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读报

60年,永安高山村里的合作医疗

2019-01-11 10:10:28黄光棉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林张清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永安市小陶镇上湖口村2017年成为三明市健康促进村,图为村医刘春棉在卫生所为村民孩子看病。

三明日报通讯员 黄光棉文/图

“现在看病可方便了,小病在医疗室就可以解决了。”正在永安市小陶镇奇河村医疗室看病的老人朱上火说,农村合作医疗惠民政策让农村百姓真正实现老有所医,让百姓梦想成真。合作医疗是几代人的夙愿。

合作医疗曾是遥远的梦想

罗君儒是奇河村的老村医,今年80岁。

1961年冬天,罗君儒从部队退伍回到小陶,他背着行李,带着部队开的介绍信步行到了永安市大陶公社大陶防疫保健院报到,大陶防保院条件十分简陋。“大陶卫生院院长陈惠秋说,我们这里没有办法帮你发工资,你把户口、粮食关系放在防保院,你支持农村医疗工作,回去松山大队办合作医疗站吧。”罗君儒回忆说。按照院长吩咐,罗君儒回到了家乡松山大队办合作医疗站。

松山大队包括松山小队、奇河小队,地处偏远高山,只有一条小路通往奇河、松山,社员的生活交通靠步行,生活物品肩挑背扛。那时村民穷,有病也是自己在家里弄些草药吃,能省一分是一分。

松山大队听说罗君儒到村里发展合作医疗,非常支持,从村财里挤出200元作为松山大队合作医疗站的启动资金。

在大队帮助下,罗君儒在奇河小队朱氏宗祠办起合作医疗站,其实就是简易的医疗室,自负赢亏。

合作医疗站是新模式,大家也不知道如何才能办好。当时交通不便,通讯不发达,药品、医生紧缺,都是摆在面前的大事。

“我印象最深就是给一名4个月大的婴儿做手术。”罗君儒说。

那是1962年春,村民罗进申家刚出生40天的婴儿颈部无缘无故长了一个脓包,急匆匆抱到医疗所。罗君儒看完后说:“这病我不会治,您还是送到永安医院去看吧。”罗进申说:“我家里没有钱,没有办法出去治,我就在这里请您帮我的孩子治疗,如果孩子有意外,我不怪您。”在他的央求下,罗君儒就去消毒好手术刀、手术针等器械,按照部队学到的粗浅医疗知识,为婴儿打麻药,小心翼翼地打开脓包,清理出里面的脓,然后缝针,手术进行一个多小时,非常成功。那名孩子叫罗永厚,今年57岁,已当爷爷了。

由于交通不便,通讯不发达,罗君儒出去看一个病人,来回要走一天,每一次出诊,农户非常客气,家里拿出最好的饭“招待”他。罗君儒回忆,山崇岭一户村民,孩子生病请他去看,临近中午才走到他家,这家人煮地瓜丝饭,再煮上2棵没有油的青菜,热情“款待”他,饭吃了,病也看了,药也给了,可村民说家里没有钱,过几天就会有,但每次都说过几天,可是最后都落空了,一年下来,罗君儒帮他及孩子、妻子看病,医药费就达36元,结果都欠着。这种现象基本上每个家庭都有,欠5元、10元都很正常,多数人家到年终会想办法还一部分。本钱只有200元的医疗所,因为医疗费被拖欠,几乎面临倒闭。

“我经常要去防保院赊药品来保正常运转,一个人来承担这项工作实在难。”罗君儒回忆说,面对父老乡亲的需求,他十分矛盾,但还是想方设法去解决。除了出诊,还要进村入户巡诊、防疫,宣讲农村卫生医疗知识。

医疗站工作尽管辛劳,可收入相当微薄。为了能撑起合作医疗站,罗君儒与供销社合作,办起代销店,卖火柴、煤油、香烟、手电筒、电池、食盐、花生、米酒和糕饼等简单的日用品,增加点收入。每次到小陶或大陶进货,罗君儒挑的担子,一边是药品,一边是食品。

1962年秋,松山大队分成松山大队、奇河大队,医疗站的服务地域更大了,除了管松山、奇河大队外,还要管五星大队的医疗、防疫工作。由于他工作出色,1963年大陶防保院将他的粮食关系下放到奇河大队,1965年6月26日,罗君儒也成了“赤脚医生”,但工作性质没有改变。

同年10月,他的第一个孩子出生,微薄的收入已无法支撑家庭开支。为了生存,他不得不暂停行医,回奇河大队当农民。

看病难的问题一直摆在群众面前。1970年春,奇河大队再次办起合作医疗所,社员每人交纳1元钱,社员看病诊费5分钱,药费由大队里出资,所有收支都归大队,罗君儒再次当上赤脚医生。

罗君儒是个半脱产的赤脚医生,大队每天补贴5个工分,上午看病,下午参加劳动,晚上义务坐诊等,晚上没有记工,每工分7分钱,一个月下来,他只能换取10.5元。收入这么低,但他一直恪守医生职业道德。

1972年夏天,奇河村村民朱上火上山砍柴,由于操作不当,左手被砍伤,几位村民将他背回医疗所,罗君儒见他血流不止,马上为他进行清创消毒、止血、缝合。由于伤得太深,手臂中的肌肉、筋等都伤到了。为了避免伤口移位,罗君儒用杉木皮为他手臂固定治疗。

“如果不及时处理,就可能会要我的命;如果处理不当,就可能会造成终身残疾。”朱上火回忆说。

当时情况十分危急。如果不及时处理,就要背到大陶防保院,走路要两个半小时,朱上火很可能因身上的血流光没命了。经过45天治疗,他的伤口愈合,但还是留下小遗憾,由于手臂通往小指的筋被弄断,小指无法再运动自如了。

待遇低,家庭要开支,合作医疗所勉强开到1973年春,罗君儒再次回到家里当农民。

此后,合作医疗所换了好几个赤脚医生、卫生员和乡村医生,他们一直呵护着奇河村村民的健康。

改革,让新型合作医疗造福百姓

2002年10月,我国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给村民带来了医疗福利。

奇河村老支书朱上火深有体会。他说:“我去做血管造影,如果自掏腰包要1300余元,有了合作医疗只花500余元,平时小病就在村里医疗室刷卡就行了。”朱上火患高血压多年,每年都去永安市立医院做血管造影、通血管,报销可达50%以上。

小陶镇中坂村村民罗瑞光,69岁,是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他说:“现在费用低,我到小陶医院住院,平均每年5-6次,多的时候达12次。”2002年以前,他到小陶卫生院住院,每次治疗要花1200余元,家里负担不起,现在住院每次只要300-400元。

新农合的不断完善,作为村医也深有体会。2004年1月,原松山村的乡村医生吴瑞杰来到奇河村担任乡村医生,主要负责奇河村的医疗、防疫工作,但必须自主经营、自负赢亏。现在交通方便、信息灵通,各种药材进货渠道非常方便,但村医收入低,每月工资1000元左右,平常在家还要种些水稻、水果贴补开支。

2012年三明医改启动,从2015年起农村合作医疗延伸到农村医疗所,吴瑞杰每月固定工资1250元,加上看病诊费、公共卫生补贴等,每月可领到工资2300元左右。他说:“我现在有了基本保障,可以全身心做好村里的合作医疗工作。”

小陶卫生院院长罗齐剑介绍说:“新农合给百姓、医院、政府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从百姓方面讲,门诊每人每年可报销120元,住院病人不设起付线,住院费用90%可以报销;从医院方面讲,医院病人多了,提高了医院收入,医护人员年收入由5-6万元提高到7-8万元,有了积极性;从政府方面讲,节约了政府开支,促进了其他公益事业的发展。”

小陶镇有34个村1个居委会,均设有卫生所,共有村医35人,其中卫生院延伸的村卫生所27个。上湖口村卫生所运作规范,2017年被评为三明市健康促进村。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更多>>本网原创
更多>>要闻
  • 新闻图片
  • 论坛热图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