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读报

三明以人民“满意”为尺 度量城市文明

2017-05-22 10:08:38曾凤清 江祖芳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肖晓敏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开明、清明、文明”。三明,是一座将文明写入名字、融入血液的城市。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这座城市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就以鲜明的主题、丰富的内容和扎实的效果闻名神州大地,成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发祥地和领跑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三明扣准时代的脉搏,创新载体创新设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再攀新高——2015年2月,三明荣膺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

时光荏苒,人们惊喜地发现,昔日的典型经验如今仍旧熠熠生辉,三明的精神文明创建持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华彩篇章。全国文明城市,已成为三明的城市名片、金字招牌,创建文明城市过程中的经验与积累,更成为城市发展的“传家宝”。

以人为本突出满意主题

今年4月份,省商务厅公布我省一季度利用外资排行榜,其中三明的合同外资到资比例居于全省第一,与之相呼应的是多年来,三明市投资环境总体满意率居海西20个城市前列。与此同时,三明的城市居民幸福指数和社会治安评比满意率等指标也一直排名靠前。

各种数据,佐证了我市上下30年久久为功,一以贯之开展“满意在三明”文明创建活动的实际成效。从1987年3月“满意在三明”活动启动以来,“满意”这两个字就深深地烙进三明的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中。活动的落脚点由起初“满意在车间”“满意在班组”“满意在公交”“满意在公园”等点上的活动,逐步拓展到“满意在机关”“满意在窗口”“满意在社区”“满意在乡镇”等面上活动。

各领域以群众满意为文明创建的标准,自然就能看到群众的需求,倾听群众的诉求,受到群众的监督。在为民宗旨的引领下,三明市委市政府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本质有了更为清晰而准确的理解。带着不局限于眼前利益的长远眼光,三明的精神文明创建始终被当作重点工程常抓不懈,一任接着一任干,一级带着一级干,一年连着一年干……

党的十八大以来,三明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和使命感更加清晰、不断加强,切实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线,把“满意在三明”活动重点放在抓自建、促共建上来,引导行业将优质服务延伸至社区和乡镇。

“满意在三明”的活动内容,也从优质服务、优良秩序、优美环境的“三优”建设提升到以人为本、群众满意的软硬环境“两手抓、两手硬”上来。30年坚持不懈开展“满意在三明”活动,使城市的总体服务功能和社会综合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增强了城市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城市生产生活环境建设不断完善,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每年集中精力办好一批实事,逐步健全路、桥、电、气、通信、文化阵地、社区配套等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大力实施“绿、美、亮、净”工程,重点抓好群众关心关注的社会治安、环境卫生、交通秩序、集贸市场、建筑工地、文化市场等专项治理,建立“数字城管”“门前三包”“街长制”等城市管理长效机制。

城市投资软环境建设不断优化,倡导“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精神,在各级政府深入开展以减少审批项目、简化审批手续、减轻企业负担、提高办事效率为主要内容的机关效能建设,成立机关效能建设投诉中心、经济发展环境投诉中心和行政服务中心,全面推行“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服务、一条龙办理”的工作方式,切实建立“少环节、高效率”的行政服务体系,创造令人满意的投资环境。

“满意在三明”融入到百姓生活中,借着精神文明这张牌,三明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能量也随之释放,文明创建,让城市变得更加美好。

共建共享夯实创建基础

今年3月1日,《三明市红色文化遗址保护管理办法》和《三明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正式施行。前者标志着三明红色文化遗址保护利用工作走上法制化管理轨道,而后者则是我市获得地方立法权后,制定出台的首部实体性地方性法规。

在《三明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中,人们发现,“好在共建、贵在坚持、重在建设”,“共创共建”等三明创建文明城市的特色做法融入其中。

“党政军学民,共建文明城”。共建共享成为三明精神文明建设的成功经验。

沙溪河是三明人眼中的母亲河。“政府统筹、县区参与、社会共建”,在这一思路的引领下,三明市积极推进一河两岸公共文化服务带。与此相呼应的,是城区东面绵延十几公里的城市绿道建设。这些工程,不仅扮靓了城区,更为群众提供了安全舒适的健身休闲、文体活动场所。

通过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互联互通,三明为群众送上一道道合乎胃口的文化“大餐”。以创建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三明推行“六联六创”服务方式、构建“半台戏”配送体系,有效破解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难题,有力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

联动共建,让三明的精神文明创建有了持续开展的支撑点。每年举办历时3个月的三明市麒麟文化艺术节暨群众性广场文化活动,已经坚持了22年;凸显三明特色的客家文化、朱子文化、红色文化、抗战文化等一系列文艺精品力作推陈出新;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活动在我市持续开展,每年开展百场文艺下乡演出、百场广播现场直播、百部优秀影片放映活动。

共建,织就了一张网,牵住各方创建主体,覆盖了社会秩序和人文环境等创建内容,为改善社会“软环境”提供了支撑点。

共享,让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转化为社会主体的普遍意愿和自觉行为,将文明的领域越做越广,寻找到文明创建的支撑点。

道德滋养标注文明坐标

文明的土壤,孕育文明的人。4月14日,列东街道四路社区举办了一场“用家庭文明促进社会和谐”的主题道德讲堂活动。去年进京捧回“首届全国文明家庭”奖杯的邱菊珍给大家讲述了自己的家风故事。

三明是座“好人城”。近年来,全市当选全国道德模范1人,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5人,福建省道德模范14人,三明市道德模范63人、1个群体。全市入围中国好人榜79人,入围福建好人榜89人。

传递好人效应,放大向善力量。如今,三明的主干道有不少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宣传“一条街”,同时,我市还积极落实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礼遇帮扶制度。好人好报、德者有得,在三明,好人成为群众心中的“明星”。

凡人善举凝聚社会大爱。三明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的陈金刚学雷锋小组近30年坚持为企业职工、社区居民义务补鞋、修理电器。全市像这样经常性开展做好事活动的学雷锋、志愿服务小组有近2000支,实名注册志愿者22033人。

“在三明,只要是做文明的事情,大家都很支持。”三明“献血大王”林瑞班说。1998年5月,他发起组建了全国首家无偿献血志愿者协会。如今,会员已经从最初的200多名,发展到现在的个人会员2807名、团体会员40家,累计献血1000毫升以上的有2144名,为无数病人注入了生命的甘泉。

2016年8月,三明市成立福建省首个志愿服务示范驿站“文明爱心微城”,占地面积500平方米,成为市民奉献爱心的集散平台、城市文明形象的推广中心、市民参与志愿者服务的实践基地、民生公共服务的便民窗口。据统计,各级文明单位志愿服务队及社会公益组织共计开展了21期内容丰富的主题志愿服务活动,参与志愿者人数近200人,服务人次3000多人。

见贤思齐。在三明,文明正成为更多人的自觉。精神文明创建,让每个人都是受益者,更是参与者、实践者和传播者。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更多>>本网原创
更多>>要闻
  • 新闻图片
  • 论坛热图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