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歌新时代,尤溪山歌成网红
2019-04-26 16:46:27严士冬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林张清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三明日报尤溪记者站 严士冬 “第一相送正起步,门前有棵好石榴。摘来石榴交山伯,恐怕哥哥不懂吃。”这段对梁山伯与祝英台爱情故事的描写,是尤溪山歌《十相送》的唱词;“阿妹上山来采蕨,半躲半避做什么?”这是《采蕨菜》里描写的尤溪农村生活场景,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54岁的尤溪山歌爱好者詹明定没想到,自己整理发布的《十相送》《采蕨菜》等尤溪山歌视频,竟能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并聚集起了一批爱好者。 曾经传唱十里八乡 尤溪地处闽中,农耕文化历史悠久,有“尤溪山多歌亦多,开口一唱几米箩”的说法。 尤溪山歌植根于本乡本土,每句七字,每唱几句就停顿转韵,曲谱简短、朴实无华,演唱时根据唱词长短连续反复,有易唱、易懂、易记的特点,曾是尤溪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文艺形式。 山歌写景,山歌抒情。哼着山歌去劳作,对着山歌找媳妇,唱着山歌庆丰收……上世纪60年代,尤溪唱山歌氛围还很浓厚,全县222个生产大队有120个组织了山歌小组,山歌歌手达6000余人,呈现出“千人唱来万人和”的鼎盛时期。 1986年,梅仙镇源湖村组建了一支山歌队,开始编演大量尤溪山歌,并配合县里各时期的中心工作,深入全县各地宣传演唱,演唱的节目还曾在“中央一套”播出。 然而,随着娱乐方式的多元化,新的活动载体不断涌现、不断更新,尤溪山歌一度陷入“沉默”。 传统山歌被“搬”上网络 詹明定是一名电器维修工人,由于个人爱好,偶尔会录制视频,发布到网络上。但他并不唱山歌,收集整理山歌源于一次偶然。 2015年,尤溪县为了传承、弘扬“尤溪山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举办了一场尤溪山歌演唱会,吸引了全县众多民间歌手报名,推出了许多山歌作品。詹明定在比赛现场,深受感染,录制了多首演唱视频,并配上了方言歌词。 “视频上传到优酷、土豆、腾讯等视频网站上,迅速传播,《十相送》《采蕨菜》等获得超过10万的总播放量。”詹明定说,这让自己也很吃惊,原来有这么多人关注、热爱尤溪山歌。 “身在异乡听到家乡的山歌,好亲切。”“好听好听,希望能听到更多的尤溪山歌!”看到众多爱好者的留言点赞,詹明定决定把更多的尤溪山歌“搬”上网络。 此后,他开始拜访散布在各乡村的山歌歌手们,把民间传唱的一首首山歌,收集、整理成音视频文件,上传到网络平台,《十看娘子十看郎》《十绣围肚》等多首尤溪山歌都获得了上万次的点击量。5年来,发布在“尤溪山歌”微信公众号上的200多首山歌作品,吸引了5000多名粉丝的关注,平均阅读量超过了2000次。 为了让爱好者们有一个交流平台,詹明定还建了山歌微信群,已经聚集了70多位“唱将”。他说:“网络平台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群里对歌成了新风气,有人发新的作品,或对唱的时候,群里就格外热闹。” 年近60岁的曾令辉是群里的活跃分子,他家在坂面镇下川村后湖自然村,曾是当地一名艄排工。当年从尤溪河上游放排到福州的尤溪洲,艄排师傅和沿岸的女性一起对山歌的情景,是他记忆中难忘的一幕。 “那个时候,不管是艄排、下田、砍柴还是做其他农活,大家都喜欢哼上几句山歌。”曾令辉说,早期山歌靠大家口口相传,没人唱就失传了,现在有了网络传播平台,曾经的热情又回来了。 新时代唱新风 “半山半水半月岛,你看景色好不好?半山生态真的好,所以鹭群来筑巢……” 随着半山村的旅游开发,到半山村观光的游客越来越多。林上树自创的这首尤溪山歌成了村里的名曲,来半山村游玩的客人都喜欢请他当导游,撑着竹排,唱山歌,介绍半山。不仅如此,村里的导游基本会哼山歌,部分中小学生也渐渐学了几句。 林上树同样是尤溪山歌微信群里的活跃分子。今年元宵节,在他的邀请下,群里的20多人齐聚半山村,探讨山歌唱法、传承、创新等话题,并有多名爱好者在半山村游客中心上台演唱。 “旅游胜地何处去,尤溪处处有景区。”“新旧婚姻都唱透,大家听了记心头。”《尤溪处处有景区》《诗唱婚姻法》等富含时代气息的内容被搬上舞台。 新时代唱新风,正是尤溪山歌发展的一大特点。由于方言的差异,尤溪各地演唱的山歌风格不同,但整体曲调并不复杂,重在故事性,因此随着时代变化,反映生产生活变化的新题材、新内容不断出现。 “山歌的演绎方式也要与时俱进。”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尤溪民俗专家周治彬曾在《朱子礼乐·儒风雅韵》等大型歌舞情景剧,运用尤溪山歌的曲调、元素。他表示,传统山歌应该不断创新,更加贴近群众才能发挥应有的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尤溪县文化工作者蒋新文根据尤溪山歌改编的《对面一个妆姆玛》,曾受到了极大的关注,上了2015年央视农民春晚舞台,在福建省第十二届音乐舞蹈节比赛中,荣获表演金奖和创作金奖。 “对面哟一个妆姆玛,脸蛋哟赛过牡丹花。腿手蹭蹭心性好,阿哥想啊心花花……”《对面一个妆姆玛》这首原创混声无伴奏歌曲,取材尤溪山歌小调,同时在节奏和衬词中加进流行元素,是根据当年尤溪伐木工人在尤溪河放排的真实情景而创作。 虽然近年来,尤溪山歌重聚起了一定的人气,但山歌爱好者们也表示,“传承很难,没有协会组织,也缺少宣传资金,参与者大多集中在50岁以上。” 为了保护和传承尤溪山歌,周治彬会在《说古道今话尤溪》本土文化讲座走进学校时,向学生们介绍尤溪山歌,还在景区讲解员培训班上即兴演唱。他直言:“通过互联网渠道、讲座等,尤溪山歌与年轻人产生了新的连接,但要让他们产生兴趣,来学山歌,还是有很大困难。”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