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读报

大田作场戏:“福建宋杂剧”遗存

2019-08-12 10:14:11林生钟 林建伟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张清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东南网8月12日讯(福建日报通讯员 林生钟/文 林建伟/图)

①戏的表演形式古朴,演员动作生硬,戴着面具如同傩舞。

②牛头马面等纸质面具

③粉衣珠冠插着雉毛和腰佩宝剑的戏神

大田县朱坂村的作场戏为“福建宋杂剧”遗存,表演从明代开始,角色固定由村中的廖、余两姓子弟世袭饰演。原为每十年演一次,现改为五年一演,“一出丰场一出戏”交叉进行。因文本称“丰场”“作场”,又因剧中主角是当地村民信仰的“阔公”,学者称之为“作场戏”,群众俗称“阔公戏”。

戏的筹备从上年五月“祈神”开始,经过七月“练场”、十一月“小试”、十二月“大试”,次年正月初一的“开场”、清明节“退场”,历时近一年。其主要目的有二:高台教化,祈福禳灾!2017年1月,被列入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动作生硬戏文优雅

“月儿高挂柳梢头,照见杭州铁板头。铁板桥头请师父,勒马戏场走一遭。”在一阵锣声和歪头号头的吹奏声里,头扎髻、身穿蓝袍的道士走到戏台中间,对着台下发四句。接着,粉衣珠冠插着雉毛和腰佩宝剑的戏神出场:“姓田名大熟,表字满仓,家住杭州……”一时间,分立在戏台两侧的“啰哩”队口诵:“啰呤、啰呤、呤吔噒啰呤……”随后,戴黑色面具的阔公和戴粉色面具的正副阔妈,穿戴不一的判官和鬼将等交替上场。

这就是朱坂作场戏《场师开场》和《师父坐场》出场剧情。场师道士是作场戏及其宗教活动的主持人,在没有字幕和声光电的古代,他还扮演了“引戏色”。戏中伴唱的“啰哩”为古咒语,演员口中唱词吐音“半从官话半乡谈”。

作场戏作为宗教祭祀戏剧,剧目的组织结构、传承体制、表演形式、音乐唱腔及科仪演出等方面,都保留着古代杂剧风格。戏分十五出,内容单独互不连贯,分别为场师开场、师父坐场、阔公请神、判官监察、鬼将临凡、金银花小姐、招财进宝、姆婶游春、公妈赏春、巫婆降神、道士建醮、明君天子、阎浮考察、回回进贡、场师收场。演出是“让阔公出面请众神来看戏”,给当地祛邪降福。

戏的表演形式古朴,演员动作生硬,戴着面具如同傩舞。但是戏文优雅,引用大量唐诗宋词,演唱时用古代民歌小调结合地方戏曲唱腔。后台唱小歌“一枝花儿小桃红,黄莺儿叫玉芙蓉。锦堂月同西江月,懒去画眉春兴浓。哎哟!风入松,吹动妆台绣带松”,以及正副妈合唱的“春光好景人喜欢,家家号唱太平声。乜人豪兴会快乐,唱得咿咿呀呀只好听”,“一枝花”“小桃红”“黄莺儿”“玉芙蓉”“锦堂月”等,都是当时许多杂剧和南戏流行的音乐曲牌。

阔公数落村之诸恶

“朱阳丰场之设,不知昉自何氏、创自何时,但十年一举,未尝或有间断。大都是祈丰保民,乐于尧天舜日而已。故古之设场,尚土语俚辞,演为尧舜戏也。久玩之无余韵,即以梨园间之。今尧舜戏无传,而场亦因以无考,所存器杖、杂剧,不知何所措用。”当地道士廖法昌在民国十九年(1930年)如是抄录《丰场总纲·序》。

村民能够参加演出的机会不多,开演前的上年五月,廖、余两姓各选出一名总头,然后选演员和后台伴唱人员约50名进行排练,组织者置备道具。从正月初一到十五结束,一场作场戏后,外请其他戏班演一场梨园戏,其中《巫婆降神》饰演阔公的演员,直言不讳地数落村中存在的不孝诸恶,既说伦理道德,又讲忠义劝人为善,是为高台教化最具特色的“阔公骂场”。

扮演戏神“田公”的演员,要求父母双全、三代同堂、家道殷实、年龄在16岁至20岁之间的纯阳男子。演出期间,他手捧木雕田公偶像,坐在戏台上吃喝拉撒都不能离场。村里还有张大阔公庙,只供奉平时藏在神龛后面柜子里的面具。另有牛头马面等纸质面具,演出前临时制作,演出结束后烧毁,以示驱除不祥。

矿监带来江西信俗

传说在明朝有太监被派来负责采矿炼银,他希望能够平安顺利地完成任务,便从家乡江西青州请来了阔公神保护。随后,当地人若久婚未育、重病缠身,或者老人希望长寿、考生期盼金榜题名,都前来许愿祈福。信仰在本村传开后,辐射到了永安、尤溪、沙县、漳平等地。

这位太监姓甚名谁,不得而知。只是在朱坂村沿河的山坡,有“太监墓”一座,村人每年都会祭扫。

阔公者,“老人姓董,名圣朝,青州人氏,表字小大伯,号为张大阔公”,作场戏第三出《阔公请神》作自我介绍。在转抄的《阔公丰场吉日例》中,有晚清廖式金写的《总缘簿·序》,称“公,唐人也”“原其籍,青州为发绩之区,溯厥由来,赤水乃要身之所”。

大田是福建最重要的成矿带,有许多矿产品,在北宋时期为朝廷的主要供应地。采矿冶炼活动的兴盛,人员大量交流,带来了不同文化的融合。朱坂因采矿有了太监的到来,以及他个人对阔公的信仰、祭拜阔公的文化需要,加上此君原籍江西是道教的发源地等原因,作场戏从此落地生根、传承不息。

明代大田“道路从水者一,下通尤溪至省城,上达延平”,其中文江段在置县前已通航。清代大田多地铁矿石运至文江,经尤溪入闽江。民国《开发福建矿业计划》称文江“运输为全省各矿中最称便利者”。朱坂是文江镇的行政村,旧称“赤坂”“朱阳”,原属尤溪县四十七都,在文江河流域中段。

里人廖祥作《朱阳十景》诗入戏,其《炉冶遗踪》描述:“炉冶发千缗,人传几百春。遗墟空累嶂,白石总泥尘。浪费机关巧,徒增感慨新。山川回秀气,今为宝贤人。”印证了朱坂采矿冶炼悠久的历史。这位明嘉靖丁亥(1527年)岁贡,一生从事教育事业的先儒,描写家乡的诗作被引入村中子弟班表演,也说明了朱坂作场戏的出现应在其创作年代之前。

化磕碰为通力协作

请戏班唱戏,在大田民间是件非常体面和隆重的大事,一般由村中的长者负责召集,费用每家每户平均分摊。作场戏和地方戏在内容形式上不同,但其社会教化功能、剧情设置、组织过程中的科仪表演等很多细节相似。譬如在戏剧演出前,都要进行封场和挂讳科仪,演出在头尾安排了赐福和收妖剧目。

朱坂村流传的杂剧和“所存器杖”,大田其他地方也有,类似的活动民国版《大田县志·礼俗志》记述:“邑俗赛神演戏,所在多有,或自外来之剧班,或由本地子弟演习。其所演戏出,或取古来忠臣义士之事实,足以激励后人者固多。”因为“邑民向多迷信鬼神,祠祀遍于各处。迎神赛会,极形拥挤,糜费不少,且酷信僧道”,所以演戏娱神、高台教化、请道士主持,民间习俗古已有之。

明万历版《大田县志·杂物志·龙湖堂》一文,对旧时“迎神赛会”习俗的盛况作了叙述,“乡人岁以七月具卤薄仪仗,导其神出游。余杂剧,数百人冒鬼面,披文绣,为前代帝王相将,前后导从之。荷戈槊,曳旌旗,鼓镯震山谷。空一乡之人随之,蚤暮朝参,嵩呼舞蹈,谓之衙仗。岁糜费以数百计,郡庠生郭奇逢白郡守沈公,力革之”。

其实,大田的民俗活动无论是演戏还是迎龙灯,目的都是娱神求平安。朱坂村以前也迎过龙灯,但总有人爱嬉闹难免磕碰,只有演作场戏,两姓村民通力协作,才更显和睦。这也是民俗活动力量之强大处,是前人留给子孙的精神遗产,大大丰富了大田的地域文化。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更多>>本网原创
更多>>要闻
  • 新闻图片
  • 论坛热图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