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读报

“乡贤”:没有抹去的光芒

2019-01-16 10:10:21聂艺璇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林张清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三明日报记者 聂艺璇 文/图

“当我们发现这块‘乡贤’牌匾时,真的非常惊喜!”回忆起几天前的场景,黄氏宗祠理事会的会长黄昌平还是难掩激动。

黄昌平所说的这块牌匾,其实一直存放于列西黄氏祠堂内,那么为何最近才被发现?原来,附近的列西小学需要扩建,黄氏祠堂面临拆迁。拆迁前,黄氏族人在祠堂内整理,将祠堂房梁上用木板钉的隔离层拆下时,发现了这块牌匾,这才出现了开头的那一幕。

宝物蒙尘

“从我懂事起,祠堂就一直作为粮站的仓库,以前都要去那买米,记忆中里面堆满了粮食,完全想不到竟藏有这样的‘宝贝’。”黄昌平回忆,“小时候虽有听闻老人们说祠堂内有牌匾,但具体在哪,长什么样,他们也不清楚。”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黄氏祠堂被政府收走用作粮站,他们将祠堂内的房梁用木板钉上隔离层作为天花板,把牌匾及横梁上的雕件等封存起来,“那时候是人民公社时期,祠堂的牌匾和四周的雕花刻件全被包在天花板里,大家都看不到。”黄昌平笑着说,改革开放后,政府才将宗祠还给黄氏族人。

而后几十年间,黄氏族人并未对宗祠进行整理修缮,那些珍贵的文物就此被遗忘在历史的尘埃中。一直到今年因拆迁而重现天日。

幸运的是,数十年宝物蒙尘,并没有抹去它的光芒。“这块牌匾是清中叶道光年间福建学政状元及第国子监吴钟骏先生为我们黄氏先祖黄灏与黄復题写。牌匾长1.84米,宽0.7米,中间写有‘乡贤’两个金色大字。”黄昌平感叹,“吴钟骏是清代著名的书法家,亲笔为我祖先题字,这块牌匾十分珍贵呐!”

据黄昌平介绍,黄灏与黄復都是南宋时期的人物,黄灏为理学先贤,南宋时期与大理学家朱熹来往密切,是三明最早的闽学传播者之一;黄復则是著名的民族英雄,被追为“忠壮侯”,在沙县曾由朝廷立祠祭祀,祠堂在六十年代被毁。他忠于祖国、热爱百姓,是成仁取义的精神象征。

在古代,唯有为本乡里、家族、地方带来荣耀或重大贡献者方可称为乡贤。“这两位都是为国家做过贡献的人。在离南宋几百年后的清朝,国家还能为他们授匾,我认为这是很高的荣誉,觉得非常自豪。”黄昌平说。

传承祖德

黄氏祠堂也称世德祠,修建于清朝道光年间,距今有二百多年历史。祠堂面积约80平方米,坐东朝西,是典型的清代建筑风格,祠堂内的横梁上刻有飞禽走兽、花木虫草等木雕,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祠堂为本族文化的传承提供一个载体,本族特有的一些东西比如家规、家训等都要依靠宗祠来传达。”黄昌平很重视祠堂的作用,退休后的他热心家族事业,花大量的时间用于宗祠的修缮。“祠堂被收作粮站后,他们为了钉隔板,可能把下面多余的雕花部分全部敲了下来,丢到隔板里,破坏了它。”说到这,黄昌平惋惜地叹了口气。

由于祠堂面临拆迁,黄昌平把祠堂内受损的小雕刻件全部收在泡沫箱内,用毛毯盖好,存放于家中。在他的家里,记者看到了这些小物件。“这是鸟,这是麒麟,这是龙……每一件都非常精美,据说当时是专门请永春的师傅来雕刻的。”黄昌平小心翼翼地将它们铺陈展示,说出了自己的“苦恼”,“雕刻件很多都是成对的,有的缺失了一部分,给我们修缮增加了难度。”

“新的祠堂地址选在三钢医院附近,到时会请专门的古建筑师修缮、还原受损的雕花部分,预计春节后动工。”黄昌平说,考虑到安全等因素,牌匾暂由他保管,等祠堂修缮好后再将其安放于祠堂内。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更多>>本网原创
更多>>要闻
  • 新闻图片
  • 论坛热图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