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读报

沙县元宵灯节绚丽夺目

2019-02-15 10:35:12罗榕华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林张清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沙县的元宵节又称“灯节”,家家户户悬挂各式各样花灯于门前,以示庆贺。农历十五凌晨,西郊村农民举行隆重“迎神”活动,风雨无阻地抬出大罗山“三位祖师”,以期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入夜,大洲坊农民燃放焰火,游太保、送五鬼,以求四季平安,吉祥万福。夜晚,花灯聚会,争奇斗艳,绚丽夺目。更有舞龙灯、踩高跷、肩膀戏、猜灯谜、射诗靶等不同类型游艺,可谓精彩纷呈,热闹非凡。

元宵节舞龙是沙县城乡的传统民俗活动。

湖源乡每年正月有迎灯、迎龙习俗,是祝愿“人丁兴旺”之意。花灯样式繁多,有荷花灯、鲤鱼灯、白鹤灯、五星灯、走马灯……“灯首”是宗亲里上一年度第一个出生男丁的家庭。上一年度有新婚(新喜)的家庭必出一对花灯配合,花灯由“新人”的娘家扎好赠送。老人言,“灯”乃“丁”也,“迎灯”就是“迎丁”。此活动寓意新媳妇以“灯首”为表率,早孕贵子,快快迎来“新丁”。迎龙是迎灯的延续,龙最多的时候会达三条,分别称“一龙”(大龙)、“二龙”和“三龙”。宗亲里上一年度第二个第三个和第四个出生男丁的家庭分别为“一龙”“二龙”“三龙”的主家。龙首龙尾由“主家”负责制作,龙身按灶分户,各自完成。迎龙时,“龙身”内的一双蜡烛要点燃,烛光映衬“龙身”的彩花剪纸,煞是好看。夜间扛板凳龙在山路田间蜿蜒前行,烛灯辉映,旖旎多姿,宛若游龙,好比“一曲笙歌春似海,千门灯火夜如昼。”

迎烛桥是流传在沙县富口盖竹村、山氽村、凤岗际岩、大洛前村等地的一个古老风俗。起源于明朝年间,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最初是迎神祭拜活动,渐渐人们把龙神为图腾的祭拜活动融入民间艺术中,演绎成别具一格的民俗娱乐节目。每逢元宵节来临之际,村民们舞起自制的烛桥,以独特的方式,庆贺元宵节,欢庆丰衣足食的年景,祝愿来年气象更新。烛桥制作古朴、简练,采用木材、竹片和各类花纸作为制作材料,在一条两米长的木板上安装5对形似凳脚的骨架,用白纸糊成呈漏斗状的灯箱,灯箱旁配上祝福的诗句或绘上代表吉祥的花、鸟、虫、鱼。每年正月十三、十四的夜晚,村民们把“烛桥”扛到村头或者庙前的空坪上,串联起来,并加上龙头龙尾(际岩村的龙首最精致,是用樟木细雕而成),在灯笼内点上特制的蜡烛,长达数百节,场面煞是壮观。随着土铳发出的号令,表演者扛着烛桥出发。表演花样有造城、造篾墙、安民、安香炉脚、穿轿子沟、担谷袋、蛇皮、斩枪等。接着进行走街入户游行,“烛桥”路过家门,家主人会合家欢迎,并燃炮相迎相送,每到拐弯或下坡,扛烛桥的小伙子发“呼”“哈”之呐喊声,而后牵扯着飞奔而过。沿途烛光闪烁,欢声如潮,迎烛桥的队伍沿着村里的大街小巷游走,一路鞭炮齐鸣,锣鼓喧天,远远望去,犹如巨大蛟龙在田间蜿蜒前行。“迎烛桥”是迎“平安吉祥”之意,更是庆贺元宵,祝愿丰衣足食、驱邪消灾的独特方式。

迎香龙也叫游香龙、香火龙、线香龙,稻草龙灯。此风俗以高桥镇和夏茂镇最盛。史载,舞稻草龙灯开创于南北朝。高桥夏茂香火龙始于隋朝,至今已有千年历史。香火龙,顾名思义,即在龙身插满点燃的檀香(线香)。迎香龙由上一年里家有喜事的厝主牵头组织。香龙的主要制作材料是稻草,龙身制作相对简单,将预先备好的稻草固定在约1米高的竹竿上,再用结实的绳索串联而成。工艺最复杂的是龙头,制成一个精美的龙头,需经除杂、切割、捆扎、出样、上色、装饰等6道工序,想活灵活现龙头之威武,制作者要颇费一番心思。“龙珠”往往就地取材,一般使用本地老芋头,也有用柚子代替的。每条龙共有18节,每节龙身重约3公斤,龙头的重量是一节龙身的8倍,抬龙头的人必须是身强力壮的青年。迎香龙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九(取天长地久之意)晚上开始,点上檀香(线香)的香龙在夜色中穿行,犹如一条金龙在遨游。高桥镇迎香龙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即镇上的大姓朱姓的香龙先迎,依次才是陆姓和龚姓。青壮年抬着香龙在乡里游走,接受族人和乡邻的祈福。元宵夜,村民将龙头从长绳上解下,点燃香龙,投入河中,以求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

舞春鱼是夏茂镇民间重大传统游艺活动之一,起源于明末。这种民间舞蹈的活动时间一般是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元宵节前后,特别在正月十三最为热闹。舞鱼有两种,一种鳌鱼,另一种鲤鱼。领头的称鳌鱼,深青颜色,龙首鱼尾状。据说此鱼已率先跃过龙门,变成龙头,为照应鲤鱼家族个个“成龙”,毅然回返给众鲤鱼当向导。夏茂舞鱼以村为单位组织舞鱼队出场,每队鲤鱼一般有12至16条,颜色分别是红色鱼6条,五色鱼2条,绿色鱼2条,水红鱼2条,紫色鱼2条,白色鱼2条。每种颜色都有一个美好的象征,红色象征吉祥如意,五色象征五谷丰登,绿色象征春意盎然,水红象征国泰民安,紫色象征万紫千红,白色象征健康长寿。舞鱼时也是按以上颜色顺序依次排列。舞鱼一般长80厘米,宽40厘米。做法是用竹篾扎骨架,将鱼身分作两节,前节鱼身装置一小竹把,竹把连接木柄,后节为鱼尾活动件。鱼腹竹把下装一支长20厘米的木柄供执舞,舞动时,鱼尾可以自由摆动。鱼骨外表用绸布包裹或用不同颜色的彩纸糨糊。舞鱼节目有20多个,最多的时候有33个。每个节目都有一个象形的称谓,“跳龙门”“双鱼戏水”“鱼进港”“鱼钻洞”“鱼刮痒”“鱼洗腮”“穿8字”“穿双8”“三梅花”“鱼相会”“鱼扫地”“起风旋”“单绞绳”“双绞绳”“对半挟”“鱼单剪”“鱼双剪”“卷草垫”“鱼半虱”等等。表演者除了舞鱼外,还设击鼓1人,敲锣1人,执红烛引路1人。舞前将烛点亮,献于受舞者家里,表示引祥入室,锣鼓的敲击旋律节奏是“咚咚锵、咚咚锵、咚锵咚锵咚咚锵”,随着锣鼓声,表演者擎鱼起舞,忽高忽低,表示鱼在游动;来往穿梭,由缓到急,表示鱼在水中顺流逆流游动,边舞边唱,舞蹈达到高潮是“送春”,也是鲤鱼跃门化龙,勇搏湍流急涡的场面。表演者轮流仰躺于地,两足蜷曲,手的五指掌柄运转鲤鱼,身子也随着转动。此刻,锣鼓声密集,表演达到高潮,未轮到“送春”者围着“送春鱼”欢歌以伴,扣人心弦,精彩可观。舞鱼结束,在水尾河边或者大路上举行庄重的焚烧仪式,一长者主持,破损鱼身修补好,鱼头朝向河(溪)头,点香鸣炮,敲锣打鼓,开土铳,为春鱼送行,焚烧顺序也是从红色鱼开始,白色鱼收尾。舞鲤鱼取材于“鲤鱼跳龙门”的神话传说。鲤鱼跳龙门寓意高升,喜兆吉祥。下户“献舞”也就是上门“送吉”,所以很受群众欢迎。过去较富裕的家庭喜欢“鲤鱼”上门来“送春”(原意是鱼产卵),以示门庭纳福,添丁发财,四季吉祥。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更多>>本网原创
更多>>要闻
  • 新闻图片
  • 论坛热图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