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读报

红军万岁

2019-06-17 11:08:51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林张清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三明日报记者 曾凤清 刘莉婷 郑丽萍 俞杰 刘岩松 詹铁笛

“红军万岁!”凤凰山上的呼声,似乎穿越时空,在这片红土地上久久回荡。

红军街上的青石板、五通庙前的老樟树、老祠堂里的旧标语……走进宁化县淮土镇凤山村,这块被当地人习惯性称呼为“凤凰山”的红土地上,无处不在提醒着人们,这满满的红色记忆。

据党史资料记载,1929年,毛泽东、朱德等率领红四军从江西入宁,途经淮土凤凰山,并在此安营扎寨。1934年10月中旬,驻宁化淮阳、隘门的中央主力红军,奉命在淮土凤凰山集中,从凤凰山经江西石城、瑞金向于都方向集结,开始踏上前途艰险的万里长征。

信仰不灭

“当时村里到处都是红军。”百岁老人王荣榜回忆说。1929年,他11岁时,村里来了一批又一批的红军。庙里、祠堂里住不下,红军就向老乡借来门板,睡在大街上,第二天,又早早地把门板给老乡装回去。

“红军来了,打了土豪、分了田地,我们穷苦老百姓才吃上了饭。”90岁的老阿婆李三岗一提到红军,泪水就止不住地流了下来。王荣榜说,红军来的第二年,就给村里的穷苦老百姓分了田地。不仅如此,红军还在当地办了列宁小学,让像他这样的农民子弟走进了学堂。尽管在红四军看病所旧址的外墙上,“贫民看病不要钱,焚烧田契借约”的标语,在经过岁月的洗礼后,早已不太清晰,但是在王荣榜的脑海中,红军免费为自己和家人治病的回忆,却从未因时光的流逝而模糊。

军爱民,民拥军。红色的信仰,就此在淮土人的心中升腾。“韭菜开花一杆心,割掉髻子当红军……”在凤凰山,老人们几乎都会唱这首扩红歌谣。当时的淮土,年轻人踊跃参军,成为“扩红模范区”。

58名成功到达陕北的宁化子弟中,黄承衍是唯一一名淮土人。据他的儿子黄永昌介绍,父亲原来是地主家的长工,1931年加入游击队,而后进入第九军团担任通信员。在一次完成送信去于都的任务后,由于无法返回第九军团,黄承衍就地编入总部警卫营,踏上了二万五千里长征之路。直面敌人拼刺刀、强渡大渡河、拄着拐杖行军、一次次的负伤……黄永昌对父亲讲述的每一个长征故事,都记忆犹新。

在黄永昌的耳朵上,现在还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缺角。父亲告诉黄永昌,这个“印记”正是父母刻意给他留下的。原来,黄永昌原本还有一个哥哥,但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由于父母忙于打仗,无暇顾及幼儿,哥哥在3岁时早夭了。等到黄永昌出生后,正值解放战争时期,为了避免发生在哥哥身上的悲剧重演,刚出生的黄永昌被寄养在了河南老乡家里,父母为了战后相认,只好忍痛将他的耳朵剪去了一小块。

“有人曾经问叔公,经历了九死一生的最后一战,后怕吗?后悔当红军吗?叔公很坚定地说,如果自己有能力,当年一定会去找部队,继续战斗。自己不怕死!”站在“红军万岁”4个大字前,曾令传说道。曾令传的叔公曾繁益是湘江战役中的幸存者。当年,红三十四师一零零团团长韩伟率部队完成掩护主力突围任务后,被敌军切断渡江的通路,只能且战且退,当退到宝界岭山顶无路时,韩伟带着几名战士砸断枪支,纵身跳向身后的悬崖。曾繁益就是这几名战士中的一员,那一年,他只有18岁!

很幸运,曾繁益被树枝挂住,之后被当地猎户救起。可是,余生之年,老红军没有庆幸自己的生,反倒痛惜未能与长逝湘江边的战友同在。

革命理想高于天。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

重焕光芒

“1934年,红军大部队开拔后,当地老百姓感念红军的恩情,将这条红军驻扎过的街道改称为‘红军街’。”宁化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办公室主任刘建军说。红军街、红军井、列宁小学……红色印记遍布凤凰山。

现如今,这片红色土地上的人们琢磨更多的,是如何将自己耳熟能详的红色故事向外界说好。保护好、利用好、开发好凤凰山红色文化遗址,成为凤山村在新时代面临的新命题。

“凤山村是全市25个‘中央红军村’之一,党和政府的好政策,给了红军村新的发展机遇。”刘建军说。2017年3月,《三明市红色文化遗址保护管理办法》开始实施,这也成为我省首部关于红色文化遗址保护管理方面的政府规章。凤山村在好政策的助力下,迈开步子,着力探索发展新路径,将红色历史教育、红色文化宣传、红色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融为一体。

如今,这样的篇章已经在凤山村徐徐展开。红军街矗立着的门楼上,“红军万岁”4个苍劲的大字映入眼帘,青石板路的两侧,修缮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开展着。“2017年,我们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根据原来老红军的回忆描述,对门楼进行修复。”宁化县革命纪念馆馆长邱明华说。

去年,凤山红军街从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升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也进一步扩大。据邱明华介绍,凤凰山红军长征出发地旧址目前正在推进二期、三期修缮工程。听说村里要保护红色文化、发展红色旅游,红军街上的不少住户主动搬家,有的村民甚至将建了一半的新房停了工,就为了给保护修缮工作让道。

如今,随着凤凰山红色文化遗址群线路规划逐渐清晰,凤山村的红色旅游发展道路也日益开阔。刘建军说,党史方志部门下一步将对红军长征出发地的历史故事作进一步梳理,从而更好地弘扬红色文化,传承革命精神,激励大家继续前进。

幸福永远

85年前,红军战士从凤凰山出发,为老百姓打天下,想要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85年后的今天,这份为民谋福祉的初心依旧,红土地上追寻幸福生活的企盼依然。

重新修缮的红色文化遗址吸引着越来越多人来到凤山村。红军的后代们来了,王荣吉的叔叔是凤凰山走出去的老红军王胜彪,走在红军街上,王荣吉似乎看到,与叔叔有关的那些红色故事,全都在这儿找到了根;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师生们来了,运用青年创新创造的力量,他们要用VR技术,让凤凰山红色文化遗址焕发更夺目的光彩……

红色文化重焕生机的同时,凤山村绿色发展的步伐也蹄疾步稳。曾经,人多地少的凤山村靠山却无法“吃山”。凤山村的山体多为紫页岩,“下雨一刻水冲沙,三天无雨干巴巴”,老百姓的谚语里写满了心酸。如今,下大力气进行水土流失治理后的凤山村,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得益彰。

虽然凤山的紫页岩土层浅薄,保水性差,但却含有丰富的磷、钾等元素,适合种植油茶树,这里生产的茶油色泽浓、香气足。茶油阵阵飘香,青山变作金山。这些年来,凤山村大力发展油茶种植,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并注册“淮乡”商标抱团发展。

山上油茶绿,田里红莲香。和淮土其他村大多种植白莲不同,凤山村从2015年起开始推广红莲种植。这一从江西引进的新品种,如今每亩每年可为当地农民带来3000多元的收益,成为凤山村村民一项重要的新增经济来源。建档立卡贫困户孙红旗正是在村里的帮助下,流转土地种植红莲,从而彻底地摘下贫困的“帽子”,走上了致富之路。

一方方莲塘间,新修建的休闲步道蜿蜒向前,美丽乡村在产业发展的助力下,显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也吸引着外出的游子回乡创业。村部旁,两家由返乡青年创办的工厂隔街相对。在家门口就能就业的凤山村民都说,这生活真是越来越有奔头了。

凤凰山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正在抒写着新的奋斗篇章,誊写着新的长征故事。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更多>>本网原创
更多>>要闻
  • 新闻图片
  • 论坛热图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