,更没有今天的我……” 一次采访,真情的流淌却是跨越了16年。张知松感慨说:“感情最好的维系方式就是文字的记录,也是因为文字的力量,让新闻从业有了厚重的获得感、幸福感。” 全国模范教师林幼春也是张知松的新闻当事人。“我深深地被张记者的真情所感动,他也总是以温情姿态,娓娓道来,触摸到心灵深处。”她回忆起当年被采访时的情景感怀地说,《乡村教师,也可以不普通》刊发后,她甚至也为自己的努力与坚守所感动。 张知松长期扎根基层练就的过硬基本功,写出了许多这样带有浓厚人情味和泥土味的好文章。从业20年来,他写了600多篇人物故事,他们有一心为民的好警察吴祥江、护林员黄建忠、小孝星吴欣平、抗洪抢险的曾垂育……这些人物,在张知松笔下形象鲜活饱满,有的因此改变一生,有的因此被发现、重用而走上更高层次的工作岗位,让典型的模范辐射作用更加突显。 不论对新闻当事人,还是对同事、同仁,张知松都真心处事、谦和待人。他是从事新闻晚辈的“张大哥”“张老师”,他对同事、晚辈要求之严,也是出了名。 “角度要怎么切入?标题如何拟出新意来……”曾经与张知松同事多年的永安市委报道组副组长林丹回忆说,她是从学医改行进入大田新闻队伍的,当时许多稿件都得到了他的指导,他也特别有耐心,手把手教会各种题材的新闻写法。“我是个幸运儿,他是我成长路上的一盏明灯。”林丹说。 《你好,新闻!》堪称新闻教材 从业20年,一定留存着许许多多酸甜苦辣的故事。《你好,新闻!》出版后,张知松的手机铃声没有停过:祝贺求书的、谈心得感受的、邀请讲学的…… “去年,单位来了3位三明学院新闻专业实习生,说是学校的教材理论性太强了,实战性的太少了。”谈到整理出版《你好,新闻!》的初衷,张知松颇为感慨,回想自身的成长,亦有同感,可否将自己的采写经历为初涉新闻的人来个抛砖引玉呢? 既然是要“抛砖引玉”,就不能简单地将所采写的新闻汇编成册。在《你好,新闻!》100篇新闻作品之后,邀请了梁建平、任君翔、吴孝武、王伯伟、詹昌政等众多主流媒体、新闻院校的13位行家里手,对其作品评头论足、剖析得失,让人更加立体地感悟新闻之义、之法、之趣。金针度人,倾囊相授,既有“术”的经验总结,也有“道”的深入辨析。 三明日报社副总编詹昌政评价说:《你好,新闻!》一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党的新闻舆论“基层工作创新”的生动样本,成为做好基层新闻舆论工作的“实战指南”。 形式新颖,接地气,说老百姓的事,讲老百姓的话,尤其是把报道重点聚焦在反映县乡村干部群众推进改革开放、破解工作难题的活生生实践上,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指教性,这是《你好,新闻!》最鲜明的特点。 张知松耗时一年,几乎对每篇作品的采写,进行回忆、感悟,将自己的采写经历、感受整理出来,告诉读者新闻背后的故事。读者还可以从不同稿件的风格看出不同报刊的用稿标准之別,特别是作为基层通讯员,面对不同媒体、不同栏目、不同编辑,顺应各种不同要求,以提高应变能力。 “纵览全书,动态报道透过‘讲故事’体裁来体现,而深度报道则对事件题材进行了遴选和分量的判断,这无一不体现了作者在‘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上面下的功夫。”在座谈时,不少通讯员畅谈了感受。 梁建平评价:这是一本很好的新闻写作“实战版”教材,书中学思践悟、肺腑之言,无异于面对面地教、手把手地带。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