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三明频道> 三明综合新闻> 社会 > 正文

尤溪县最后的造纸人 收入低手工造纸将失传

2015-09-15 10:25:28张宗铝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肖晓敏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吴德厚(右)与弟弟吴乐新在处理纸浆。

吴德厚将纸码在纸堆上。

吴德厚的妻子在烘焙纸张。

 

8月21日,因事到尤溪县八字桥乡,顺便参观古老的造纸工艺。

从八字桥莲花街往前走不远,来到村头的半口,就看见路边有一座低矮破旧的厂房。说厂房,实在是不很正确,因为房子只有一个方向挨着别人的墙体,其余三个方向都是空的。

厂房里,一老一少两个人正在忙碌着。年轻的,四十岁上下,在石臼里不停地用脚踩纸浆,然后将纸浆放到椭圆形的水泥池里,搅匀。老的背很弯,七十岁上下,正从水泥池里捞出纸浆,小心翼翼地把纸浆倒扣在一叠两尺多高的“纸堆”上。他动作很轻,但很老练,每张新造出来的“纸张”都摆放得很整齐。老者叫吴德厚。那年轻的是他最小的弟弟吴乐新。

造纸,相传是东汉蔡伦发明的,但到明代已经非常成熟。到现在,尤溪人还把人工造出来的纸张叫“明代纸”。当地人说,一个造纸工具可以用上几代人。吴乐新使用的网状物“纸帘”就已经很黑,很古老了,沥水用的木头和转轮更不用说了。转轮用一根大木头做成,穿了好几个孔。沥水时,就用小点的木头伸进孔里,然后用力往下按,运用“杠杆原理”,通过挤压,把另一头新造“纸张”的水分沥出,但这时候还不能叫纸张,因为还有一道非常重要的程序没有完成,只有烘焙过,纸才成型。

造纸很艰苦。春天要将还没有长出叶子的新竹伐倒,砍成两米左右一段,整齐地堆放在山间水池里,加入石灰,让新竹慢慢发酵、腐烂。大约半年,池里只剩下竹丝了。竹丝虽细,但柔韧性很强,挑到纸厂用牛或人踩烂,加上一种叫欗的汁液增加黏性就可以造纸了。

造纸人一年四季都在忙碌。春天忙于砍竹,夏天到冬天都得造纸。造纸整个过程分制造和烘焙两个部分。冬天,无论多冷都要将手伸进冰冷的水池里捞取纸浆,用脚踩烂所有的纸丝;夏天,无论多热都要烘焙纸张。吴德厚说:“冬天的早晨,水泥池里结了一层厚厚的冰,要敲碎了才能造纸。”吴德厚的妻子负责烘焙。大热天,她得待在烤房里。刚捞出来的纸张是湿的,只有通过烘焙才能把水分去掉。烤房不大,中间烤炉占了大部分,四周只能容许一个人走过。烤炉成A型,两边都可以烘焙。柴火放在炉子下面烧,待温度合适时才能将纸张贴上去。每贴一次,就等于人和纸张一起烘焙一次。吴德厚的妻子很聪明,把烤房的墙体挖一个二十公分左右的洞,既可以采光,又可以通风。她就靠这个“窗口”,把潮湿的纸张一张张地揭开来,一张张地贴到炉子上。烤房的温度不亚于桑拿房,汗水顺着两鬓不停地流淌,让人看了有些不忍。

古代,造纸人的地位很低。农闲时常有农民去帮别人造纸,相当于现在的打工,人们称作“造纸牛”,意思是既艰苦又赚不到钱,每天像牛一样累死累活、不舍昼夜。解放后,随着造纸工艺的改进,乡村造纸的人越来越少了。他们造出的“明代纸”也只是祭祀时才用到,数量极其有限,完全失去了过去写字的功能。

现在,尤溪县八字桥乡还有坑头、罗岩、村头、黄龙几个村的农民在造纸。吴乐新他们的造纸厂共有五个股份,即毛竹拥有者、制浆者、捣浆者、制作者、烘焙者各一份。他们每天大约生产1500张“明代纸”,每人每天只挣100元左右。由于收入低,手工造纸很快就会失传。就拿捞取纸浆用的纸帘来说,全村只有年迈的吴乐新会做,别的人再也不会做那精细的活儿了。子女们绝不会去学造纸,哪怕是做小吃、卖金桔都比造纸好赚钱。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更多>>本网原创
更多>>要闻
  • 新闻图片
  • 论坛热图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