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4月28日报道(本网记者 刘惠萍)4月24日傍晚,受强对流天气影响,三明市城区突遭瞬时暴雨,市区内多处出现短时积水,又逢放学下班高峰期,大量市民出行受阻。随后,网上哗然一片,网民一边倒地质疑三明沙溪河岸实施防洪排涝项目的作用,并调侃三明“海绵城市越建设越内涝”“海绵城市成海洋城市”……此次瞬时暴雨造成多大范围的影响,是何原因造成的,之后部门又将如何应对?东南网记者近期走访了相关部门。
强降雨叠加山洪
超过现有管道承受能力
据气象部门统计,4月24日傍晚,市区最大1小时雨量为64.8毫米,最大3小时雨量为101.5毫米,降水强度较为极端,最大1小时雨量排市区1961年以来的历史第5,最大3小时雨量为市区1961年以来的第1名。另外,经相关专业测算,市区此期间承接的降水总量相当于汛期(5-6月)总降水量的1/5,达608万立方米,相当于92个如意湖(单个容积6.6万立方米)的蓄水量,远超城市排水系统设计承载能力。瞬时暴雨造成东新一路、新和路、乾景巷等15个路段积水,造成车辆通行困难、大量市民被堵路上。
“主要是24日短时强降雨叠加山洪入城,超过城区现有管道承受能力,导致井盖被顶托,雨水溢流路面产生积水。”三明市市政工程养管中心排水所负责人解释。
据介绍,三明市排洪涵大多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经过市区的排洪涵因城市建设多数已变成暗涵,特别是排口大多淹没于沙溪河常年水位之下,无法进行排查和清淤。“暴雨时,大量山洪水夹带泥沙杂物涌入排水暗涵,超过暗涵排水能力时,山洪水溢流至道路路面,再叠加短时强降雨,因此给市区排水管道带来巨大压力,造成局部低洼处积水”。
同时,市区排水管网存在较大短板。市区大部分雨水管道管径约400毫米至1200毫米,2022年通过管道能力评估发现市区38%的管道设计低于2年一遇标准,其中29.8%管道低于1年一遇标准(37.5毫米/小时)。此次短时强降雨已超过市区部分管道排水能力,导致市区约70余个井盖顶托,雨水溢流路面。
在东新一路主街道,井盖托顶导致雨水溢流至街面。刘惠萍 摄
当晚,围绕此次瞬时暴雨,网上多是“开车变行船、走路变踏浪”的场景,也有不少网友拍下了“山洪犹如瀑布”的画面。东南网记者也发现,积水路段附近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井盖被顶托和雨水箅子堵塞的现象。也有网友指出,是下水道堵了,水全部漫了上来,“因为孩子在东新小学读书,回来裤子鞋子全湿了,一身臭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