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金银器御制工艺传承人林祥康。

林祥康收藏着父亲林发炳的金银器作品。

林祥康复原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金瓯永固”杯》。
一簇火焰,映红了一张渗满汗珠的脸……7月18日,在一个闷热、阴暗的仓库里,记者找到了这位传说中的银雕奇人林祥康,他戴着厚厚的老花镜,正焊接银雕作品,在他身旁的工作台上,摆着精美的银器,昏暗的光线,挡不住银器的熠熠发光。
49年来,林祥康默默地坚守着父辈留下的手艺,他的银雕作品像一块藏在深山的宝石,鲜为人知。今年4月,在市工艺美术协会和好友微雕大师毛祚胜的极力推荐下,林祥康第一次将自己的作品参赛,他的《盛世腾龙》巧夺天工,在“创新杯”福建工艺美术大赛中获得金奖;《镂空银薰香球》系列在“争艳杯”福建省工艺美术精品大赛上获得银奖。
5月底,他的银鎏金熏香炉、熏香球作品,入选第九届韩国清州国际手工艺双年展中国馆,林祥康说:“把作品放到世界的大赛上展示,让更多人了解中国的传统工艺美术。”
父亲遗训激励着他坚守
“别把祖宗留下的手艺给丢了……”临终前,父亲拉着林祥康的手一再叮嘱,当年20岁的他哽咽着直点头。
林祥康1954年出生在长乐市古槐乡竹田村的银匠世家,父亲林发炳是远近闻名的银匠,爷爷林臣良曾在清代宫廷金银造办处工作。家里兄弟姐妹9人,却没人愿意继承这又苦又累的家传手艺,纷纷外出读书、打工。
家传手艺无人继承,父亲林发炳十分着急,1965年,13岁的林祥康失学在家,在父亲逼迫下学习银器制作,父亲手把手地教他焊接、抽丝、刻花、镶嵌等金银器制作工艺,并拿出几件银器藏品,传授鉴赏知识。那些造型精美、工艺精湛的银器,令人爱不释手,引发了他越来越浓厚的兴趣。
银雕不是一日之功。精湛的技艺从“吹”练起,焊接工艺是银器制作中最重要的环节。过去焊接用煤油灯火,火焰的大小全在嘴上控制,手拿一根20多厘米长的铜管,用嘴将煤油灯上的火,吹成细细的火丝,焊接银器。为练“吹”功,父亲让他拿着铜管,向盆里的水吹气,几天练下来,他的嘴都吹肿了,吃饭疼得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文革期间,金银器被视为“四旧”,封建主义尾巴,金银器制作无法公开学习,被人发现,要抓去批斗。1970年,60岁的父亲林发炳查出食道癌,他心里更加着急,在家里悄悄地把银雕绝技全部传给林祥康。
父亲的病床,就搭在林祥康的工作台旁,父亲在一旁指导,“叮叮当当”敲击银器的声音嘈杂而刺耳,家人劝重病的林发炳到安静的地方休养,但被拒绝,他说:“这声音都听了一辈子了,很舒服。”
父亲对林祥康十分严厉,容不得他半点马虎。一次,林祥康制作完一枚刻有名字的戒指,父亲拿来一看说:“名字上这一横笔画歪了,你看出来了吗?”拿起锤子把戒指砸了。就这样,他的作品,不知道被父亲砸了多少次,在学习中,他养成了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

作品《刘海戏金蟾》,林祥康探索了30多年。

《银嵌红玛瑙盖碗》,精美华丽。

林祥康期待着父辈手艺得到传承。
探索了30多年的珍贵作品
采访中,林祥康拿出一件他最珍贵的作品《刘海戏金蟾》,这件银鎏金的微雕作品,比1元钱的硬币高一点。作品中,刘海神情怡然,身着长袍,腰系葫芦与紫芝,一脚踏着金蟾,如飘波于碧涛之上。就这小小的作品,综合了银雕制作的全部绝技,为此,他探索了30多年。
原来,父亲重病时拿出了一件微雕银器《刘海戏金蟾》,告诉林祥康:“这件作品你会做了,就能成为一流的工艺大师,银器的所有绝技,你都掌握了。”病床上,父亲传授他这件作品制作要领和步骤,但林祥康每次都失败了。
父亲的叮嘱,深深地刻在他的脑海里,一定要挑战绝技。上世纪80年代,林祥康跟着妹妹一起来到了三明闽西地质大队,在三元区富兴堡开了一家打金店。闲暇时,他将父亲叮嘱的《刘海戏金蟾》拿出来制作,一次次失败,10年、20年、30年,他没有放弃,不断的总结经验,直到2012年,经过30多年的技术沉淀,他终于领悟其中的诀窍,制作成功。
《刘海戏金蟾》为什么这么难制作呢?原来,越小的银器,越难制作,要有绣花女那样极大的耐心和静心。这微雕作品内部空心,由一个个微小的银片焊接而成。“刘海”的头部最难制作,黄豆大小的头部,由脸、头发、耳朵等银片焊接而成,脸部还要敲打出生动的表情;耳环、手镯细如发丝,轻轻一碰,会随意摆动,“刘海”活了。焊接上,火焰细如针尖,像绣花一样焊接银片,一不小心火焰大了,打造了几天的“手臂”或是“身子”就被融化了,作品又将重新开始。林祥康锲而不舍,终于成功。
宫廷银器寄托心中的思念
香水装进银球内,随意翻转,香水不会溢出,但香气从镂空的银球中飘出……林祥康的这件镂空银薰香球作品,是复原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唐代藏品。为纯银打造,球内万向轮结构,这件作品采用古老的镏金、镂空錾刻技术,巧夺天工,屡次获得大奖。
鎏金嵌珠宝“金瓯永固”杯、鸟衔瑞草纹银盒……林祥康将北京故宫博物馆,或其他博物馆的馆藏金银器珍品,按原件尺寸大小,图形鎏金复原,精致逼真,让人称奇。他说:“爷爷曾在宫廷里工作,复原宫廷金银器,依托对爷爷、父亲的一种思念,有一种情愿;另外,宫廷金银器汇聚了先人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家传手艺面临传承窘境
61岁的林祥康,沉浸在银雕的世界里,埋头一做就是几个小时,他很快乐。但他的一身绝技,也面临着无人继承的窘境,他希望自己的儿女能继承父辈手艺,别让它失传了。
3岁的小孙女馨馨,时常在工作室里玩耍,拿起锤子,敲敲打打有模有样,林祥康看着感到一丝的欣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