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县:驻村书记激活“一池春水"
2019-04-02 10:29:35刘静云 许琰 来源: 责任编辑:林张清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刘静云 许琰 他不是农民,却和农户们一起上山下田,晒得黝黑;他不是土建类专业,却对修路、修渠样样在行;他不是村里人,却被村民们称为“自家人”,他就是省公安厅驻沙县富口镇池村村第一书记管光荣。 驻村一年多,他在偏远贫困的池村漾起了“一池春水”:村民们盼了10多年的进村道路拓宽改造动工,村民种烟叶、养殖蛋鸡,搞得有声有色,池村成功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从“软弱涣散”到“战斗壁垒” 管光荣出生于南平光泽农家。1993年,19岁的他光荣入伍。2007年,他从武警部队转业到省公安厅工作。在省城工作,有个温馨的三口之家,但他未曾忘却农村生活的疾苦。得知单位要下派干部驻村扶贫时,他主动请缨,2017年底,他来到池村这个山旮旯担任“第一书记”。 池村的确是山旮旯。从富口镇罗溪村出发,沿着东溪支流盘山而上近6公里,才能抵达。 池村是沙县精准扶贫村之一,173户66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8户25人,务农、经营小吃业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驻村的第一个月,白天,管光荣实地了解村内乐子蛋鸡养殖、光伏发电等项目;晚上,分批走访常住在村里的47户农户。没几天,他的双脚便磨起了水泡。 在厚厚的驻村日记中,他写道:“由于外出经营沙县小吃占村里主要劳动力的一半以上,留守在家的村民呈现出年龄偏大、文化水平较低、发展生产能力弱的特点……村两委凝聚力不够,工作不在状态,村内乱占道、垃圾随意丢弃现象普遍,基础建设资金匮乏等问题也较为突出……” 打铁还需自身硬,队伍建设是扶贫工作的关键。管光荣从村两委班子这个“牛鼻子”入手,与村支书、村主任、妇女委员逐个谈心,号召大家点燃支部建设的“三把火”—— 建阵地:他动员村民清理堆放在村部的柴火堆,组织村干部进行村部“大扫除”,村部里里外外变了样;强制度: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党费日、党员活动日等制度,定期听取思想汇报、工作汇报,召开工作例会,树立脱贫攻坚信心;严换届:把好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关,通过入户动员,走访谈心,成功完成了村主干“一肩挑”任务。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新一届村两委班子在管光荣带领下,干劲十足,形成敢于攻坚的“战斗壁垒”,先后建设水电路渠等基础设施项目10余项,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村民们纷纷竖起大拇指:“每天都有村干部在岗,夜里村部经常灯火通明,那是我们村两委在议事哩!” 从“门外汉”到“土专家” 3月26日清晨,沙县富口镇罗溪至池村村道路拓宽改造动工建设,村民们自发放起了鞭炮,可开心了。 罗溪村至池村村近6公里山路是池村村民外出的必经之路,1998年建成通车,路面宽仅3.5米,一遇雨天,泥泞难行,给村民出行造成了极大的不便,严重制约了池村的发展。 要致富先修路。可修路资金缺口达80余万元,池村根本拿不出这笔钱。 管光荣奔走于财政、交通、发改等多个部门争取,通过“省上争取一点、部门帮扶一点、镇村出资一点”,终于填补了资金缺口。 村内基础设施配套也同步展开。管光荣带领村两委实施水毁林业公路修复、2座水坝建设、后洋坪道路硬化、村内监控系统安装、灌溉水渠建设等项目,饮水工程、美丽乡村建设等也排上了议程。 每个项目施工,管光荣都到现场查看,无数次汗水浸透后背。一年多时间,他对项目建设从一窍不通,到行家里手、了然于胸,俨然是一位“土专家”。 从“远方客”到“自家人” 如今,管光荣已经习惯了村里的生活,周末也常住在村里。“和村民住得近,他们随时能找到我,我睡得才踏实。” 在村里时间久了,大家把管光荣当成了“家人”,有什么话,都喜欢找他谈。 计生二女户李学荣的妻子陈玲华是外地人,因李学荣前妻病逝后没有及时办理相关手续,陈玲华到池村生活30年,一直没有申领结婚证,户口无法迁到村里,社保也无从缴纳。 老李找到管书记。管光荣立即奔走公安、民政部门,为老李成功申领了结婚证,很快,陈玲华的户口迁到了村里,并办理了社保手续。 作为池村人的“大家长”,管光荣常常顾不上自己的小家。去年暑假,因为防台、防汛,他连续几周没有回家,和女儿约定的旅行也一再延期,只好让女儿到村里来社会实践,和女儿一起帮助农户干农活,帮贫困户做卫生。 家住深山有远亲。村里的老人们乐开了花,“小管把咱们在省城的小孙女也给带来喽!” 一年来,在省公安厅领导和地方党委政府的帮助下,管光荣先后为村里争取协调道路拓宽改造、新建改造公厕、农村水利设施等资金100余万元。2018年,池村村财收入突破20万元,成功“摘帽”。 |
相关阅读: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