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地道的食材,精细考究的做工,搭配上浓郁的客家风味,宁化小吃以其别具一格的特色,如雨后春笋般,正在中华美食的版图上迅速留下自己的足迹。同时,一批批宁化人在美食的牵引下,走上了通往致富的道路。8月1日,三明市网络媒体走基层的媒体记者走进宁化客家小吃培训中心,共同探寻宁化人舌尖上的脱贫路。
媒体记者在小吃中心合影
宁化客家小吃培训中心位于海西(宁化)客家美食文化城,总体建筑面积有2580平方米,共有三层,配有地下室。一楼是对外营业的餐厅,简约整洁,主要向游客展示地道的客家风味;二、三楼是小吃培训的主体场所,设有理论培训教室、实操间、展览室、餐厅、宿舍、教职工办公室等,为学员学习提供了完备的设施场所。据悉,小吃培训中心最早于2012年成立,是宁化县委、县政府为了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自主创业、带动就业脱贫,结合了宁化客家小吃品种多、工艺精、风味绝的特点而推出的重点项目,原先地点设在工贸学院,考虑到小吃品牌未来的发展,于2016年5月搬迁到了客家美食文化城,总投资2000万元。
理论培训室里,“闽菜大师”邱德雄正在为几十名学员上课,黑板上则是密密麻麻的写着各种食材的配比和制作工序。厨房里的热火朝天在这一刻迸发在了老师的绘色描述之间;老师讲得起劲,学员则是听得更加津津有味。
“闽菜大师”邱德雄在为学员们上课
学员们正在认真听讲
宁化客家小吃源自中原一带汉族先民饮食习俗,距今有着1000多年的历史。宁化客家人由北向南迁徙,自然而然地就融合了南北饮食文化,既继承了北方传统的烹饪制作工艺,又吸纳了南方小吃制作技巧的精华。宁化客家小吃品种多达300多种,均为就地取材,手工制作而成,具有用料考究、做工精细、营养均衡、风味独特的特点,是宁化客家人千百年来烹饪技艺的结晶。
理论课结束后,紧接着便是实操课,高密度的课程衔接为的是让学员能够第一时间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实践技巧。学员们蜂拥而至来到了位于三楼的实操间,新鲜的食材已经准备就绪,只等学员亲身实践。这堂课学员们将协力完成宁化烧卖和米茶的制作。学员们个个身着厨师服,头顶厨师帽,很快进入了“老师傅”的角色。刀刃反复地摩擦着砧板,油锅里的水渐渐沸腾,厨房里顿时变得热火朝天,似乎在鸣奏一曲享受忙碌生活的“交响乐”,记者们也被感染加入到了学员的行列,跟着老师学起了和面包馅的工夫。
老师和学员一同制作烧卖馅料
邱德雄亲自指导学员制作米茶
记者们也展示起了刀工
采访中,记者捕捉到了正在赶制馅料的贫困户学员张木凤。张木凤告诉记者,培训周期大概一个月,她已经来这有小半个月了,除了学习外,周一到周六都是免费在培训中心吃住;整个培训班的氛围十分良好,学员们相处融洽,老师对学员更是教导有加,从最开始对烹饪一无所知,到现在已经可以独立完成一些菜品,张木凤的进步有目共睹。谈及下一步,张木凤表示,培训结束后打算去宁化小吃店帮工、积累经验,待技术和资金成熟后,自己也要开办一家小吃店。
学员张木凤
像张木凤这样的贫困户,在培训班不占少数。从2012年至2017年7月,小吃中心共举办培训班168期,培训学员超过9000人,其中贫困学员就有770人,占到学员总数的8.4%。宁化小吃办对县贫困人口参加培训实行“五免费”政策:免学费、免吃住费、免费发放一套服装、免费健康体检,免一趟培训往来车费;同时,鼓励贫困户开办小吃店,政府提供2年、额度5-8万的贴息贷款,并对开业满一年的再补贴1.3万元。目前,贫困户学员通过独自经营或与人合伙等形式已开小吃店100多家,另有500多名贫困户学员在各类餐饮店帮厨,共带动400多贫困户约1600多贫困人口脱贫。小小的客家美食给予了贫困户们新的谋生手段,也让他们从中体会到了更多来自社会的温暖。
扶贫先扶智。经过多年来的实践探索,宁化人逐渐摒弃了传统治标不治本的扶贫观念,以地方小吃作为切入点,团结起了广大贫困人口,让他们拥有了掌握一技之长的学习平台,也让他们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勤劳方能致富”的真理。在这砥砺奋进的五年里,宁化人在舌尖上走出一条不同寻常的脱贫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