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9月26日讯 福建日报记者 项裕兴 通讯员 李顺亮
沙县富口森林人家 林文斌 摄
建宁桃花盛开,游客漫步在花海中。 陈晓星 摄
尤溪联合梯田 邱慧敏 摄
三明处处绿水青山,横看成岭侧成峰;时移景异,自成一幅山水画卷。人行其中,空气清新,碧水荡漾,心旷神怡。
全市森林覆盖率76.8%,森林资源总量占全省1/4,这里是中国最绿省份里的最绿城市。
生态是三明的底色,是三明发展的最大源动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三明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我省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这一历史机遇,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作为福建省唯一入选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典型示范区的设区市,三明生态文明建设方兴未艾,天更蓝、山更绿、水更净……绿色“聚宝盆”越做越大,生态文明建设让三明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迎来加快发展的“生态进行时”。
做足绿色文章
“生态立市”,发挥绿色生态优势,成为三明发展的战略抉择。抓住区域发展的“牛鼻子”,三明市委市政府毅然决策,做足绿色文章,规划起总面积3157平方公里的海西三明生态工贸区。
作为全省10个新增长区域之一,也是全省乃至全国唯一以“生态”冠名的产业发展区,绿色成了这片土地鲜明的底色。“金腰带”上缀明珠,沿着沙溪两岸,生态工贸区串起了沙县、梅列、三元、永安、明溪主轴地带,并以三明市区为中心,打造形成“一带、双城、四片、九园区”的发展格局,成为全市综合实力最强、产业发展水平最高的区域。
“以产促城、以城助产,产城融合”,作为生态工贸区核心区域的三明生态新城,如今成为三明发展的新引擎、同城化的新载体、宜居宜业的新地域,也是三明经济发展的先行区、体制创新的实验区、创业兴业的示范区。
“一次报关、一次查验、一次放行”,海西三明国际陆地港让这里的企业发展与世界互联互通。中国重汽福建海西汽车,已形成年产10万辆产能规模,建立200多个营销网络和300多个服务网络,去年销量同比增长66.8%。
海西汽车所在的埔岭汽车工业园,已经成为福建汽车产业集聚的新平台。中科动力(福建)新能源汽车公司是福建首家经济型纯电动汽车研发、生产企业,在众多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已销售电动汽车1万多台,并与美国、哈萨克斯坦、印度等国企业签订意向订单3万多台。
绿色制造在三明崛起。机械科学研究总院海西(福建)分院是国家级双创基地,承担科研项目20余项,拥有知识产权近100项。中节能(三明)环保产业园,是福建省首个节能环保产业运营平台……
优布局、调结构、促转型,2017年度290个市重点项目,总投资3730亿元,年度计划投资460亿元。
绿色发展,让三明重新审视资源。小小石墨,曾经被当作劣质煤卖。绿色转型之后,永安着手规划建设18平方公里的石墨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腾笼换鸟”凤凰来,福建翔丰华新能源材料公司“拎包”入驻,一期52条生产线快速形成生产能力。如今,二期项目建设又在全面推进,产能扩大到3万吨后,产值将突破15亿元。
绿色更是竞争力。三明成功入围全国生态城市竞争力十强。
打出护绿重拳
绿色发展,传统工业企业同样可以有作为。
今年5月,三钢(集团)公司与广州微碳投资公司签订碳排放配额托管协议,并在海峡股权交易中心成功备案,这标志福建碳市场首笔碳排放配额托管业务正式落地。此次托管协议涉及福建省碳排放配额360万吨,是目前国内碳市场中单笔最大的碳排放配额托管。
作为城市钢厂,环保事关三钢生存。多年来,三钢一手抓环保,一手促发展,许多环保举措达到国内一流水平。今年前6个月,三钢实现利润21.24亿元,同比增长246.22%。
企业环境信用评价、排污权交易、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等改革得到中央肯定。先行先试需要勇气,更需要担当。三明迎难而上,用敢于较真碰硬的改革,为生态文明建设添彩。
2016年度市级监管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结果已出炉。全市398家参评企业中,有11家被评为环保诚信企业。评价结果同步通报金融、发改、经信、工会等部门,与企业评先评优、信贷、项目申报等直接挂钩。连续三年的企业环境信用评价,撬动金融杠杆,倒逼行业自律。
而排污权交易,则撬动市场杠杆,力促企业自主减排。老工业基地难点多,那就换个思路:排污要花钱,减排能挣钱。排污权交易制度最早在三明试点。核定排污权,厘清企业存量,引导企业盘活排污权资产,出售、抵押或租赁排污权。目前,全市排污权出让成交总额已达1.65亿元,位列全省第一。
三明还引入保险杠杆,推行企业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并把全市工业园区也纳入投保范围。对应投保却未投保的企业,降低其信用等级,限制其信贷支持、申报环保资金项目,并从严从重处理其环境违法行为,把环境污染风险和可能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要我改”变成了“我要改”,成就了生态环保领域综合改革的“三明样本”。在此基础上,三明又实施市级及以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登记表审批改为备案制、豁免购买排放小微污染物建设项目的排污权、免予部分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三项新改革。
“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以问题为导向、以群众满意为目标、以提升环境质量为核心,三明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各方面、全过程。2013年以来,三明市委召开30次常委会或专题会、市政府召开66次常务会或专题会研究部署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重点工作。2013年以来,策划实施1257个项目,努力实现“水净、河清、天蓝、地绿、居怡”。
“十二五”期间,三明全市各年度节能目标责任考核成绩均在全省前三名,2016年全市单位GDP能耗下降至0.741吨标煤/万元。
清流李家长灌村河心岛公园 吴火招 林旭煌 摄
成就美丽三明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以刚性规定保护水源,使三明连续多年全省水质第一。
推行“河长制”,三明换来了“河长治”。“易信晒河”,大田兴水治河全省率先实时全覆盖,成为“全国基层治水十大经验”之一。而结束“九龙治水”新组建生态综合执法局的做法,也获得第四届“中国法治政府奖”提名奖。
三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比如,购买和保护重点生态区位林木,逐步实现少砍树甚至不砍树,以增加蓄积量、培育参天大树、增强生态功能,撑起“大森林”让人人共享的新机制出现了。
三明的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做法已在全省推广。沙县又进行大胆创新,对处于水源地的林子以及天然商品林,采取直接赎买和定向收储,并且列入重点生态公益林储备库,让林权所有者享受省级生态公益林补偿金。而对区位人工商品林,则采取“我补贴,你来改”的办法,进行择伐和补种。如今,林农更加珍爱自己的林子,林子真正成了林农的“摇钱树”。
加强生态保护,尤其是保持生态原貌,嵌入三明老百姓的生活之中。立足生态资源特色和自身基础条件,三明提出了6个方面24项重点改革任务和30项改革成果要求。
低碳发展、林权改革、绿色金融等3个方面,迅速成为三明的亮点。目前,碳排放权交易等6项改革成果基本完成,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等18项改革任务正在加快实施。
生态文明建设,成就了美丽三明。截至去年底,泰宁成为全省首批国家生态县之一,明溪、建宁、清流、将乐、沙县通过国家生态县考核验收,永安、宁化、尤溪、大田4个省级生态县(市)获得命名。全市已有87.7%的乡镇达到国家级生态乡镇标准,88.1%的村达到市级以上生态村标准。
灵山秀水与人文底蕴相映成趣,三明正加快建设清新福建生态旅游核心区、国家级康养度假基地、世界级丹霞旅游目的地和客家文化旅游中心。
|