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个小葡萄凝聚着丰收的希望
三春万物勃发季,最是人间四月天。沙县的“美丽乡村”山水皆是画,处处是风光,就连忙碌在田间地头的农民也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他们在田野里撒下春天的种子,种下丰收的希望。
生活像瓜果一样甜
4月7日,一场大雨后艳阳高照,空气格外清新。
走进沙县夏茂镇俞邦村,步步皆是美景。龙凤溪穿村而过,两岸花红柳绿,生机勃勃,古朴的廊桥,清澈的灵泉,一幢幢别致的民房掩映在绿树丛中,宛如走进如诗如画的世外桃源,令人流连忘返。
村头的金兰家庭农场里却是一派繁忙的景象,农场主俞和法无暇欣赏美景,正带领工人们在葡萄架下套种西瓜。
之前,和大多数沙县人一样,俞和法在外地做小吃,一年到头难得回家一趟。2013年10月,沙县作为省级“一事一议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县,全面拉开美丽乡村建设序幕,俞邦村是沙县众多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之一。
借此契机,俞和法决定返乡创业,次年春天在村口流转了20多亩地种植葡萄,让人们体验乡村游的同时,感受采摘乐趣,品尝生态水果。
2015年,葡萄第一次收获,产量低,个头小,水分不足,甜度不够。别说创收,连工人工资都支付不起。
俞和法向农技站的专家请教,翻土施肥、水分管理、整形修剪、果实套袋、病虫害防治,每一步都了解透彻,遇到难题细心请教,把专家的指导意见抄在本子上。
渐渐地,他从一窍不通的门外汉,成了葡萄种植能手。
“人工授粉可以提高葡萄坐果率和增大果粒,提高产量和品质,要在盛果初期,上午无露水时拿毛刷在葡萄花序上进行刷拉,帮助授粉。”俞和法说起种植葡萄头头是道。
2016年,葡萄园扭亏为盈,净赚4万元。
“葡萄三年才达到饱产,今年是饱产的第一年,不出意外的话,会大丰收。”俞和法指着葡萄架上已经结出的细密的小果实说。
葡萄架上硕果累累,葡萄架下却有点空。俞和法琢磨着地上也种点什么,既能充分利用农场空间,又能提高经济效益。去年春天,俞和法在葡萄架下尝试套种西瓜。
没想到,刚种下的瓜苗没多久就死了一大半!
俞和法不甘心,又种了一次,成活率依然很低。一连种了三次西瓜才成活,错过了季节,产量不高。
专家建议他可以试试营养袋育苗技术,提高瓜苗成活率,果然,今年春天,俞和法培育的西瓜苗一次成活。
俞和法对这种“地面西瓜+空中葡萄”的复合栽种模式信心十足:“今年销售额预计可达20多万元。”
细心维护一个素朴的愿景
栽下芋头种下“盼头”
“布谷飞飞劝早耕,春锄扑扑趁春晴。”4月13日,沙县另一个“美丽乡村”——富口镇延溪村,魏祖盛正在芋头田里施药除草,80亩槟榔芋一眼望不到头,绿油油的叶面就像一张张舒展的帆,迎风招展。
“雨下得多,杂草也长得快,至少要两次才能把杂草除净。”
魏祖盛今年68岁,几个孩子要么在城关工作,要么外出做小吃,只有他和老伴留在村里,他说,他在农村待了一辈子,舍不得离开这片土地。
过去,家里只有几亩水稻,不够开销,他在林场帮人打工贴补家用,后来林场老板走了,他也“失业”了。
2014年,魏祖盛试种3亩槟榔芋,他种的芋头居然不用施肥。
原来,“秘诀”就在村尾的养猪场。按照标准化改造,养猪场建了沼气池,铺了管道,沼气入户给村民烧火做饭,魏祖盛把沼液引下田给槟榔芋当有机肥。沼液做肥十分适合槟榔芋的生长,种植出来的槟榔芋个头大、淀粉含量高、膨胀度好、口感香、味道纯,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化肥种的槟榔芋更硬,沼液肥种的槟榔芋连头都很松软,特别好吃。”村书记陈华木是“老魏牌”槟榔芋的忠实“粉丝”。
槟榔芋好吃,还节省了肥料成本,仅肥料这一项,每亩地就能节省1000元。
按理如此高品质的槟榔芋一定不愁销路,可是,由于没有固定的销售渠道,魏祖盛和很多农民一样,只能“坐等”客户上门。有个龙岩的商贩听说魏祖盛种槟榔芋,按一亩地5000元钱打包收购。
这两年槟榔芋市场需求越来越大,魏祖盛动了扩大规模的心思。2016年春天,他流转了30亩土地种植槟榔芋,当年就获得大丰收,亩产1000多公斤。
魏祖盛心里却很忐忑,农民盼丰收又怕丰收,担心卖不了好价钱,万一找不到销路,这么多芋头都得烂在地里。
酒香不怕巷子深,有个朋友吃过魏祖盛用沼肥种的槟榔芋,主动为他牵线搭桥,推荐给三明市斧头山食品有限公司,公司以一公斤5.2-6元的价格收购。魏祖盛一算,平均一亩地收入6000多元,当年销售收入达18万元。
腰包鼓了,干劲更足了,今年开春,魏祖盛把种植范围扩大到80亩,还带动了十几个农户就业,其中有3个是贫困户。
“希望今年能卖个好价钱。”魏祖盛擦了把额头的汗说,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所有农民的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