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读报

大田县广平镇“青蛙王子”的致富梦想

2017-07-06 09:55:15郑宗栖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肖晓敏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牛蛙驯养基地初具规模。



王英珊(右)指导工人投喂饲料。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大田县广平镇西园村的王英珊现在过的就是这种田园生活。2015年11月,他流转土地28亩,建成了目前初具规模的牛蛙驯养基地,成为在当地家喻户晓的“青蛙王子”。

辞职回乡养蛙

“当时,我们投入100多万元,注册了公司,建设了驯养大棚,现有200多个蛙池。”40岁的王英珊气质斯文,一副眼镜架在鼻梁上,说话思维缜密。“牛蛙的市场行情变幻莫测,有点像玩股票一样,去年7月份,每公斤可以卖到40多元,而现在每公斤不到20元。”

“不论行情如何变幻,既然选择了这个行当,就得坚持。”王英珊说。

1999年,王英珊毕业于福建省经济管理学院经济贸易专业,在莆田、福州工作过几年,然后又辗转到国美电器,先后担任永安国美电器店长和三明市分部市场部主管。“我是大山里的孩子,读书最初的想法就是为了走出大山,向往大都市生活,但在城市闯荡多年后,发现内心里需要的并不是这些。”

到底需要什么?“没有归宿感,这是我在外打拼十多年的所有总结。”王英珊感言道,“老家山清水秀,生态极佳,我还是想寻找一条适合家乡发展的事业。”

2015年,王英珊辞去城里的工作,回到家乡竞选上了村主任。为了当好村主任,他经常彻夜难眠;带回一些项目也没法落实。2015年10月,他到浙江、广东以及周边县市考察后发现,家乡很适合发展牛蛙驯养,一来这里有含氧高的“活水”,二来规范管理也不会对水体产生污染。

西园村有1200多人,除了水稻、烟草、毛竹外,没有其他成规模的产业,这几年,外出打工、做小吃的人也逐年增多。

养牛蛙,给当地村民脱贫致富带来了盼头。

王英珊指着公路下成片的大棚驯养基地说:“我们与村民签订了长达10年的土地流转合同,我们发给村民租金,村民也可以享受土地入股分红,或者到基地做工,挣取劳务费。”

攻克驯养难题

万事开头难。起初王英珊和伙伴们都没有养殖技术,只好“偷”技术,外出考察学习,或者查阅养殖书籍。但结果发现都不靠谱。

王英珊说:“牛蛙在野生状态下是吃活体的,但人工驯养投喂的是饲料,这就要用心驯化,经验不足,就可能导致牛蛙成群死去。”

几经尝试,他们终于收获了几批成品蛙。不料这时又遇上了“天灾”。

2016年9月,超强台风“鲇鱼”在泉州惠安沿海登陆,我省多地受损,基地里的蛙也因极端天气影响,整整一个月不断“阵亡”,大约死了50万只幼蛙。

吃一堑长一智,王英珊知道搞养殖必须克服各种灾祸。他聘请漳州云霄的技术人员来指导日常管理,并让出股份给技术人员,达到双赢。

今年,基地共投入1200万只蛙苗,在技术人员精心照料下,再也没有出现大的疾病,幼蛙的成活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构建全产业链

广平镇大吉、丰庄、西园、东景4个村庄,被称之为“东西坑”。大吉村北洋崎有十里生态峡谷,古木参天,奇石秀岩,还有明朝古村落遗址,闻名遐迩。

为何不把牛蛙与生态旅游联系起来,做大牛蛙这篇大“文章”?王英珊说,“我们的牛蛙喝的就是从北洋崎流下来的水,没有任何污染,生长周期长,肉质好,口感特别劲道。”

王英珊与伙伴们在养殖时坚决不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药物,从而保证了产品质量。这个月他们上市了1.2万公斤成品蛙,未出栏的蛙也被厦门、漳州客户抢订一空。

单单靠卖成品蛙,会受到市场的影响;长途运蛙,损失也很大。王英珊学的是经济贸易专业,对如何构建全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有自己独到的想法。

“有游客来观光,就会留下来吃住,开一家专门做牛蛙特色菜的农家乐会有生意。”王英珊将农家乐取名为“稻蛙香”,虽然现在才刚刚起步,但他踌躇满志。

王英珊还有一个有趣想法:专门开辟一块区域打造牛蛙科普基地。按照蛙成长的不同时期进行顺序养殖,配上一些文字图片资料介绍,使之成为有科普意义的“青蛙王国”,让更多的人特别是城里孩子们来观察体会,一起感受“小蝌蚪找妈妈”的情趣……

王英珊说,“今后,构建全牛蛙产业链是个新的发展方向,并试尝推广稻田蛙养殖项目,来带动更多的村民增收。”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更多>>本网原创
更多>>要闻
  • 新闻图片
  • 论坛热图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