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读报

宁化:游浆驼子 老手艺游出新生意

2018-12-27 10:10:47范日樑 雷露微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林张清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煮驼子



马玉珠和婆婆在做驼子。

三明日报宁化记者站 范日樑 雷露微/文 苏燕明/图

12月20日下午3时,宁化县城郊乡马源村村民马信连和妻子又开始忙碌“工作”起来,做驼子。

“驼子”是宁化客家特色小吃,其制作工艺与游浆豆腐类似,但工序较复杂,含水量更少,宁化人把它和豆腐区分开来,称为“驼子”。

对马源村村民来说,驼子是祖传技艺,也是经济来源之一,最辉煌时全村120户都做驼子卖,现在有40多户在经营。驼子为村民们带来丰厚的回报,大部分村民靠着做驼子买房买车,过上了殷实的生活。

做一天卖一天

今年67岁的黄兰秀和驼子打了一辈子交道,现在仍然没有放下。谈起上世纪八十年代做驼子的情景,她记忆犹新。

“睡觉前就得把黄豆泡下去。”黄兰秀说,那时,她与婆婆、丈夫一起做驼子,做一天卖一天,一天做5锅。凌晨3时,磨黄豆、捡柴火、做驼子,一家人分工明确。

磨黄豆最辛苦。黄兰秀回忆,过去没机器,靠人工石磨磨浆。一个人一边推石磨一边添料,添料时还得注意黄豆和水搭配均匀,不然磨出的豆浆就老,影响豆腐产量和质量。磨一锅需要花费近一个小时,如果做的好,5锅下来,可以做出500多个驼子。

驼子做好了,卖也是问题。马源村距县城10公里,不通公路,得走小道,挑着百斤重的驼子,走近两个小时,当时城区人口少,早上5时出发,有时要卖到晚上8时。

“做驼子只能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活。”黄兰秀说,当时物价低,驼子0.5元可以买8个,天天都卖完,一个月才有150元的收入。

游浆最考验技术

马信连今年46岁,父母亲做了30多年驼子,从小到大,经常帮母亲打下手的他耳濡目染下,做驼子也不在话下。

“真正开始做驼子才4年多。”马信连坦言,早些年,自己有一身力气,在外帮人割松脂补贴家用。近几年,老人身边离不开人照顾,自己体力也大不如前,便想着回家继承家业。

制作驼子工艺繁琐,得经过去皮、浸泡、磨浆、游浆、过滤、煮沸、压制成型等程序。马信连笑着说,其中最考验技术的还是游浆,得心平手稳,刚开始做的时候就因为毛躁,没少把驼子做坏。

马信连边说边拿着一个木制大瓢,瓢里装满卤水,木瓢在他手中轻盈转动,倾斜着将卤水往豆浆里渗透,慢慢地豆浆呈现出雪花般的豆腐花。

村里做驼子的人少了,但做出的驼子并没有减少。马信连说,现在家家户户都买了电磨机,一锅驼子,几分钟就把黄豆磨好了,如今马源村每天还要向城里供应1.5万个驼子。

“孩子都开始工作了,家庭压力不大。”现在,马信连夫妻俩一天只做3锅驼子,从下午开始,做到晚上,早上再用三轮车运进城,两个小时就能卖完,一天能有300多元收入。

去年,他家在城区买了一套新房。

马源驼子不愁卖

12月15日,城郊乡在马源村举办驼子美食文化节,美味的驼子、清新的风景,让千余名游客流连忘返。

村主任马定根介绍,马源村的驼子是游浆做出来的,用的是山泉水,驼子都是“白白胖胖”的,比起石膏做的驼子更健康,吃起来也更有口感。

“我家的驼子,每天都供不应求。”村民马玉珠说,不管是邻居还是周边的商户都会提前上门预定。

每年林博会期间,马玉珠还向参加小吃展的商户提供上千个驼子。“最疯狂的一次连续做了16个小时驼子。”马玉珠笑着说,前年林博会期间,她接到2000多个驼子的订单。从傍晚6时开始,持续做到第二天上午10时,10多个小时不间断做下来,真是累瘫了。

驼子可煎、可卤,也可以和肉类一起焖,清爽滑嫩的驼子,咬上一口,浓烈的豆香味唇齿留香,这大概就是大家爱吃驼子的缘故吧。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更多>>本网原创
更多>>要闻
  • 新闻图片
  • 论坛热图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