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追寻抗战岁月的“音乐之声”
2019-07-05 11:29:35乐小丽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林张清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从音乐中探究历史 乐开丰与妻子开始着手搜寻国立福建音专的有关书籍与资料,多次到吉山老校址寻访,请朋友帮忙拍照存档……福建音专短暂却辉煌的历史影像逐渐在他们脑海中清晰丰满起来。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8年4月福建省政府迁至永安,蔡继琨先生在福州创办的音乐师资训练班也迁至永安县上吉山。蔡继琨先生认为只有培养高水平的音乐人才才能顺应抗战宣传之需,遂向省政府提请成立音乐专科学校。 1940年3月,永安县上吉山成立了福建省立音乐专科学校,1942年升至国立福建音乐专科学校。这是一所设有五年制本科与五年制师范科的专业音乐院校,本科开设理论作曲、声乐、键盘、弦乐、管乐、民乐等主科,与现在的音乐学院并无二致。 当时,国立福建音专有来自国内的30余名音乐界名师和6名外籍音乐家担任教师,培养出一大批音乐人才。有百余位校友1949年后在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星海、武汉等音乐学院及各大院校音乐系担任教授、副教授之职,或在交响乐团担任指挥和演奏家等,成为音乐界的大腕级人物,蔡继琨、缪天瑞、黄飞立三人获中国最高音乐奖——金钟奖“终身荣誉奖”。抗战胜利后,赴台湾的107位校友中,任教于台湾各大院校或在交响乐团任职的有30余人。 大提琴演奏家朱亦兵教授说:“国立福建音专在永安时期,永安是中国当时的音乐艺术中心之一,是中国大提琴艺术的摇篮。” 1946年,国立福建音专迁到福州继续办学,1950年,高校调整,福建音专与上海国立音专合并为上海音乐学院。 在乐开丰收集到的音专资料中,福建音专校友会从1989年到2006年自行编辑的内刊《音专通讯》十分珍贵,记录了福建音专老校友在战火中艰难追求艺术的“永安精神”。 抗战期间,音专校友们学习和生活条件极为艰苦,日常饮食是粗糙难以下咽的红米饭,配以盐水黄豆,只能勉强裹腹。琴不够练,谱不够用,但是师生们都勤奋努力地工作和学习,“可怜”的钢琴、大提琴、小提琴一日24小时被“练”,夜半人不眠琴不休。福建音专师生还积极投身于抗日宣传活动,前往南平、漳州、沙县、福州等地举办音乐会,为抗战宣传贡献自己的力量。 校友肖远在《永远忘不了》的回忆中写道:“我在福建音专学习的两年,给我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影响了我一辈子的工作和生活。”校友王鼎藩在《她怎么那么好》一文中写道:“同学们之间感情很融洽,经常一人有难多人帮忙。” 每一篇文章,乐开丰都认真阅读,熟悉到能如数家珍地诉说音专往事,列举近百位校友的名字及个人成就。他戏说:“那段日子我仿佛融入吉山的音专时光,跟随音专老校友们一起度过那艰难而又洋溢着音乐的青春岁月。” 2013年10月,乐开丰前往北京、上海、福州、厦门、南昌等地拜会了14位当年在上吉山工作学习过的音专校友或亲属。当乐开丰和那些老校友们谈起往事时,老校友们惊讶地问:“你怎么知道得这么清楚?有些我都忘了,你提醒了我才想起来。” 经过3年的挖掘、整理与编辑,这段尘封的历史终于拂去尘埃。在永安市委宣传部支持下,由乐开丰、李丹主编的《弦歌相承——国立福建音专纪念文集》于2015年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这部书被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等音乐院校图书馆收藏。 文集出版后,老校友们非常激动,多位老人致电肯定“这本书出版非常有意义”,有二十余位老校友联名来信:“文集为我国近代音乐史提供了一份十分珍贵的参考资料。”中央音乐学院蒲方教授称:“该书填补了近代中国音乐史的一段空白。” (本文图片由乐开丰提供)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