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化妆
年关将近,在宁化县安远镇伍坊村的小礼堂里,伍坊永盛客家剧团的团员正在紧张排练祈剧。二胡声、锣鼓声,韵味十足的唱腔在小山村的上空飘荡着。
“现在已经接到好几个村的戏单了,正月初六我们就要去这些村表演。”祈剧团团长伍雄水介绍,春节期间,他们最忙碌,所以现在得抓紧时间排练。
春节期间,他们将给乡亲们带来祈剧原汁原味的欢乐。这时,虽然只是排练,但在台下,不少老人有的手提火笼,有的牵着小孩,一脸沉醉地欣赏着。
这个草根剧团,有演员20余人。农忙时种田,农闲时唱戏。县内乡镇及建宁县等地留下了他们的足迹,最远还到过江西。戏箱见证的59年
“看这些戏箱就知道我们剧团历史了。”谈起剧团组建历程,曾执掌剧团“帅印”的杨兴文指着后台的几只戏箱。
演出现场
杨兴文今年68岁,在剧团演生角。几十年来,他从小生演到老生,见证了剧团的辉煌,也经历了剧团的低谷。
永盛客家剧团成立于1956年。杨兴文介绍,村里每年十月初一是庙会,都要请外地剧团演出。有时,遇到剧团忙,还请不到。村里决定自己办个剧团。
村民们集资了700多元,从江西抚州买回3个戏箱,请来了县里的师傅教戏。
戏箱里有“五蟒四靠”呢(舞台上帝王将相的盔甲和袍服,装备齐全为“十蟒十靠”)。因为资金不够,其他道具如枪、棒都是自己做的。
“那时候,点着松明、火把,大伙在屋子里咿咿呀呀地学戏,好不热闹。”杨兴文说,一年的学习,六七十个人最后只有二十多人学成。
剧团建立后,很多地方都邀请他们演出。好景不长,1965年,因为搞社教运动,戏箱被县里没收,剧团也随之解散。
直到1979年,县里才返还了一只戏箱。箱子里戏服少了一大半。没了戏服,只好重新添置。村里每个生产队出资200元,其余由演员集资。
演出前巡游
2004年,村里礼堂漏雨,存放在舞台上的戏箱受潮,戏服全部烂掉。大伙又只得集资3万多元,买来新的戏服,同时还添置一些设备。
凭着对祁剧的热爱,大家坚持下来。虽然条件有限,但让杨兴文感到自豪的是,剧团每年都要外出演出一个多月,每年演出达100多场。群众自发赠送给剧团大大小小的牌匾、锦旗有十多幅。甘苦备尝的乡村演出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刚过,剧团就被请到本县乡镇或江西等地去唱戏。随着戏单接踵而来,演员们有时要在外一个多月。
台上风光,台下却尝了不少酸甜苦辣。剧团一般头天下午到演出地,布置好演出场景,白天和晚上各演一场,演出结束还要卸妆、换服装等,通常要忙到凌晨才能休息。
演出完,演员们就铺上自带草席棉被在舞台上休息。“有时,有的演员还带了孩子一起去,孩子就睡在戏箱里。”演员伍世煌说,天冷时,大伙就扯来戏服盖在身上御寒。
有时到偏远山村演出,还得步行。对方会派人来接戏箱,但长途跋涉也很辛苦。2004年正月,剧团接到建宁县一个乡镇的邀请。剧团人员从早上走到下午两点。天冷,下着雨。“到了演出地,全身都湿透了。”演员张立香回忆起来还记忆犹新。
尽管很辛苦,但是大伙儿都觉得快乐。1963年,在水茜乡演戏,天下着大雪,他们一直演到天亮。台下有人还穿着蓑衣看戏。乡村文化活动少,村子里在演戏,村人都会招呼亲朋好友看戏。对演员们也很热情,请演员们吃饭总是有酒有肉。
剧团演出一场2000元左右,刨去各种开支,分到每个演员手上只有100元左右。“钱虽然不多,只要大伙爱看我们的戏,我们就觉得满足。”杨兴文说。执着坚守的尴尬与期望
团长伍雄水负责演出的音响和后勤。“现在看祁剧的人都是老观众,很少有年轻人感兴趣。”伍雄水说,现在娱乐方式多了,看祁剧的人少了。剧团的业务基本是靠承接乡村庙会及春节期间的单子。
为维持下去,剧团曾想过各种办法吸引年轻观众,2000年起,剧团新增了歌舞。“演祁剧前,先来几段歌舞,吸引年轻人看。”伍雄水说,把祁剧传承下去,让老百姓真正喜欢,让年味更加浓厚。
起初,剧团没有音响设备,没有字幕。为解决这个问题,从2005年开始,剧团每年都会从演出收入中,预留一些钱用于添置设备或戏服等,其余的钱用于分成。剧团演出基本告别了“唱戏靠吼”的时代,但其他设施目前还没有办法更新。
如今,县里也很重视这些剧团的生存状况,县文化馆会资助祁剧团一些电子设备。2013年,宁化县气象局与文明办还共同资助了剧团5000元。然而,这远远不够。伍雄水说,现在的音响等设备还是多年前置办的。很想买一套新的显示设备,要6万多元,依靠现在的财力很难。
“祁剧难学,不是一两年就能学成,现在年轻人都在外面打工,谁也不愿来学戏。”杨兴文认为,这也是剧团面临的最大困境。
相关链接:
宁化祈剧由湖南祁阳县传入,至今已有270多年历史。民国11年,以龙明信为班主的“新福祥”班来宁化演出,且收徒传艺。在其影响下,1958年,全县成立业余祁剧团35个,如今还活跃的祈剧团只有河龙祁剧、中沙石门山祈剧团、安远祈剧团及巫高祁剧团。祈剧唱腔高亢、激越,曲调轻快、流畅,保留剧目有《一捧雪》《二度梅》《珍珠塔》《满堂福》等数十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