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永椿:投笔从农圆梦大地
2019-07-25 10:49:58邓书榕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林张清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俞永椿正娴熟地使用机械耕田 无人机喷洒农药,大大提高效率 连日来,天空阴晴不定,在沙县夏茂镇松林村的农田里,俞永椿正冒雨修理耕田机,身上的白色上衣,与他黝黑的皮肤形成鲜明对比。 “现在是双抢的季节,6月20日烟叶采摘,必须在8月1日前完成4700亩稻田的插秧作业,不然会影响产量。”俞永椿说。 10年前,如果没有选择农业,这时,俞永椿大可慵懒地躺在家里,吹着空调,享受暑假的惬意。是什么让他放弃三尺讲台,选择农田? 子承父业,“农业事业大有可为” 俞永椿,夏茂镇俞邦村人,2003年大学毕业后便到三明农校计算机专业教书。 俞永椿家世代与农田为伴。在他教书的那几年,父亲俞广清在镇里承包土地,每年烟稻轮作。几十、几百、上千亩,父亲的田越种越多。2008年,在俞永椿的建议下,父亲成立了夏茂镇益鑫农业专业合作社。 2009年10月,俞永椿辞职了。他为何投笔从农? “当老师的日子虽然轻松,但是太懒散了。”俞永椿说。 “刺激”俞永椿的,是村民外出做小吃而不断有土地抛荒。 “鼓励”俞永椿的是国家的利好政策。中央出台一项项关于农业的好政策。沙县作为全国33个县(市、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范化管理和服务试点地区之一,在全省成立首家土地流转信托公司,为农户土地流转收益和业主的合法经营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这些,让俞永椿觉得“做规模农业有奔头”。他想把农业做大做强,实现现代化、规模化、产业化,让农民轻松地赚更多的钱。 如今,合作社共流转土地6000余亩,不仅种烟、种稻、制种,还尝试水产养殖和蔬菜种植,一年到头没有闲着。去年完成国家储备订单粮食800吨,销售水稻种子1200吨,实现总产值约2300万元。 机械种植,专业防治服务乡亲 规模农业需要机械化。可最初家里只有一台用了20多年的拖拉机。 他东拼西凑了5万多元,买了第一台收割机,两天便学会了操作。他先在熟人的田里练习,然后慢慢接了一些业务。第二年,赚了钱,他又买了一台收割机。 就这样,俞永椿对农机越来越痴迷,拖拉机、插秧机、烘干机、无人机……一台接一台。目前,合作社共有农机108台(套),机手36人,实现了从机耕、插秧、防治、收割、烘干到精选全程机械化。 “农机投入大,但国家补贴多。”俞永椿算了笔账,有一年新购24台插秧机,每台1万多元。补贴后,每台不到3000元。 合作社还利用农机优势,成立植保专业化防治队,俞永椿担任队长。农机闲置时,为合作社成员及其他农户提供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农业信息咨询服务,开展农业技术培训与宣传,惠及夏茂镇及将乐县等周边县、镇5.5万亩稻田。 多年来,夏茂镇益鑫农业专业合作社接连荣获“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市十佳农民合作社”等称号。 风波不断,不忘初心再接再厉 “10年里,一路走来,我笑过、累过、哭过、迷茫过、想放弃过,因为有家人的支持,为了最初的梦想,坚持了下来。”俞永椿说。 还没成立合作社之前,父亲采用常用的雇工模式,管理流转的土地。因为吃大锅饭,出工不出力的现象比较严重。 2010年,俞永椿提议,实行合伙制。拿水稻制种来举例,一片60亩农田,由一对夫妻共同负责。水稻制种周期为每年的6月至9月。这4个月时间里,夫妻俩干活,合作社负责指导,不支付工资,待水稻制种结束,收购方核算后统一支付分红。 一般,每亩产量150公斤左右,一公斤售价16元,则每亩产值2400元,扣除成本,每亩盈利900元。夫妻俩获得七成盈利,则得630元。另外,每亩,夫妻可得工资500元,则制种结束后,夫妻俩共得收入6.78万元。而雇工模式,不分男女,每人每日工资170元,4个月下来,夫妻二人收入只有4.08万元。 “从大锅饭到合作制,对工人来说,劳动所得提高了,对合作社来说,产品质量提高了,实现了双赢。”俞永椿说。目前,合作社有近八成的流转土地采用合作制。 创业也有阻碍和挫折。水稻制种要连片,田块协调、水利问题越发突出。最严重的,还是2016年连续遭遇的三个台风。“水稻制种损失惨重,亏本200多万元。”回想起当年的惨状,俞永椿还心有余悸。 “大约是8月底9月初的时候,正值水稻制种的扬花期,花粉最旺盛的时候。连续大雨,赶花粉受阻,导致产量和质量偏低,没有达到保底价格。”俞永椿皱着眉说。 2017年春节,是俞永椿有生以来最难熬的一个春节。直到大年三十下午,他才把工人工资结算完。“工资是贷款付的。好在有政府的灾后重建和精准扶贫项目,减轻了我们的负担。”俞永椿说。 年后,趁着还没农忙,俞永椿到外省一朋友的金融公司散心了几个月,最终,还是放不下家里的田地,回来了。 筑梦农田,打造农业产业链 “农业前端是个体户,无法形成规模,而且农产品到消费者手中前,中间环节多。如果我们能够创建自己的品牌,有自己的储藏间、冷库,提供代储存、代加工、代销售等服务,缩短农户与市场的中间环节,及时反映市场信息,就可以让农民更轻松地赚更多的钱。”在外的经历,让俞永椿有了更加清晰的发展思路。 有一个情景一直在俞永椿的脑海里回荡:“假设,谷子一公斤卖2.4元,大米一公斤卖5.2元,按照500公斤谷子七成出米率来算,农民如果把谷子交给合作社储存、代加工和代销售,则可多卖620元。” “农业需要慢慢走。”俞永椿知道,自己离梦想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合作社经营了10多年才有现在的规模,社员普遍将近60岁,很快就会断层。”俞永椿深知,合作社需要一个年轻团队。 夏茂是沙县小吃发源地,多数村民外出经营沙县小吃。与俞永椿同龄的孩子也在十七八岁时随父母外出做小吃,早已厌倦在外漂泊的日子。在俞永椿的劝说和影响下,有5个志同道合的同学,放下“汤勺”,拿起“锄头”。 林中扬,是夏茂镇后垄人,做小吃快20年了。“做小吃不是长久之计。做小吃的时候,我的世界很小,就店铺的几十平方米那么大。现在,我的世界是一整片大地。”2018年8月开始,他每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泥土为伍,虽然被朋友调侃“小白脸”变成了“黑炭”,但他乐此不疲,“身体健康太多”。现在,他也是一名机械手,同时负责水产养殖。 现在,他们正在少量自产试销,打造属于合作社的水稻品牌。 采访结束,俞广清正巧从城里开会回来。他说,沙县成立了一个优质水稻联合体,要打造属于沙县的大米品牌,这恰好与儿子的想法不谋而合。 (三明日报沙县记者站 邓书榕 文/图)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