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溪县夏坊乡黄地村的红军故事
2019-02-21 10:38:40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林张清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讲述:李坤恒 整理:黄明生 明溪县夏坊乡黄地村,位于乡所在地南面11公里处。其东接中溪、李沂村,北接新建、夏坊、鳌坑、龙坑、苎畲村,西接大仙坑、枫溪乡的山岭下、丁背和夏坊乡的高洋村,南面是连绵的山林。而位于黄地村中南面的老厝下,原有李氏老祖屋一座,祖屋有上下厅左右厢间共12套,后被一群前来报复的土匪烧毁,只因1925年间居住在本祖屋的李能旺、李传兴将到黄地村抢劫的一伙土匪打伤所致。直到1927年李氏家族才组织人员重建祖屋,设有上厅加两厢房屋,木质结构,至今90多年,屋面和左侧厢间的柱梁等已霉烂不堪。 土地革命时期,黄地村周边的枫溪、夏坊、鳌坑、苎畲、盖洋村等都有国民党民团驻扎。一些兵痞时常假扮红军出来为非作歹,伤害无辜百姓,开枪打死打伤正在田间耕种的农民,如土名称毛力(男,40来岁)的单身汉在耕田时就被枪击,死于非命。所以,分辨不清真假红军的老百姓只要一看到当兵的都躲之不及。而1931年冬至1936年几年间,经过黄地村的红军每年大约有十余次,而经过村南面老厝下自然村的红军就有五六次。那时候老厝下住着李能旺、李炳标、李炳发3户人家,每当红军、赤卫队经过时,他们都伸出援手,为部队提供食物和住所度过难关,留下了令人难忘的记忆。 1931年农历十月间,一支30多人的红军队伍从宁化开往夏坊,这是一支宣传建立苏维埃红色政权的先头部队。因山路蜿蜒曲折,他们缓缓而行一路打探,当路过黄地村老厝下路口时,恰好遇到了村民李能旺。李能旺得知红军来意后,二话没说,用红军提供的纸笔画了一张过往夏坊的路线图,使红军顺利到达了目的地。 1932年农历八月的一天,有支近40人的赤卫队,不知从何而来,路过黄地村老厝下,他们背着长枪、扛着鸟铳、带着马刀,脖子上均围着红布条。当时李能旺上山打猎未归,只有李炳标、李炳发在家,他们主动拿出20多斤大米及一些芋子、南瓜、冬瓜等招待还未吃午饭的赤卫队员。 1933年农历九月间,一支有120多人的红军队伍从建宁开往宁化路过黄地村老厝下,战士很有礼貌对正在干活的李能旺问道:“老乡,我们粮食带不够,想向老乡们买一些大米、菜类可以吗?”面对人数众多的队伍,李能旺还是毫不犹豫地说:“好,你们先休息一下,我去向另外2户人家收集一些大米和菜类。”他很快将自己家中的40多斤大米,加上从李炳标、李炳发家收来的70多斤大米、50多斤地瓜,以及南瓜、冬瓜、芋子、豆荚、薯子等交给红军。红军战士用浓厚的方言说:“谢谢乡亲们的大力支持,谢谢啰!”离开时红军如数支付了大米和菜钱。 1934年农历二月初的一个深夜,一支30余人的红军队伍行至老厝下。敲门声惊动了李能旺,开门后见是红军,一时间由紧张变成了激动,又听战士恳求的口气,便说:“太迟了,请红军兄弟先休息一下,我马上去叫其他的人起来。”随后,李能旺拿了20多斤大米,那两家人拿了30多斤地瓜,还有一些南瓜、冬瓜、芋子,李炳标还拿出2斤自己加工的蔗糖和半斤多生姜给红军煮汤解寒。李能旺见有的战士鞋子破了,就拿出自己手工编织的9双草鞋送给了他们。红军战士为此连声道谢。当时有6个战士在三条路口站岗,3个战士点燃蜡烛看地图。翌日清晨,李能旺看到大厅桌子上压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谢谢乡亲们的热情帮助!红军是有纪律的。我们一定不会忘记老乡们的。这一块银圆是给老乡们做伙食费的,请乡亲们收下。” 1934年农历三月的一个晚上,又有一支60多人红军队伍到黄地村老厝下,当时老厝下3户人都还没入睡。有4个红军战士前来问话:“老乡们,我们一天都没吃东西了,有的红军战士还有伤,体力快顶不住了,老乡能不能帮助一下?”李能旺与李炳标、李炳发家人商量后,共拿出40多斤大米、30多斤地瓜,还有自己舍不得吃的8斤腊肉,以及一些春笋交给红军战士。 1934年清明节期间扫墓时,村民在周家田间发现五具牺牲的红军战士尸体,回家后便组织人员将尸体就地进行安葬。 村民李贵发生前常回顾他亲叔和堂哥常常挂在嘴边的往事:黄地村村民无论生活多么艰难,都没人去当土匪,特别是居住在老厝下的几户人家更有自己的眼光,他们不怕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报复,不顾艰难困苦,每当工农红军和赤卫队经过家门口,不管来了多少人,都会想方设法用自己辛勤劳动出来的大米、地瓜、青菜等来接待他们。 而今,这些沉淀在民间的红色往事将永远被后人记住并传播下去。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