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读报

老区突围摘“穷帽”

2019-02-11 10:04:28陈晓星 肖成华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林张清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三明日报建宁记者站 陈晓星 通讯员 肖成华 李晓晖

建宁,是革命老区,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2013年被列入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现全县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579户4912人。

近年来,该县落实“348”扶贫工作机制和“1+N”系列扶持政策,大胆破旧立新,转变脱贫方式,借绿“生态+”,发展特色产业,强化造血功能,推广“量化折股”试点,增强“造血”功能,“一村一策”“一户一法”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目前,全县实现脱贫1574户4897人。

且看——

借绿生态:全产业链扶贫

1月28日,在建宁县溪口镇半元村,种植户苏雪英望着丰收的稻谷十分高兴。

这些稻谷不是普通的粮食,而是杂交水稻种子。水稻制种每亩收入在3000元左右,经济效益是普通水稻的3倍。

苏雪英是村里的贫困户,几年前丈夫生病,欠下10万元的债。丈夫去世后,她独自一人抚养12岁的儿子。去年,她种了8亩杂交水稻制种。村里的种子经纪人丁绍文负责种子的销售,除了为农户提供种植“亲本”,更重要的是提供技术服务。在丁绍文的帮助下,苏雪英可获得2万多元的毛收入。

在伊家乡,乡里发挥生态优势,采取“食材馆+合作社+基地+农户(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实现生态食材“产、供、销”一条龙服务,有效带动当地贫困户就业增收。

近年来,该县以建设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为抓手,突出农业产业资源优势,全力打造莲业、种业、果蔬、林业、烟叶、旅游、电商等7个重点扶贫产业,县委、县政府在有限的财力中拿出4000万元,重点投向莲、种、果等特色农业产业化和扶贫开发重点项目建设,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帮扶贫困户发展短、平、快致富项目。

据了解,去年全县种植建莲5万亩,杂交水稻制种14万亩,新植和改造果园1万亩,其中全县从事莲业、种业、果业的贫困户分别达610户、730户、150户,占全县贫困户的72.8%。同时扶持9个贫困村发展乡村旅游,电商产业覆盖51个村,做到每个贫困户都有两个以上增收项目,实现了产业帮扶全覆盖。

创新机制:“输血”变“造血”

作为三明市11个开展“扶贫资金量化折股”试点之一的里心镇率先采取“扶贫资金量化折股、贫困户分红”的形式,进行精准扶贫,后收到上级下拨的100万元扶贫专项资金。

100万元对个人来说,是个大数字,但分摊到镇里的贫困人口身上,每人仅有1100元。

这点钱只能解一时的燃眉之急,并不能改变贫困户的生活。

经过镇里的考察论证,并征得贫困户认可后,该镇把100万元扶贫资金和部分村自筹的35万元作为股金,入股经济效益好的里心镇精准农机专业合作社,入股合同期限为10年。合作社每年按期上缴27万元固定利润用于出资村、贫困户分红,把60%收益用于帮扶贫困户,其余40%帮扶贫困村。

“以前,想都不敢想,像我这样的贫困户还能翻身做‘股东’。”叶华忠说,现在,他在合作社有多重身份:他既是合作社的股东,又是合作社的员工。“杂交水稻制种6亩、果树200棵,收入保底2万元,在合作社打零工,收入8000多元,再加上合作社股金收益分红,预计收入可达3万元。”说起收入,叶华忠很兴奋。

和里心镇一样,溪口镇的贫困户也享受到了“量化折股”带来的红利。

2016年底,溪口镇将上级扶贫资金100万元分别投入闽赣省际农机植保服务中心的信远、建勤两家农机专业合作社,入股合作社后,其中70%作为村集体入股资金,30%作为全镇建档立卡兜底贫困人口46户71人入股资金。预计每年可实现分红收入13万元,其中贫困户分红6万元,村集体分红7万元,贫困户人均可分红845元。2017年以来,实施“量化折股”已累计分红26万元。

“量化折股,让精准扶贫更加精准,更加有效!”建宁县委书记郑剑波介绍,县里采用量化折股扶贫工作方法,全县整合各类资金1300万元,先将其投入当地发展前景较好的专业合作社或龙头企业,再以优先股的形式量化给贫困户和贫困村,最后贫困户和贫困村按照固定利润分红,实行滚动管理。该做法自2016年推行以来,全县已有14个贫困村、486户贫困户受益,贫困户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贫困村集体收入平均增收3万元以上。

挂钩帮扶:红土地生出新希望

革命老区苏区建宁,通过保护和利用红色革命资源和绿色生态优势,做活“红+绿”产业,助力脱贫攻坚战。

周末,在建宁县客坊乡水尾村,村里的红军兵工厂参观点热闹非凡,围满了各地来参观的游客。“村里变化这么大,还得感谢省委、省政府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工程的实施,感谢省纪委监委的指导帮助和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水尾村党支部书记谢文雄说道。

水尾村,地处偏远,位于两省三县交界,距建宁县城70公里,距客坊乡19公里。这里当年是红军的后方根据地和建宁苏维埃的大本营,被称为“红色小井冈”。村里较完整地保留着闽赣基干游击队司令部、红军医院、红军银行、红军兵工厂等旧址群。眼下,水尾村正在大力推行“红色文化旅游”的扶贫模式,村里出现了旅游服务员、遗址管护员、卫生保洁员、红军剧演员等公益管理岗位,解决了7户贫困户12人的家门口就业问题,带动了60位农户增收致富。

水尾村的红色文化扶贫,只是省纪委监委对建宁挂钩帮扶项目中的一个方面。

众人拾柴火焰高。挂钩帮扶,为老区扶贫走出了一条新路子。据了解,去年以来,在省纪委监委和省妇联、福建海事局、福建交通集团、福州文投集团、台江区等单位的帮扶下,共资助建宁县贫困家庭学生117名,资助奖金约32.09万元。

“这样的帮扶,让老区从‘输血’转向‘造血’,彻底斩断穷根。”建宁县委书记郑剑波说,去年以来,省纪委监委挂钩帮扶的23个项目,涉及政策支持、经济发展、民生事业、旅游文化、生态环保等多领域,目前这些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项目建设完成后,将进一步提升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全县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将大大提升。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更多>>本网原创
更多>>要闻
  • 新闻图片
  • 论坛热图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