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读报

父子接力,为三明留影62年

2018-12-28 10:41:59王长达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林张清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林平近照



林年华先生在林博会上给市民介绍当年的老照片。



《故园之恋》1992年获省摄影赛金奖。 (林 平 摄)



上世纪70年代三明列东全景 (林年华 摄)



1978年夏列西浮桥 (林 平 摄)

三明日报记者 王长达 实习生陈德民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的日子到了,最近,市民纷纷到市艺术馆、市会展中心,观看《见证四十年》《经典三明永恒记忆》三明改革开放40年摄影展。

1956年7月1日鹰厦铁路通车时的永安火车站,上世纪70年代三明火车站装卸场面,2013年建设中的三明北站,2017年建设中的三明动车站……岁月如梭,三明处处旧貌换新颜。近300幅图片新旧对比,见证了三明取得的光辉成就。

这些照片是我市众多摄影家不同时期拍摄的,作品最多的是林年华、林平父子俩。从1956年起,父子俩接力摄影事业,62年为三明留影,可谓山城专职“摄影师”。

父子摄影家

林年华是我市新闻界、摄影界老前辈,副研究员,今年91岁。1956年至1969年在永安专区报、永安县报、闽西报、三明报任美术编辑及摄影记者。1974年任市群艺馆副馆长,主攻摄影艺术。1984年市摄影工作者协会成立(市摄影家协会),任首届主席至1995年。

林平,研究员,省艺术摄影学会副主席,曾任市艺术馆馆长,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等职务。作品入选获奖百余幅,出版个人摄影作品集《经典三明》,为我市十多部画册承担策划、摄影及组稿,3次获市文艺“百花奖”,1999年获省十佳优秀摄影工作者称号,5次被省授予“先进单位”“优秀组织奖”。

跟着父亲学摄影

林平说,当年,父亲用单位配的德国禄莱120相机拍新闻照片,他从小耳濡目染,也爱上了摄影。

一家人原先分居永安、三明两地。1972年在组织关心下,林平随母亲、弟弟来到三明,与父亲团聚,开始跟着父亲学摄影。他正在上初中,春节才有空拿着父亲的相机拍照。那时胶卷很贵,都是单位领的,要记账,一卷12张,父亲拍照都算得紧紧的,他只能偶尔按两下。

1974年高中毕业下乡插队,他带上家里买的海鸥120相机练习拍照。

父亲冲洗照片,他跟着学。最早暗房在新泉路原报社印刷厂。配药水,红灯下洗相片,全黑时冲胶卷显影、定影,一步步摸索,他掌握了洗相、放大等技术。

那时,林年华已调入市群艺馆,同事有画家李维祀、作家刘登瀚等名家,林平学摄影,弟弟林春(现任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教授)跟着李维祀学画画,哥俩在这个艺术圈深受熏陶,很快成长起来。

见证“文明城”起步

1976年7月,林平回城,到市电影公司工作,主要是“检片”,给电影胶片鉴定等级,根据上级通知剪去“不雅”镜头;还经常给文化系统拍宣传照片。

不久,他用工资买了美能达135相机,开始业余创作。摄影是“贵族艺术”,很烧钱。买相机、胶卷,搞创作,都靠钱铺起来,洗一卷要五六十元,一个月工资没了,但他对摄影痴心不改。

上世纪80年代初,市委、市政府专门买了一台摄像机,放在市电影公司,由他操作。当时三钢电视塔建设过程、三明“两会”都是他去拍摄。

那时,三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兴起,学雷锋活动活跃,这些场面都被林年华、林平记录下来。

1984年6月,全国“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大会在三明召开,父子同在会场工作,林年华拍照片,林平则扛摄像机。

为三明拍出精品

1987年,林年华退休,林平子承父业,调进市群艺馆,担任专职摄影。此后到中国人民大学摄影专业进修一年,到福建师大函授摄影大专班学习三年,终于成为科班摄影师。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市政协大会指定他拍集体照。四百多人,光线很难掌握,又没有旋转机,接片容易出岔子。他用皮尺划个圈,搭好七排架子,摆好椅子,确保每个人拍摄距离相同,选准阴天光线适合时拍摄,人像都很清晰,整体协调,领导非常满意。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林年华走遍我市厂矿、学校和农村,拍了大量照片。林平循着父亲的足迹,记录山城崛起,饱览灵秀山水,捕捉特色风情,追光逐影,乐在其中。

上世纪80年代末,他骑自行车外出创作。一次从陈大骑车到小焦,看到三钢后山砂场非常苍凉,就琢磨如何拍。去了五六趟,一天黄昏终于拍到好照片。“宁静夜,圆月下,两只山麂被月光勾勒得格外分明,它们正追寻往日乐园,然而郁郁葱葱的景色不见了,呈现眼前的只是被雨水冲刷后的道道沟痕”,这张《故园之恋》1992年省赛获金奖,并被刊载在《福建画报》封面。

“这些年经过整治,三钢后山面貌一新,再没有那种荒凉景象。”林平对老“景点”格外留意。

“好照片,首先要有好构思,不是随便拍的,要有审美感,找准角度,将艺术性、技术性融入作品,为主题服务,使作品既有思想深度,又有技术难度,达到思想性、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多年揣摩,他悟出真谛,开始脱颖而出,7次在省赛上获得金、银奖。

“摄影路子宽,十八般武艺精通,对种种流派都很熟悉。”原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省摄影家协会主席张宇这样评价林平。

摄影事业的园丁

林家是三明的摄影世家。林年华的哥哥林年青曾是尤溪县文化馆摄影干部,亲戚林启宇曾是尤溪县委报道组摄影记者。

林家父子更是三明摄影事业的园丁。林年华在市群艺馆时,开办培训班,培养了众多摄影人才。林平接班后,接过这个重任。上世纪90年代福建师大摄影大专班上,他任班长,既当学生,又当辅导老师。

1995年担任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后,十多年间,他多次带领三明摄影家外出创作交流,请来世界摄影家陈复礼、杨辉燕、卢游做讲座,筹办大型影展,担任省级影展评委,忙得不可开交。

到我市各地各单位讲学,培养摄影人才,他行影匆匆。在他精心指导下,这几年尤溪县摄影人才辈出,从省级摄影协会会员3人增至国家级摄影协会会员23人,省级协会会员83人,为当地旅游事业作出了贡献。

2016年,他促成第24届全国摄影艺术展移至三明展出,实现了国展在三明零的突破!

近年来,手机摄影兴起,林平常到市图书馆、市政协、市法院等单位开讲座,指导市民正确使用现代新工具。

“我家是三明图片库”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影展,父子俩提供了大量老照片。“我拍的片子95%都在,这也是向父亲学的。”林平亮出父亲保存的底片袋,拍摄时间、地点,写得清清楚楚。

“父亲在家里保存着一大柜底片。早期底片存在报社,‘文革’时被烧了,损失很大。”他惋惜地说。

林平也很注意保管底片,但都是整卷保存在胶卷盒里。近些年,他把父亲和自己拍的老底片数字化扫描,数据都保存在电脑里。“我家是三明图片库,什么资料都有,记录了三明的发展史。”

“老照片像画一样”

“老照片是无价之宝,好照片都要留着。”林平说,老照片是真实的记录,艺术性强,有时代感,有主题思想,既有审美性,又彰显时代精神,十分珍贵。

1978年夏天拍的《列西浮桥》是他的得意之作。为了拍好这道风景,他去了七八趟,发现以树、铁链作焦点,角度很有意思,但光线一直不理想,后来带了块抹布,蘸了水将链条擦亮,果然强化了作品厚重感,拍出了理想效果。“树和链条让浮桥能生存,照片用拟人化手法展示责任、使命,突出了环境之美。”他说,照片后期制作通过电脑将反差拉大,桥与链条对比更加强烈。行家看了爱不释手,“像画一样”,想收藏。

2010年林平把多年积累整理成个人摄影作品集《经典三明》出版。多年来,他将自己和父亲等人的作品编入《三明》《三明记忆·我们的老照片》《三明九十八个古村落·记得住乡愁》等十多部画册,成为难得的文化精品。

“我非常热爱三明,三明人民养育了我,三明的山山水水,处处留下了我的足迹和辛勤的汗水。哪里场景恢宏,我就在哪里出现;哪里景色秀丽,哪里就有我的记忆。”林平在《经典三明》中写道,“为三明而拍摄,为三明而著书,我心中无比欢畅,愿我的记录,化作春雨,成为永恒!”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更多>>本网原创
更多>>要闻
  • 新闻图片
  • 论坛热图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