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傩祈福 ——宁化夏坊村的狂欢节
2016-03-02 10:00:53赖全平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肖晓敏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一圣到七圣七具傩面 祭傩,四季的信仰 夏坊“七圣”的面具供奉在“七圣庙”里,一年四季接受村民祭拜。“七圣庙”只有一个神殿,庙宇正中的神龛内供奉着七具傩面,中间一个为红色,其余按先左后右的顺序依次排列。在神龛上方悬挂一块牌匾,上书“梦熊显赫”四字。 夏坊村书记周登富介绍说,夏坊村的游傩受《封神演义》的影响,属于“梅山七圣”崇拜,是当地人到湖南经商后传入的。相传200年前,夏坊吴姓的祖先到湖南经商,突遇洪水暴涨,河里13艘船翻了9艘,此时河面漂来两只箱子,但没人敢去捡,随即又有两艘船沉没。箱子又漂来了,吴姓商人许以重金叫艄公捞起箱子。此时又一艘船沉没了,只剩下吴姓商人这艘船安然无恙。回到客店后,吴姓商人想打开箱子却无法打开,用香烛祭拜后才打开,发现一只箱子里有9副面具,另一只箱子里装着法器。吴姓商人把箱子带回老家,每年正月十三把面具摆在簸箕上供人祭拜。后烧掉两副过于恐怖的面具,只剩下7副面具,并逐渐演变成今天的傩神。 “七圣”祭祀原来只属吴姓所有,后来扩大到吴姓、夏姓、赖姓三姓,至清末已发展成全村人共同参与的庙会。“七圣庙”据说许愿甚灵,村里人时常会携带供品到庙里上香祭祀,不少外地人还会选择正月十三这天到庙里许愿和还愿,庙里香火一直很旺。 “在村民心中,傩成为意识化的凝聚物,是神的象征和载体,是一种超自然的信仰,祭傩是一年四季的信仰展示,游傩在偏远农村地区还具有一定的生命力。”中央民族大学影视人类学中心主任朱靖江表示,夏坊游傩是古傩文化的一种遗留,而它承载的社会功能,也在不断变化和更新,可以说传统的崇拜活动已被赋予新的象征意义。 |
相关阅读: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心情版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